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教学要求】
1、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
史作用。
2、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
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
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
改革精神。
3、重点:①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②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③王安石变法
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4、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评价原则】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
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
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
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史论共享】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
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财政收入增加;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
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免役法的推
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
大作用,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
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王安石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
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
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
得过于急进。
【单元引言分析】
一、背景:“三冗”、“两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2、取士之法;3、强兵之法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2、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
质的改革。
3、变法的历史作用积贫积弱局面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得到壮大。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材分析】
1、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
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复习建议】
1、联系必修(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认识北宋加强中
央集权的弊端与内忧外患局面之间的联系,及这种局面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因果关系。
2、依据教材从“三冗”、“两积”两方面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具体表现。
【知识梳理】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
1、阶级矛盾尖锐:
①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战事和频繁
的自然灾害
②具体表现: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2、民族矛盾尖锐:辽、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澶州之战、幽云十六州收回问题等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斗争: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朋党之争
(实质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集中军权:
A、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B、实行“更戍法”,使兵将分离,
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C、在荒
年招募流民当兵,兵员众多,但素质低下,临阵多败。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
战斗力;D、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边患危机)。
②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
③集中财政权:三司管理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表现):强化君权,加强统治;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形成了积弱
局面——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澶渊之盟等)。
2、积贫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冗官:A、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办法,防止官员专权,结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而臃肿
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B.科举取士人数增加;C.“恩荫”推恩授官。
②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募兵(编制流民、挑选禁军)、养兵制(边防囤兵)的弊
端。
③冗费:A、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财政开支增大;B、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
币);C、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皇室开支。
(2)影响(表现):随着“三冗”的增加,国家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
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3、形成的根本原因:强化专制集权,加强统治。
分析理解:“积贫、积弱”原因(略)
教训:要精兵简政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夭折
1、背景:
①积贫积弱局面已经比较严重;②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2、目的:挽救北宋封建统治。
3、时间、主持、皇帝: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
淹、富弼
4、中心措施: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5、主要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
减轻徭役等。
6、结果:失败。
7、原因:
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②
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③改革过于激进,改革的思想
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④农民无获明显好处——农
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⑤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⑥改革措施“太
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8、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
序幕。
【学思之窗】
1.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冗官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直接影响:冗官;间接影响:政治、经济诸方面。
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
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2.想一想,你认为范仲淹为什么这样做?
解题关键:时势造英雄。
思路引领:直接原因、根本因素及个人品质。
答案提示:冗官使积贫积弱局面更加严重,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
地主阶级的统治;他的清正、忧国忧民的情思和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抱负。
【探究总结】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解题关键: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思路引领: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冗兵、冗官和冗费的增加。
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
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
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解题关键: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败因为守旧势力的反对。
思路引领:改革文官升迁办法、严格恩荫制度、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等。大官僚大
地主的反对,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改革过于激进。
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
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
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
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
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考点阐讲】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
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
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1:2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4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