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到春秋时开始称为“泰山”。“山以岳遵,岳为东
最”。异峰突起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
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自从汉代我国确立“五岳”
以来,泰山就为五岳之首,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由于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的历朝皇帝
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
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而文人墨客在这里流
连观赏,吟咏赞叹,留下大量石刻。游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
然的神奇之美。
2010.3.19年逢六旬甲子应朋友之邀,包车赴山东登泰山,以应长寿之景。
泰山,巨石林立,林茂泉飞,殿宇辉煌,故迹遍布,石文荟萃。自从有文字记载的两千
多年历史来看,泰山受到历代72个帝王的朝拜、封禅;从“稳如泰山”、“重于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等一系列人人皆知的成语来看,泰山的地位一直处于独尊,因此把泰山看
做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一点也不为过。泰山的石刻文学就像一个导游老人,它用
在岩石上镌刻的大量历代文化来讲解泰山的精神,除可以历练一个人的心志外,更能引导你
仰观俯察古今泰山过客的心态。
庄子曾说,“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刻一千八百处”,我试图寻找这些墨宝的真迹。因
为这些“石文”,不管是撰文,还是楹联;不管是石经墓铭,还是颂岱诗文,或篆、或隶、
或楷、或草、或行等,无不出自当代名家之手,有帝王御笔,有诗人大家,也有近代、现代
文人,其范围之广,其造诣之深,足以代表各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水平。泰山石刻主要有碑刻
和崖刻两种,碑刻集中在岱庙,而崖刻则绝大多数分布在登山途中的快活三和云步桥与岱顶
一带。泰山石刻自秦至今,代代相继,各有佳作,基本上囊括了中华民族的成长过程,体现
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因此可以讲泰山“石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史书”。
泰山登山道分成了三个明显的阶梯,一个在一天门,一个在中天门,另一个在南天门。
我们登泰山那天,选择了一条传统路线(红门浏览路线),在山脚下坐中巴车到中天门,然
后客运电缆索道。泰山客运电缆索道,下起中天门,上至南天门西侧的月观峰,全长2078
米,落差602米。电缆车每车可乘座游客40人,上、下行两车相对而开,7分钟即达。2000
年对其又进行了改造,引进奥地利循环吊箱式索道。索道的上、下站房是依山而建的仿古建
筑,富丽堂皇,与山色相映。但是那天碰巧刮沙尘暴,风力超过六级,索道停止运行。着对
于我们来说不啻是个沉重打击。但是已经到了中天门,如果不是奋力攀登,岂不是太煞风景,
大家都会扫兴。于是打定主意,能走多少算多少,实在登不上再说,自己不加压力,顺其
自然。
中天门又叫“二天门”,双柱式石坊,题额“中天门”。它建在东西向横卧的黄岘岭之
巅,这里既是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西两溪的分水岭。中天门与南天门相距3.5公
里,是游人上上下下的汇合处:或沿盘路继续攀登,或乘缆车空中一游,或步行沿中溪盘道
直达泰城,或是乘旅游车沿西溪公路到火车站,都非常方便。中天门峻岭阔谷,风景秀丽,
楼阁簇拥,登临可赏中鲁大地。清代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孔宪彝在此题刻:“长风莽
荡日曛胧,回指天门又几重。云海平销三万里,朗吟人在众高峰。”中天门的石阶旁矗立
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的孔子的经典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石碑由山东书法家
张乃森所提。张乃森现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书画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
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从后弯向北沿石阶拾级而上就是增福庙,里面祭祀着福、禄、寿三尊神像。跟经过的泰
山各座庙宇一样,香火旺盛,到处挂满连心锁。
增福庙的斜对面有一棵枯萎大树,树中心已经都空了,但是还是引得不少游人在此拍照
