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相互相成

更新时间:2022-12-03 10:52:16 阅读: 评论:0

初三中考备战-动听的近义词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西班牙签证办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

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

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

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疑邻盗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

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

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

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

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

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

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

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

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

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

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

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

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

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

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

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

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

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

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

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

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

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

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

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

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

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

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

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

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

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

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

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

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

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

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

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

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

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

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

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

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

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

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

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

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0.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1.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2.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7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

阻碍事物发展

74.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77.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79.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0.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

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

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3.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4.满招损,谦受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5.人定胜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6.事在人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7.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0.“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1.“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2.“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

9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0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01.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02.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

分功能之和

103.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

分功能之和

104.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

10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6.团结就是力量;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8.“一着妙棋,满盘皆活”;部分影响整体

109.“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影响整体

110.“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部分服务于整体

111.“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部分服务于整体

112.“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部分制约整体

113.“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部分制约整体

11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整体统率着部分

115.“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整体统率着部分

116.“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发展的

普遍性

11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的

普遍性

11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发展的普遍性

1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的普遍性

12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发展的普遍性

121.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2.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3.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4.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5.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6.只讲时间,不讲效率;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7.只讲规模速度、不讲质量效益;只见顺利,不见挫折。违背发展的

普遍性

128.“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30.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发展的普

遍性

132.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3.雪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4.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5.吃亏是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6.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7.“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8.苦尽甜来终有蜜;苦尽甘来;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9.“梅花香自苦寒来”;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0.“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物的量

变能够引起质变

14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事物的量变能

够引起质变

144.“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5.“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事物

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

147.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9.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防微杜渐;事物的量变

能够引起质变

15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5.“尽信书不如无书”;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6.“谦受益,满招损”;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7.“吃一堑,长一智”;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8.“失败是成功之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9.乐极生悲;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0.否极泰来;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2.变废为宝;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3.哀兵必胜,骄兵必败;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4.化险为夷;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5.弄巧成拙。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6.“量体裁衣”;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7.“对症下药”;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8.“因人而异”;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9.“因地制宜”;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0.“因材施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1.“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17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3.“解铃还需系铃人”;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4.“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5.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

全牛

7.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8.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9.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C.坐井观天D.管中

窥豹

10.“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11.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2."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13.“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

物变化的条件

14.“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

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

复杂性

1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6.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17.“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

东西

18."耳听为虚"的错误是

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B.把读书和实践

割裂开来

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

理性

19.“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21.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

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

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2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23.“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4.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

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

相转化

A.①②B.②③C.③

④D.①④

25.“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

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

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

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

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

-28题

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

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2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

3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

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

学的联系

31.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

味着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B.书本知识对于认

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D.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

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

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

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

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33.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

良传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

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

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4.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B.矛盾对立面

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主要方

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

现实意义。据此回答35-36题

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

①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②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④要学习间接经验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8.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

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

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

动性

3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

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理性认识

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

40.《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1.“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

4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

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相对的

4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

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如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

性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矣;不学者亦难矣。”这

段话说明

A.难与易因人而异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

件的

中医讲求辩症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

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

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45-46题

45.“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从整体上把握现

象之间的联系

46.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

百病,这违背了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

C.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的原则D.对立统一的原则

47.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

突出贡献。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

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

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

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这践到理论的过程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在布什图书馆发表了重要讲话,

阐述了“和而不同”的重要观点。江主席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

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

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

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回答48-50题

48.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49.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

同”指的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

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所体现的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是:

A.有修养的人在任何问题上都要追求思想上的一致性

B.由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多样性

C.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统一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50.江主席接着说:“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

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出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

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

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与合作、冲突和对抗

B.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C.国家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相悖的利益

D.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

5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

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

橘以图利,常患小

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

收蚁而贩者,用猪

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回答52-53题

52.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3.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

用价值

54.《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

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

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发挥了主观能动性B.借鉴了前人的经验

C.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D.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现的原则

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

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

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回答55-57

55.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56.假如日后鲁人果真“徒于越”使得越人不再“跣行”、“被发”,

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盛。这说明

A.不断创造需求,生产才能发展B.生产决定需求,生产什

么就消费什么

C.环境的变化决定需求的变化D.需求引导生产,有什么

需求才能生产什么

57.从上述产品和市场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B.随着环境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意创造需求

C.时代变了,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D.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东西

58.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

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

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10:5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3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床垫英文
标签:相互相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