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作词语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
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
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
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概念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
状态,叫做动作描写。编辑本段简介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
起来。
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忙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
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
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起;我
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须越来越活
泼,越实在。
……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这就是说,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
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
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
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
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
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编辑本段作用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反
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编辑本段范围动作描写的范围很广。诸如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生产劳动时的动作,
文娱体育中的动作,军事活动时的动作,无所不可。
但是,无论描写何种动作,其目的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服务。因此,
动作描写切忌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为描写而描写。
要力求避免东鳞西爪,杂乱无章,动作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还要防止动作相仿,陈
词滥腔,表现不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动作描写,还常常善于选择人
物行动的特定场景,在浓淡相宜的背景上描摹独具一格的人物动作,以创造典型环境中的
典型性格。
而把人物的动作置于尖锐的冲突、斗争的漩涡之中来进行刻划,则往往更能收到较好
的表达效果。编辑本段特点动作描写贵在确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而肖像、表情等
描写则主要是描绘人物的静态。
如果能灵活自如地将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起来使用,以动衬静,以静显动,人物形象就
可以真正达到“越来越活泼,越实在”的境地了。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
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
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编辑本段精彩片段名著中的《守财
奴》中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箍桶匠葛朗台弥留时,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
他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
“这一“抓”,送了暴发户的老命,也使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
鬼的典型。
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荷花
淀》中的水生嫂在得知水生“明天要到部队去”时,手指不禁“颤动”--苇眉划破手指,
亦是其内心思想的颤动,写出了水生嫂没有思想准备,舍不得丈夫离去的细微心态。
鲁迅笔下的阿Q在《阿Q正传》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法庭画圈,“阿Q伏下去,
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
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就在这“画圈”中稀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生命……现代文中的1.小姨将双袖向上
一挽,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
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
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她停
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
鱼捧在手中了。
2、她拿起筷子,向一盘色泽鲜艳的菜伸去,轻轻夹起一片,用左手在筷子下方端着,
小心翼翼跟随着筷子。本来筋脉突兀的手此刻一用力青筋更加明显。
她小心地把菜放入嘴中,细细地品尝着。3、奶奶将右脚绷着,向鞋子口里溜进去,
筋脉凸兀的手紧紧抓着门框,将左脚轻轻抬起,紧绷着的脚小心向鞋口一插,又往里扎了
扎,接着踩了几踩,让自己的脚更舒适些,满意地出门了。
4、近了,更近了,组长终于来到他的身边,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嚷道:“快交
作业,快交作业!”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样滑稽,又是那样神秘,猛然,他把头一
扎,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旁闪过,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
1.动作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
这种方法对刻画人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那么怎样进行动作描写呢?
一是回顾描摹。
二是借助修辞。
三是精选动词。
此外,在动词前后可以加上适当的限制和修饰性词语,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
较细致地表达出来。如一个“跳”字所表达的动作,前后所加的修饰词语不同,所描绘的
形象就有区别。“他一咬牙,猛地跳了下去。”和“他摆动两手像一阵急风似地住前一
跳……”同是写跳,但二者却显然不同。这说明,在动词前后加上必要的限制修饰性词语
是不可忽略的。
2.人物的神态是指人的神情姿态,多是通过脸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
神态描写要注意下面三点:
第一,注意结合。人物神态的变化总是受内心世界支配的,是通过外貌、说话、动作
等方面表露出来,因此,描写人物的神态,常常是与人物的外貌、心理、动作等紧密地结
合在一起的。这样写,才能更好地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比如,《鸡毛信》中描写
“歪嘴黑狗”用“挤着眼睛,歪着嘴巴狞笑着”形象地勾画这个坏蛋阴险、狡诈的丑恶嘴
脸,同时又从侧面衬托了海娃机智、沉着的斗争精神。又如《草船借箭》中,“鲁肃吃惊
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
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作者通过一个“吃惊”一个“笑”的鲜明对比,就把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活画出来了。
第二,注意场合。写人物的神态,又要符合当时、当地人物的情绪。比如,《我的伯
父鲁迅先生》中写鲁迅先生看到拉车的脚被扎伤,痛苦难忍的样子,便对他无限同情,对
黑暗的旧社会恨之入骨,这种爱憎分明的感情,是通过“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
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表现出来了。《在炮兵阵地上》写了彭总的三次神态变化。第一次
是“脸色有些不好看了”,第二次是“再也忍不住了”,“电闪雷鸣地发作了”,第三次
是“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这样写,好就好在神态描写与人
物的心情一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更能突出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第三,注意需要。写神态可以写喜悦和激动,也可以写忧愁、惊恐、悲伤或不安等。
写哪些,不写哪些,这要看文章中具体的情节需要和人物当时的处境而定,不要为写神态
而写神态,不能生拉硬扯,那样就画蛇添足了。
昂首阔步挤眉弄眼横冲直撞蹑手蹑脚欢呼雀跃鬼鬼祟祟伏案疾书载歌载舞大
步流星摩拳擦掌手疾眼快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落荒而逃连蹦带跳蹑手蹑脚翩翩起舞
张牙舞爪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喋喋不休竭尽全力慢条斯理含糊其词唠唠叨叨自圆其
说振振有辞肆无忌惮大言不惭娓娓动听绘声绘色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
笑风生高谈阔论豪言壮语夸夸其谈花言巧语走马观花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察言观色左顾右盼瞠目结舌袖手旁观伸头缩
颈一饮而尽洗耳恭听眼疾手快龇牙咧嘴昂首挺胸抓耳挠腮摩拳擦掌手不释卷上
蹿下跳大步流星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拳打脚踢指手画脚摇头摆尾倾听聆听窃听旁