留念。
位于增福庙西有题刻“大清光绪丁亥年三月,蜀中仲蓹由桂森、雨农席庆云、漱泉王丙
悫、湘泉王丙懿同游。”此题刻,系清光绪丁亥年(即公元l887年)三月,蜀中由桂森等人隶
书体刻制。题刻文字共4行,仅是到此一游留念,并无其他文字描绘泰山。
增福庙西约50米盘路的石壁上,有清咸丰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在道光丁末年携友游泰山
的石刻:“道光丁未二月十七日,督学使者昆明何桂清,偕平湖高振镆、上元王至华、阳湖
庄敏、萧山来献琛、固始元伟、无锡秦缃业、归安姜赓元同登,夜宿碧霞宫,次日黎明养云
亭观日出。”道光丁末年是公元1850年,石碑记录了他们的游览经过,是夜宿在碧霞宫,
次日黎明登养云亭观日出。此题刻在中天门刻于道光丁未年即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
年)。共69字,字径20厘米,楷书。
何桂清(1816-1862),云南昆明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江苏
学政、礼部与吏部侍郎等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即登泰山题刻之年,他任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当时正在山东学政。咸丰四年(1857年)五月,清政府命令何桂清为两江总
督。
游人从山下至此一直是向上攀登,而到了中天门后却出现了下行的石阶,这就是“倒三
盘”。东侧有吴大澄书写的大篆象形字“虎”,翘尾蹲坐,栩栩如生。由此向北至云步桥南
叫做“快活三里”,又名“快活天”或“快活山”。人们久登盘道忽逢坦途,气爽景幽,舒
畅欢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泰山山道波浪起伏的节奏感。沿倒三盘下行是马蹄形的后
弯,中途有名泉,崖壁上书刻着“玉液泉”三个字。此泉与山下的王母泉、广生泉并称为泰
山三大名泉。泉水甘美无比,含氧量高,又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常饮此水能延年
益寿,所以古人称之为“泰山神水”,现在是全国优质矿泉水之一。民国年间的医学家高宗
岳在他的《泰山药物志》中,将此水列为泰山十二大名药之一。旧时泰山人流传着一首《名
泉诗》:“云泉雾泉白鹤泉,青泉龙泉护驾泉。醴泉双泉大众泉,石乳肝花戏珠泉。圣泉福
泉广生泉,香泉神泉王母泉。大珠小珠落玉盘,马跑明堂万福泉。”因为这一段“路平景
幽,林茂风清,游人登山至此,忽遇坦途,好不快活。”快活三这一段是走起来很舒服的土
路,这里也是上泰山最爽的一段路。这段路就是笑傲江湖中所描述的快活三。这段路上有很
多卖纪念品的小贩,可以顺便看看。但是快活三又是摩崖石刻最密集地段,一处接着一处,
是欣赏石刻文化的好机会。
位于快活三里路旁的崖壁上有王普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仲春有用楷书体题书的
“五岳之尊”。刻有“民国十年仲春之月,富波王普题。”
再向上只见巨石挺立,似剑凌空,路旁有碑刻,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
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名。
“斩云剑。民国拾年六月四日重立。王均书。”此题刻王均题书。系民国十年(公
元l921年)六月四日根据旧刻重立。隶书体。
前面路东又有巨石,纹理盘旋若龙,上书“蛟龙石”,又名“龙纹石”。北为月牙亭故
址,东崖之上遍布大字题刻。
位于快活三里上段的崖壁上有“既雨晴亦佳”题刻。题跋是“丙午首夏,冒雨登岱,宿
山中。次日晴霁。书此五字,以誌胜景。天津宁世元。”粗略一看,书此五字似很简单,仔
细一看,又好像不是很简单,而是有多重读法,是读“既雨晴—亦佳”,还是“既雨—晴
亦佳”?后来一查,多处发现此语的出处。如杜甫长诗《喜晴》中的“皇天久不雨,既雨
晴亦佳。出郭眺西郊,肃肃春增华。„„”宋代仇远《郊行集句》中也有这句话:“今日我
重九,无钱对菊花。昨夜雨鸣渠,既雨晴亦佳。出郭望西郊,山林迹示赊。„„”宋代赵蕃
《抚州城外作》中也有“旧闻既雨晴亦佳,岂但蕙叶蒙宠光。”的句子。这样看来,比较正
确读法显然属于后者。这五个字题刻在这里的意思是:雨中登山景色很美,天气晴了,举目
眺望,风景也极佳。由于山里天气多变,登山者经常会遇到雨雨晴晴,但是无论碰到下雨还
是晴天,泰山给游人的景象都是好的。
“佛”。此题刻采用行书体刻于快活三里上段。该题刻既无署名亦无日期。经多方查证
无果。改题刻的书写手法非常有艺术效果,在泰山诸多石刻中少见。
斩云剑北约250米路东侧石壁上就有“泉”题刻,这是1916年长芦李星源题,字体端庄
凝重,疏密自然。“泉”,是古代钱币的名称,作者虽是题泉,却市有感而发,对阿堵物---
钱发出一篇议论,全文如下:“泉。余来岱之次年,岁在丙辰。是年春。暴风甚多,寒暖不
时,余因之而病。病后因阿堵物有感曰:是物也,何物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岂西人所
谓人生之第二生命者耶:然英雄豪杰为汝坟黑其心,灭其性,变易其操守,至死不悟。己不
