首页 > 试题

形容词加名词

更新时间:2022-12-03 11:27:47 阅读: 评论:0

初中生上全托班-egg怎么读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polo衫配什么裤子)

汉语“名词+名词+形容词”句式研究

“名词+名词+形容词”句式是汉语传统语法所称的“主谓谓语句”中的一个类

型。黎锦熙、吕叔湘、王力、张志公、王宗炎、丁声树、胡裕树、赵元任、朱德

熙等都提到该现象,但他们仅讨论个别例句,对这个类型的特征缺乏理论概括。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最大限度收集符合该公式的例句,综合运用韵律特征、语

义表达和句法功能等手段来重新认定相关句法成分的性质。本文发现,这个句式

由于性质不同可以归纳为内部互异的四种类型:“主语+主谓构造复合形容词谓

语”;“领属性名词短语主语+形容词谓语”;“主语+方面附语+形容词谓语”;“主

语+对象附语+[谓语]补语”。

标签:主谓谓语句主语谓语附语补语

“名词+名词+形容词”格式,汉语语言学界一般称为主谓谓语句,也有学者称

之为双主语句。其实,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已经存在。例如:

(1)臣位置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汉书·赵充国传》)

(2)人体安驾乘,目好五色,耳听钟磬,口甘五味,情好珍善。(《史记·礼

书》)

(3)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庄子·马蹄》)

“名词+名词+形容词”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大量存在。表面上看,这种句式

似乎并不复杂:由两个名词短语和一个谓语组成,然而对这个格式的性质认定,

前人学者之间观点并不一致。

黎锦熙(1924)以“王冕天性聪明”(P59)为例,说这类句子有两种分析方

法:一是将“王冕”与“天性”看成主位与同位的关系,一起作主语;二是将“天性

聪明”看成“形容词子句作述语用”。吕叔湘(1942)认为是“以表态句充当谓语”,

如“中国地大物博”(P56)或“以叙述句充当谓语”,如“那棵桂花清香扑鼻”(P57)。

王力(1943)称之为“句子形式作谓语”。他说:“句子形式可以用如叙述词,如

‘我肚子饿了’‘我头疼’(P44);句子形式也可以用如描写词,如‘凤姐嘴乖’

‘狗儿名利熏心’‘贾加败势’(P49)”。王力提到这种格式成立的条件:“句子

形式里的名词必须是人所领有的事物,而且以习惯所容许者为限”(P44&49)。

王力(1952)也有类似看法,称为“以句为说明语”。张志公(1953)提出“句子

形式作表语”。以“李之祥运气好”为例,他说:“‘运气好’等都是些句子形式,

是句子形式作表语,对于分析这类句子是方便的,也的确合乎我们的语言事实

的”。张志公(1959:122~123)稍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是“主谓词组作谓

语”。王宗炎(1956)以“我人地生疏”(P121)为例,认为是“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的主谓谓语作谓语”。丁声树(1961)首次提出“主谓谓语句”这个术语,即“拿主

谓结构作谓语的句子”。例如,“吴天宝人小,器量可大”(P25)。朱德熙(1962)

以“她精神真好”(P168~169)为例,认为是“主谓结构作谓语”。朱德熙(1982)

以“他说话很快”(P107)为例,认为是“主谓结构作谓语的格式”。胡裕树(1962)

侧重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了主谓谓语句,认为是“主谓词组作谓语,对(整句的)

主语起描写作用”,例如,“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

架”(P276~277)。赵元任(1968)以“这个人耳朵软”(P95)为例,认为是“整

句作谓语”(FullSentencePredicates),或主谓谓语句(S-PPredicates),两个主语

一个叫“大主语”(mainsubject),另一个叫“分句主语”(clausubject)。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学者之间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形容词子句作述语”“句

子形式作谓语”“句子形式作表语”“整句作谓语”“主谓短语作谓语”等说法。笔者认

为,前人学者对汉语事实挖掘并不充分,得出的结论难免偏颇。因此,有必要重

新进行研究。

与以往研究显著不同的是,笔者最大限度地收集符合该公式的例句,以达到

对该现象的深入挖掘。同时,本文综合运用韵律特征、句法功能、语义表达来重

新确定相关句法成分的性质。本研究为定性研究,语料来自前人的例句、网络例

句以及少量自创例句。为方便讨论,本文把第一个名词短语记作NP1,把第二个

名词短语记作NP2,把谓语记作P,整个构造可记作“NP1+NP2+P”。分析程序是

首先确定其中的谓语,然后再确定其他成分。谓语是直接位于主语之后的必有成

分,在本文中由述谓形容词担任,是否定句和正反疑问句中受否定词“不”或“没”

