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3相反数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使学生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2.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提问
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2、填空: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与原点的距
离是5的点有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新课
相反数的概念: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概念的理解: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2)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a不一定是负数。
(3)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3的相反数,-a是
a的相反数,因此,当a是负数时,-a是一个正数
-(-3)是(-3)的相反数,所以-(-3)=3,于是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是0
即如果x与y互为相反数,那么x+y=0;反之,若x+y=0,则x与y互为相反数
(5)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指一个种类。如:“-3是一个相反
数”这句话是不对的。
例1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5(2)
2
1
(3)0
(4)
3
a
(5)-2b(6)a-b
(7)a+2
例2判断:
(1)-2是相反数
(2)-3和+3都是相反数
(3)-3是3的相反数
(4)-3与+3互为相反数
(5)+3是-3的相反数
(6)一个数的相反数不可能是它本身
例3化简下列各数中的符号:
-2-
(1)
)
3
1
2((2)-(+5)
(3))7((4))3(
例4填空:
(1)a-4的相反数是,3-x的相反数是。
(2)
x
3
2
是的相反数。
(3)如果-a=-9,那么-a的相反数是。
例5填空:
(1)若-(a-5)是负数,则a-50.
(2)若)(yx是负数,则x+y0.
例6已知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在数轴上作出它们的相反数;
(2)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四个数连接起来。
例7如果a-5与a互为相反数,求a.
练习:教材14页
小节:相反数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作业:18页第3题
-3-
课题:1.2.3相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
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
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
-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
设情境,以学生
进行讨论,并培
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
与归纳能力,渗
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
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
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
的特点,为相反
数在数轴上的特
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
念;“零的相反数
是零”是相反数
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
的数在数轴上表
示的点的几何意
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
念得出求一个数
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4-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
反数?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
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
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
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
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
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
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1:4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