能致者,必欲强人以致之。汝之势力,不可方物。无论如何不可捉摸之。生龙活虎,一入铜
臭范围,立时与至无灵之蠢鹿顽豕等,真可叹也。余老矣。不能从诸君后,请拭目以观之。
长庐李星源题,民国五年八月。”当时西方的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已侵入华夏大地,作
者借题发挥,语意恳切,警人醒世。当时钱的存在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从以物易物进
化到使用价值的代表物,贝币,刀币,布币,铸铁钱,从黄金,白银,银元,铜元进化到纸
币。但是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古人总喜欢用“阿堵物”来称呼。即使英雄豪杰亦往往为了
不义之财,“黑其心,灭其性,变易其操守,至死不悟”。据说作者并非暴风甚多,寒暖不
时,而真正伤风遇寒得病,却是借以“暴风甚多,寒暖不时”寓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
会以及“金钱至上”的思想。他沉痛地批判说:“是物也何物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岂
西人所谓人生之第二生命者耶,然英雄豪杰为汝坟,黑其心,灭其性,变易其操守,至死不
悟。”
在斩云剑北的路东侧石壁上有“云路先声”题刻,碑文如下:“云路先声。宣统庚
戌二月,偕乌程章君祖僖、谢君毓洙同登岱顶,伯兄宗基命摩崖题字。海盐王寀基。”此题
刻,刻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云路先声”4字横列1行,跋语5行,亦隶书。是王寀
基清宣统二年(1910)题书。此石刻一语双关,有双重含义。一是形容每当盛夏来临,北有虹
桥飞瀑,长谷松涛云深,当大雨即将来时,先听到黑云隆隆之声,随之松涛呼啸,雨云滚滚
而来;同时又含仕途之意,言古人腾达前必先有声威,而后官运亨通。大字深刻,奇肆俊俏。
另外也可以理解为这里是登顶途上相对平坦的一段,饱受登山之累的游客,都有歇一阵的要
求,但这仅仅是最高境界的先声,无限风光还在险峰。以此鼓励人们,不要安于现状,一定
要继续攀登,才能到达最高境界。
王寀基(1872-1940),小名春明,号君择。清书法家。跋语提到的“章君祖僖”即章
祖僖,清末名流时贤、法官。“谢君毓洙”即谢毓洙,泗门谢氏明清两代封荫录载“封赠(清)
封通议大夫三品封典”。吴昌硕为谢毓洙篆刻印章,两人彼此交往甚密。“伯兄宗基”即王
寀基之大兄,清光绪殿试二甲六十七名,赐进士,时任四品卿衔简放山东财政正监理官。当
时王寀基与文人墨客往来密切,其书法笔力雄健,求其墨迹者甚众。有书记载:“尝随大兄
山东监理官任上,一日,与大兄偕诸宾游泰山,登其巅。诸客怂恿,乞君择作书勒石。大兄
宗基遂命摩崖题字,君择乃奋起,倩人磨墨盛缸,以大帚作笔,铺纸地上,大书《云路先声》
4字„„继乃刻于岩石壁„„”
“山辉川媚。光绪癸卯季春,郡守恭曾书。”此楷书体题刻位于云步桥旁。此题刻为
清代光绪癸卯年即公元l903年季春,泰安郡守恭曾题书。字体工整,苍劲有力。
“从善如登”题刻位于云步桥南,碑文:“從善如登。光绪九年小阳月,署泰安县事
孙符乾敬镌。”系清光绪九年即公元l883年,孙符乾题书。隶书体。出自《国语•周语下》:
“从善如登,从恶是崩。”从:顺随。顺随善良象登山一样,顺随恶行象山崩一样。比喻
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游者可以从登山的艰辛中感悟出实现完美人格的不易,所以就要像
攀登泰山一样,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峻岭”题刻:“峻岭。大清光绪丁亥年。晋阳王启恩书。”此题刻在斩云剑北约300
米路东侧石壁上,刻于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峻岭”2字横列,字径90厘米,楷书。
晋阳王启恩系五代举人之后的当朝举人,任职户部员外郎,并与显赫一时的李鸿章、左宗棠
有着亲密关系,结成拜把弟兄,据说慈禧太后还将王启恩认作义子。是晋商中的佼佼者当年
慈禧来徐沟,落驾于徐沟西南坊的天禄堂。天禄堂之所以被选作慈禧“行宫”。一是天禄堂
号称为“六世功名”的“官宦之家”,后来王启恩死于北京,太后还传旨“送灵柩归故里安
葬”,并命沿途州县官府相继迎送。
“曲径通霄”题刻也位于快活三里上段。“曲径通霄。道光戊戌,禹州马起予题。”
此题刻系清道光戊戌年(公元1838年)马起予题。楷书体。“霄”字是指云霄,喻泰山高耸
云霄。题刻意思是通过曲曲折折的山径直入云霄。
“人间天上”题刻:“人间天上。锡山嵇瓒。”此题刻在斩云剑北,路东石壁上,题
刻年代无法考证。“人间天上”4字成横列,楷书。当游客登山途中经过此地,略作休整
时,山风扑面而来,云雾擦肩而过,就会感觉浑身通透,无比舒畅,让人疑惑自己是在人间,
还是在天上。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6:3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28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