否定的成分。谓语通常陈述主语的动作、状态、特征、属性等。谓语之前的成分

是主语,谓语之后的成分可以是宾语、补语、附语等。宾语主要表示是谓词支配

的对象,附语表示谓词动作发生的地点、方式、范围等,补语则是进一步补充说

明谓词的内容。(施兵,2009)

从句法分析的角度来看“名词+名词+形容词”格式应当分为四类:A类是“主

语+主谓构造复合形容词谓语”;B类是“领属性名词短语主语+形容词谓语”句;C

类是“主语+方面附语+形容词谓语”句;D类是“主语+对象附语+[谓语]补语”句。

A.主语+主谓构造复合形容词谓语句

这一类句子中,N2与P一起构成一个主谓构造的复合形容词,表达某种隐

喻意义,如:胆小(懦弱)、耳朵软(没主见)、口快(说话口无遮拦)、头痛(为

难或麻烦)、心软(善良)、心细(认真)、心直(坦率)、眼红(嫉妒)、眼尖(目

光敏锐)等。例如:

(1)他本来耳朵软,再加上对方一吓,马上没主意了。

(2)振武道:“你也太口快了。”

(3)承认吧,你丫就是眼红!

这种语句,否定词在N2之前,N2+P整体进行否定和正反疑问句操作,N2

不能缺省。例如:

(4)a.他眼红。

b.他不眼红。

c.他眼红不眼红?

d.*他不红。

(5)a.他口快。

b.他不口快。

c.他口快不口快?

d.*他不快。

(6)a.他耳朵软。b.他不耳朵软。

c.他耳朵软不耳朵软?

d.*他不软。

如果对P直接加以否定或用P构成正反疑问句,有的不能成立,如例(7);

有的虽能成立,如例(8)和例(9),但表达的是字面意义而不是隐喻意义:

(7)a.*他口不快。

b.*他口快不快?

(8)a.他眼不红。

b.他眼红不红?

(9)a.他耳朵不软。

b.他耳朵软不软?

当N1与N2之间插入“的”形成一个带领属限定语的名词短语时,不仅句法

结构发生变化,主语由N1变为“N1的N2”,谓语由“N2+P”变为P,语义也随之

发生变化,N2的意义一般恢复到原先的字面义。例如:

(10)他却在这里帮着别的女人做家务,她的眼红了,泪冲了上来。

(11)“那么怕老婆,过来让我看看[你的]耳朵软不软”。楚雪放弃了在大众

面前的矜持,伸手拽了一下江小猎的耳朵。

从语义上看,例(10)中的“眼”指人体器官“眼睛”,“红”指眼睛发生物理变

化,临时变“红”;例(11)中的说话者楚雪故意把“耳朵软”(怕老婆)按照其字

面意义理解,所以说“让我看看[你的]耳朵软不软”。

如果N2本身既有本义又有隐喻义,那么如果在N1与N2之间加“的”,不改

变N2的歧义性。例如:

(12)别看他平时总是正气凛然的劲头儿,其实他的心特别软。

(13)这位心脏病患者的心[摸起来]特别软。

例(12)中的“心”表示“心肠”,例(13)中的“心”表示“心脏”。

有时“N1+的+N2+P”貌似一个句子,其实是一个名词性的主谓短语。例如:

(14)a.他的口快,这些年也在论坛上得罪了不少人。

b.他口快,这些年也在论坛上得罪了不少人。

例(14)a中的“他的口快”是(14)b“他口快”的名词短语化,“他的”限定的

不是“口”,而是“口快”,“他的口快”整体在句中作主语,“口快”仍表示引申义“口

无遮拦”,谓语是“得罪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A类所谓“主谓谓语句”实际是“主谓”句,主语