听听候侧耳细听够吗?。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
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
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
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
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
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2.比拟:借助丰
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
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
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
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
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
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
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
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
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
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
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
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1、正
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
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
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1.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
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
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
的思想活动。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
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
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
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
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不直接说
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
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
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①部分
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
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
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
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
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
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2,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
随风摇摆.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
天而降.
3,伙子跑得不错,已经从起跑冲刺进入途中匀速跑.他像一匹马驹昂头急奔:步幅匀
称,步频紧凑,蹬动有力,腰肢放松——整个动作显得优美而富有弹性.
4、施轩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身子向前倾斜着,
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她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5、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
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
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隈旋风冲过终点.
6、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
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动词.如:‘走、笑、有、在、看、写、飞、落、保护、开始、
起来、上去’.
一、中文动词的分类: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说、看、走、听、跑、唱、喝、敲、坐、吆喝、盯、踢、闻、摸、批
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存在、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想、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觉
的、思考
表示判断:是、为、乃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
应该、配、值得、宁可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
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表示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描写表示动作的词语:
肢体动作:
散步、漫步、踏步、信步、转悠、闲逛、徜徉、踉跄、蹒跚、踱方步
小跑、慢跑、飞跑、飞奔、飞越
感官动作:
瞧、瞅、过目、注视、端详、凝视、仰视、俯瞰、远眺、了望、张望
回顾、环视、扫视、窥视、怒视、浏览、审视、洞察、打量、巡视
目击、目睹、会见、召见、倾听、聆听、窃听、旁听、听候、
当作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
一、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满载而归、婆婆妈妈、张牙舞爪、心悦诚服
发奋图强、力争上游、手舞足蹈、膛目结舌
摩拳擦掌、颤颤巍巍、心急如焚、跋山涉水
心烦意乱、目不转睛、兴风作浪、怏怏不乐
神出鬼没、冥思苦想、对答如流、拳打脚踢
奴颜婢膝、一日千里、心潮澎湃、日夜兼程
豪言壮语、平心静气、捶胸顿足、举手投足
手到擒来、痛不欲生、买椟还珠、闻鸡起舞
掩耳盗铃、悬梁刺股、风驰电掣、盲人摸象
眉飞色舞、大快朵颐、心如刀割、面面相觑
插科打诨、谈笑风生、回眸一笑、义愤填膺、走马观花、全力以赴、横行霸道、虎视
眈眈、心旷神怡
欢天喜地、心有余悸、喜出望外、东张西望、洗耳恭听、刮目相看、呆若木鸡、左手
画方、捏脚捏手
插科使砌、指东划西、凝神注视、倔头强脑、扭头就跑、右手画圆、哭爹叫娘、听得
入迷、奔走如飞
放声痛哭、哭声震天
1、外貌描写的作用: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
用。
2、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
想感情。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4、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
分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一、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
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
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
力忌八股调、学生腔。
二、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写作方法之一,是通过描写人物特有的动作行为,以表现
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
能显示出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
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
节的发展。动作描写贵在确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动作描写,
常常善于选择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
三、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
的神情等;神态描写——脸上的表情。
四、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
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
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描写还可以细腻、生动、真实
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解释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
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
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8:3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3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