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及其作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
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
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
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
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
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家庭的不幸和命运的坎坷并
没有将贝多芬打到,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音乐天分.贝多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
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
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
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管风琴师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
开始正式跟尼福学习音乐。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
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
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
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苦难和逆境能使人不断成长,安逸的生活只会让人不知进取.贝多芬小小年
纪就遭受着常人没有的遭遇,也使得他的性格坚强,努力好学.还有一点就是贝多
芬多音乐的热爱,从而创作出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我们扪心自问,十二岁的时候,
我们还在父母的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要是不买,我们
就又哭又闹,可是就算如此,可以理解为还小,不懂事.那十七岁呢?我们又什
么呢?还是依靠着父母每天给的生活费过着日子,自己还在那以此为乐.贝多芬不
仅在音乐上的造诣值得我们学习,在人生成长的历程中同样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
习的地方.
贝多芬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可见贝多芬对命
运的阐释和理解,贝多芬还创作了《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创
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
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
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
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
系。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
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
前发展。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
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那“当
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
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我的喉咙,我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
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
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
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
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再现
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
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
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
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
进行曲。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
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
叫。我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对抗,无奈的接受了事实。人,最终还是对抗不了命
运的安排。我甘心放弃挣扎,对命运的捉弄无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
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却是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威风凛凛的命运再
次占了上风。转调的非常频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但
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
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
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
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
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
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
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
光辉灿烂的终曲。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奋人
心的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我不能向命运低头!
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
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到了这里命运
已被我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
潮流了。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
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
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
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
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
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音乐的末梢,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好象自己真的刚参加完这场斗争一样
这首交响曲让我体会到,面对困难,应该决不屈服,勇敢的挑战不幸的命运,
最终战胜命运,取得成功.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
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
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
声誉和敬仰。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
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
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
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
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
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
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
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
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
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贝多芬又一曲著名的作品《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
六交响乐,一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我们熟悉贝
多芬的“悲怆”、“月光”、“热情”奏鸣曲和“命运”交响曲等,这些题目都
是出版商或者是后人添加的。有些是与其内容有关,有些则不然,懂古典音乐的
人应该知道月光奏鸣曲所表达的内容跟月光毫无关系,而这首第六交响曲“田园”
是贝多芬自己命的名。不过那时候给交响曲命名还不是一个常见的事情。为交响
曲命名要等到浪漫主义后期的时候才普及。
从这样的一个观点出发,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
园”。我个人认为,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
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无以名之,恰好很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我想
既然作者亲自为其命名,那我们就遵循他的思路,去感受心中的田园气息。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
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
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
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
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
乐曲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
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
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
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
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
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
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
拍子,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
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
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
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
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
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
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
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
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
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
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
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
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
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子。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
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
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
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
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
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
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
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
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
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
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
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音乐与大自然的结合,使贝多芬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留下一部堪与诗歌媲美的
有描绘有抒发的大自然交响音画与音诗.这是人在大自然中心灵的交响.听《田园
交响曲》,只需要你的胸怀和心灵真诚地向大自然开放,音乐里流淌的电源气息就
是把你的身心都托起来与之荡漾.
一般人对贝多芬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很少会用上「愉悦」两个字,乍听之下
都会感觉贝多芬前中后期音乐风格是有转变的,彷佛他的音乐是在跟随他的心灵
哲思,他的心灵哲思企图以音乐的抽象性陈述出来。的确,贝多芬的音乐是沉思
的、哲学的、有话要说的,他的音乐对主题的铺陈与不断强调也是很有特色的。
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大多都是严肃,甚至沉重。
艺术来源于生活。坎坷的人生,悲惨的命运,顽强的抗争,百折不挠的艺术追
求,使贝多芬创作出许多精湛的音乐作品。不同时代却有着相同的命题——人与
命运的抗争。星移斗转,岁月沧桑,贝多芬还继续通过他的音乐同后人进行心灵对
话,并继续给人以信心、力量、希望和追求。贝多芬的坚强和纯洁将同他的音乐
作品一样,经久不衰,永存于世。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1:2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