是N1,谓语是一个词汇化了的主谓构造复合形容词。

B.领属性名词短语主语+形容词谓语句

这一类句子中,N1与N2具有领属关系,一般是领有者与被领有者或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如“某人身体好、鼻子大、腿脚慢、责任心强、面色红润”,“某

地风大、人口多”等,N1与N2之间可以添加结构助词“的”。例如:

(15)a.他身体好。

b.他的身体好。

(16)a.戈壁滩风大。

b.戈壁滩的风大。

这种语句的谓语是由形容词担任的P,不是N2+P,因为形容词可以像谓语

那样构成否定句和正反疑问句,N2+P不能。例如:

(17)a.他身体不好。

b.他身体好不好?

c.*他不身体好。

d.*他身体好不身体好?

(18)a.戈壁滩风不大。

b.戈壁滩风大不大?

c.*戈壁滩不风大。

d.*戈壁滩风大不风大?

N1不可以省略,省略后语句意义不完整;N2与谓语有直接语义选择关系,

也不可以省略,省略后会导致语句命题意义的改变。例如:

(19)a.?身体好。

b.*他好。

(20)a.?风大。

b.*戈壁滩大。

实际上,N1起限定语(determiner)的功能,是名词短语的必有成分,N2

是名词短语的中心语。名词短语担任主语,是语句的必有成分。再考虑到N1与

N2具有领属关系,一般是领有者与被领有者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结论是,主

语是领属性名词短语“N1+N2”,在例(15)和例(16)中分别是“他身体”和“戈

壁滩风”。因此,像B类所谓“主谓谓语句”实际是“主谓”句,主语是“N1+N2”,

其中N1属于领属限定语兼做话题。

这一类句中有几个特例,如“某人个子高、目光呆滞”等,它们符合这一类的

大部分特征,不过N2似乎可以省略,省略后不会导致语句命题意义的改变。例

如:

(21)a.他个子高。

b.他高。

(22)a.他目光呆滞。

b.他呆滞。

说一个人“高”通常指的是身体,说一个人“呆滞”通常指的是目光,这是语义

冗余现象。就构造特征而言,这两个特例仍然是“领属性名词短语主语+形容词谓

语”句型。据兰艾克(Langacker,2007:228),把表示领有者的名词短语和表示

被领有物的名词短语一前一后并列在一起使用,不加领属标记,就可以表示领属

关系,这种句法现象在各语言中都十分常见。

C.主语+方面附语+形容词谓语句

这一类句子中,N2主要表示主体的某一方面(dimension),如身材魁梧、

性格温顺、态度和蔼、作风正派、为人厚道、处事精明、思想豁达、情操高尚、

意志坚强、体格健壮、心情愉快、手脚麻利等。有的表示主体的器官,实际却是

一种隐喻用法,例如“手脚”实际表示“动作”。多数N1与N2之间有广义的领属

关系,二者之间可以添加结构助词“的”。例如:

(23)a.她性格温顺。

b.她的性格温顺。

(24)a.她作风正派。

b.她的作风正派。

(25)a.她手脚麻利。

b.她的手脚麻利。

与B类句子一样,C类句子的谓语也不是“N2+P”,因为“N2+P”无法像谓语

那样构成否定句和正反疑问句。例如:

(26)a.*她不性格温顺。

b.*她性格温顺不性格温顺?

(27)a.*她不作风正派。

b.*她作风正派不作风正派?

(28)a.*她不手脚麻利。

b.*她手脚麻利不手脚麻利?

因此谓语也只能是形容词。与B类句不同的是,C类句的N2省略后,语句

意思完整;N1省略后,语义不完整,不能成句。也就是说,N1才是语句的必有

成分,N2属于附加成分,N2前面可以加前置介词在,后面可以加上后置介词上

或方面。例如:(29)a.她温顺。

b.*性格温顺。

c.她性格上温顺。

(30)a.她正派。

b.*作风正派。

c.她在作风方面正派。

d.她作风上正派。

(31)a.她麻利。

b.*手脚麻利。

c.她手脚上麻利。

由于“在……上/方面”表示“方面”,属于附语,像C类句这样的所谓“主谓谓

语句”实际是“主附谓”句,主语是N1,附语N2是可选成分。

D.主语+对象附语+形容词谓语句

NP1与NP2之间不一定全是狭义或广义的领属关系,有时NP2可以表示某

种对象(target)。例如:

(32)我人地生疏。(王宗炎,1956:121)

王宗炎(1956:121)认为,“人地生疏这个主谓谓语的作用只等于一个形容

词,因为在‘我’和‘人地生疏’之间可以加插副词,如‘我本来人地生疏’”,

因此这个句子应该分析为主语“我”、谓语“人地生疏”,而不应分析成“我对人地

生疏”或“对我,人地生疏”。

我们认为,能不能加插副词与能否把“我人地生疏”分析成“我对人地生疏”似

乎没有关系,因为主语和谓语之间本来就是附语的位置。对于例(32),没有人

否认“我”是主语,也没有人否认“生疏”是谓语,问题的关键是“人地”是不是主语,

或者说,“人地生疏”是不是主谓形式的谓语。为了便于将陈述句改成听起来自然

的正反疑问句,下面我们将原句中的“我”改为“他”。如果“人地生疏”是谓语,下

面(33)b~c应该成立:

(33)a.我人地生疏。

b.?他不人地生疏。

c.?他人地生疏不人地生疏?

事实上,例(33)b~c的可接受性比较差,也就是说,虽然“人地生疏”的作

用像似一个形容词,但是它却不太像谓语。

形容词“生疏”最常见的用法是作补语,例如:

(34)a.他感到生疏。

b.他不感到生疏。

c.他感不感到生疏?

有时谓词可以省略,这时“生疏”好像本身也可以作谓语。例如:

(35)a.他很生疏。

b.他不生疏。

c.他生疏不生疏?

但这是以人称代词作主语,如果换成处所或地点名词,句子的可接受程度会

大打折扣,一般需要在处所或地点名词前面加上介词“对”,使处所或地点名词成

为附语,句子才听起来自然。例如:

(36)a.?北京很生疏。

b.?北京不生疏。

c.?北京生疏不生疏?

(37)a.对北京很生疏。

b.对北京不生疏。

c.对北京生疏不生疏?

如果把主语换成表示人的名词短语,句子会出现歧义。例如:

(38)a.这些人很生疏。

b.这些人不生疏。

c.这些人生疏不生疏?

脱离上下文,我们无法判断该句的意思是“这些人对……生疏”还是“……对

这些人生疏”。如果要排除歧义,就需要在名词短语之前加上介词“对”,使之成

为附语。例如:

(39)a.对这些人很生疏。

b.对这些人不生疏。

c.对这些人生疏不生疏?

显然,就“他人地生疏”而言,“人地”表示对象,仅是附语,不是语句的必有

成分,也不是形容词“生疏”的述谓对象;“他”才是“生疏”的述谓对象,是必有成

分,担任主语。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证明“他人地生疏”中的“人地”不是主语。一般说的

主谓谓语句有大主语和小主语,两个主语之间通常有语义上的领属关系,这种领

属关系可以用领属标记表示出来。例如:

(40)a.他胆子大。

b.他的胆子大。

但是,在”他人地生疏”中,“他”与“人地”之间却不存在领属关系,因为以下

说法不能成立:

(41)*他的人地生疏。

因此结论就是,“人地”是附语,而主语与形容词谓语之间也正是附语的默认

句法位置。因此,NP1与NP2尽管有广义的领属关系,但二者之间却不可以添

加结构助词“的”;NP2虽然是附语,也可以后面加上,但却不可以省略。

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借助于韵律、语义以及句法等诸多手段,本文首次对

“名词+名词+形容词”句型(即传统语法所称的“主谓谓语句”)进行了深度挖掘,

取得了新的发现。这个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个表面相同而实质相异的句

式,具有理论价值。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指导汉

语学习者正确理解汉语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hao,arofSpokenChine[M].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8.

[2]Langacker,turesonCognitiveGrammar[M].

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archPress,2007.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施兵.汉语的核心句型与主语:汉英对比的视角[D].北京:北京

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9.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王力.谓语形式和句子形式[J].语文学习,1952,(9).

[10]王宗炎.怎样分辨主语和宾语[A].《中国语文》杂志社.汉语的

主语宾语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张志公.句子里套句子[J].语文学习,1953,(1).

[12]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13]朱德熙.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朱德熙,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施兵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100083)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1:2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1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贝多芬代表作
下一篇:分数的分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