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

更新时间:2022-12-03 10:56:11 阅读: 评论:0

新东方押题准吗-夏日绝句的意思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爱国影片观后感)

一、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朗读并背诵诗歌。

2.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难点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与李白并称为“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当推反映战乱的组诗“三吏”“三

别”。

2.了解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

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第二年,经

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即成都杜甫草堂),过上了暂时

安定的生活。但是上元二年(761)的秋天,一场暴风雨中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诗人

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课文朗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理解内容,感悟情感

(一)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1.理解词语

秋高:秋深。

怒号:怒吼。

三重茅:多层茅草。

挂罥:挂着,挂住。

长林梢:高高的树梢。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2.鉴赏诗句

译文: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

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鉴赏:文中的“怒”字将秋风拟人化,写出秋风的猛烈无情。“卷”“三重”表现出风的

猛烈,写出诗人受害之苦。“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

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也体现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

(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

自叹息。

1.理解词语

忍:忍心,狠心。

能:如此、这样。

为:做。

竹: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2.鉴赏诗句

译文: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

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鉴赏: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诗人不仅“叹息”

天公毁屋无情,“叹息”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还“叹息”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理解词语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qīn):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恶:不好的。

雨脚如麻: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何由:即“由何”,怎能、如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2.鉴赏诗句

译文: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

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

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

才能捱到天亮呢?

鉴赏: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首两句不仅渲染出阴沉黑暗的

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何由彻”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

情。

(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理解词语

安得: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大庇:全部庇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安如山:安稳得像山一样。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见:出现。

独:只。

足:满足,心甘。

2.鉴赏诗句

译文: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

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

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鉴赏:写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诗人希冀“广厦千万间”,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二、品读诗句,鉴赏手法

1.诗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从诗中找出有关句子并加以说明。

示例: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明确:

面对大自然的无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恨世嫉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穷困潦倒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失意落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爱国爱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无私献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明确: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只要天下寒士

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

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作

者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描写、叙述、抒情相结合。

这首诗,叙述了茅屋被秋风吹破、寒夜遇雨的故事,描述了风吹茅草卷过江去的情景,

写了自己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描写、叙事、抒情相结

合,引起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2)用词生动准确。

如第①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

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

“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

“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

拨动诗人的心弦。

(3)逐层蓄势,转笔陡然。

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

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

欣赏视频,了解杜甫。

1.句子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

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

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面对顽皮的儿童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

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通假字

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3.古今异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4.一词多义

“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5.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风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2)高者挂罥

()(3)沉塘坳

()

(4)倚

杖()(5)俄顷

()(6)布衾

()

(7)大庇

()(8)突兀

()

2.解释加点的词。

(1)八月秋高

..

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

...

()

(3)忍能

..

对面为盗贼()(4)归来倚杖

..

自叹息()

(5)俄顷

..

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

..

()

3.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

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

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

人,当时人称。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

后人称为。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整体感知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6.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那些?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

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

3.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

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

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

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

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

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

杂言。

6.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7.(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

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

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0:5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3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1000千克
下一篇:千分符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