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解析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
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⑴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
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⑵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
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
什么作用?
答案: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
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
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思想感情。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
理解。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
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
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
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
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
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
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
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
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
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
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
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
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
乱不休而悲伤。
赏析: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
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
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
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
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
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
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
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
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
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
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
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
“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
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
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
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
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
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
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
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
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
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
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
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
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
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
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
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
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
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
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
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
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
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
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
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
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
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
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
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
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
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
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
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
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
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
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
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
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
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
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
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
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
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
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
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
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
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
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
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
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
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
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
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
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
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
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
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
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
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
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
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
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
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
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
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
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
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5:5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26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