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前后照应

更新时间:2022-12-03 08:24:27 阅读: 评论:0

网络课程资源-考勤表符号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历史文化常识)

中考作文技巧“照应”——前后呼应名家示例评析

知识点透视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

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

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

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

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

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

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

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

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

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

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

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

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

小橘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

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

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

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

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

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

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

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

“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

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

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

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

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

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

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

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

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

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

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

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

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

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

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

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

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

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

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

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

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

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

说:“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

认得他?”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

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

家”都“好”了!

【阅读手记】

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

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

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

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

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

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

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

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佳作示例

铲煤

杜运

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

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

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

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

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

“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

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

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

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

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

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

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

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

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

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

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

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起来……

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

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记叙文写作训练》一书)

【评析】

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

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

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

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

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

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

生”。

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

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

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

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

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

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

缝。

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

便于埋伏。”否则,“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李渔讲的是编

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

【写作训练】

请以《碰钉记》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

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可

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

会调查等;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如做饭、洗衣、帮助邻居等;还可

写在学校的经历,如演讲、做广播员、组织演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等。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内容去写。这一训练的要点

是三种形式的照应兼顾,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

的内容,前面先有交代。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名家精讲

一、题文照应

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

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

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

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

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

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

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

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

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这样,

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

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

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

茹志鹃在《百合花》一文中描写了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

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见他肩上撕挂下

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第二次

是新媳妇在包扎所看见受重伤的通讯员躺在担架上,“原来棕红的脸

色,现在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

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三次是新媳妇侧身坐在牺牲了的通讯员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细细地、密

密地缝着”。这些呼应的运用,使文章里人物思想感情起伏跌宕,栩

栩如生,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又如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

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

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

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而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

了照应。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最后写道:“俺只指望痛打这

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

及早撒开。”这里提到的“三拳”照应了前文打在鼻子上的一拳,打

在眼眶眉梢的一拳,打在太阳穴上的一拳。

三、首尾照应

写文章必须时时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

《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

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

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

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结尾处有:“……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伟大领

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

的人!”

这篇文章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主题,开头

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部分,

以议论抒情的形式作结,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同祖国人民的

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

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又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道:“花鸟鱼虫,凡是上得画的,

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结尾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

蜜蜂。”开头实,结尾虚,开头抑,结尾扬,首尾相互照应,将文章

的意义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佳作示例

幽幽橄榄情

奶奶给了我一颗青色的橄榄。我轻轻一咬,立刻,舌尖泛起了一

股涩涩的味儿。我失望地睁开眼,把这颗青果子吐了,连同那破碎的

希望一块儿吐了,只剩下涩涩的味儿还留在嘴角边……

从小,我就觉得奶奶并不爱我,我的感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

一样,涩涩的。记得妈妈说过,我学走路时,奶奶眼睁睁地看着我一

次次跌倒,听着我的一声声啼哭而不扶我。到我三四岁时,奶奶又给

我订了一条“怪规矩”——每次吃饭,必须把面前那碗搭配了蔬菜的

所谓的“配菜”吃完。再后来,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更严的规矩,让

我每天早上风雨不误地去晨跑。多少次在凛冽的寒风中退缩的我,又

被奶奶拽住,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跑……总而言之,奶奶对我太严厉,

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

我摇了摇头,想把这些童年的往事连同青橄榄的涩味儿一起抛

开。可猛然,我发现嘴里的涩味儿已荡然无存,却化作了缕缕沁人心

脾的幽香……噢,对了,我分明记得,每次在我跌倒自己又爬起来后,

奶奶总心疼地抚着我的小膝盖,直问我:“还疼吗?”分明记得,在

我那碗“配菜”的碗底,常还藏着一个鸡蛋,或是几块排骨。分明记

得……哦!我懂了,就在我尝到青橄榄幽香的同时,我懂了,自己为

什么对这幽香有这种独特的、温馨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真正懂

了,这涩味儿后的幽香才是最有魅力的,最值得回味的。

青橄榄淡淡的幽香还回味在嘴角边,萦绕在心头上。我终于理解

了奶奶对我的那份深沉的关怀,也领悟了那缕缕幽香所蕴涵的浓浓的

爱。我若有所思地转过身,轻轻地对奶奶说:

“奶奶,我还想吃青青的橄榄。”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评改作文》一书)

【评析】

文章以青橄榄起笔,又以青橄榄收束,

首尾照应之妙自不待言。在具体内容上前后照应也十分周密。文

中第二、三段内都依次写“我”的学步,吃菜,晨跑……具体反映了

“我”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为最后点题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而如此严谨的结构正反映了作者构思的缜密,表达的认真。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8:2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3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张成语
下一篇:弟鸟
标签:前后照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