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朔气传金柝

更新时间:2022-12-03 03:52:05 阅读: 评论:0

模型解题法视频-多愁善感近义词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中国乒乓球队)

《⽊兰诗》原⽂及翻译1

⽊兰辞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

⼥亦⽆所思,⼥亦⽆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

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兰⽆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头。

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声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朔⽓传⾦柝,寒光照铁⾐。

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

策勋⼗⼆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伴,⽕伴皆惊惶。

《⽊兰诗》原⽂及翻译(15篇)

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jījī〕──此处为织布机操作时声响。有⼈译作叹息声,⼤谬。

当户织──当:正值,正在。户:⾃家门户,家中;有⼈将在此具体译作“门”或“窗”,均谬。

此两句,乃诗之引式,表明:正值⽊兰在家中织布。

机杼〔jīzhù〕──织布机上的梭⼦。此句指⽊兰因⼼中有事,停下⼿中操作,连连发出叹

息。

何所──因为什么⽽……此句强调的是问,何⼈⽽问,不重要,为诗中“略句”⼿法。

军帖──发下来的征兵通知帖。

可汗(hán)──⼜称⼤汗,亦可简称为汗,古代北⽅民族建⽴的王朝统治政权⾸领,即指

皇帝。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浑、铁勒回纥、⾼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

⽴的汗国,其最⾼统治者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般部众对⾸领的尊称,鲜卑语

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可汗作为⼀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领社崘统

⼀漠北⾃称丘⾖伐可汗。唐杜佑谓:其“犹⾔皇帝”.

爷──古代北⽅民族对⽗亲的称谓。

市鞍马──市,此为动词,指“买”“购置”,下句“市”为名词。

鞍鞯〔ānjiān〕──意同“鞍韂”,指马鞍⼦和马鞍⼦下⾯的垫背。

辔头──指马笼头。辔〔pèi〕:驾驭牲⼝的嚼⼦。辔头,即嚼⼦和笼头的合称。

赴戎机──赴,赶赴。戎机,指军情、战机、紧急军情。

关⼭──指边塞关隘、关隘⼭川。另指家乡。

朔⽓──朔⽓,北⽅之寒⽓。

⾦柝(tuò)──即刁⽃。古代军中夜间报更⽤器。⼀说⾦为刁⽃,柝为⽊柝。《⽂选·颜延

之<阳给事诔>》:“⾦柝夜击,和门昼扃。”李善注:“⾦,谓刁⽃也。卫宏《汉旧仪》⽈:昼漏

尽,夜漏起,城门击刁⽃,周庐击⽊柝。”

寒光照铁⾐──寒光,指寒冷的⽉光。铁⾐,此指铁甲⾐。

策勋──对建功将⼠册封勋官。古代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阶称为“上柱国”,正

⼆品,需要经“⼗⼆转”才能达到。《⽊兰辞》⾥“策勋⼗⼆转,赏赐百千强”的“⼗⼆转”就是说:

花⽊兰⽴了最⼤的军功。

《⽊兰诗》原⽂及翻译2

题⽊兰庙

弯⼸征战作男⼉,梦⾥曾经与画眉。

⼏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译

花⽊兰⼥扮男装去参军打仗,⼀去就是⼗⼆年。她在梦乡⾥,也会和⼥伴们⼀起对镜梳

妆。

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克制着⾃⼰与边关将⼠⼤碗喝酒。想想

⽊兰为了安靖边烽,万⾥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弯⼸征战:⾔⽊兰代⽗征戎,勇敢善战。“梦⾥”

句:⾔⽊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活。

拂云堆:在今内蒙古⾃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

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诗⼈⼀开头先从⼈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弯⼸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

位⼱帼英雄的⾮凡⽓概和神韵,⽽且⽣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年的戎马⽣涯。接着诗⼈进⼀步

把笔触深⼊到⼈物的内⼼世界:“梦⾥曾经与画眉”。⽊兰姑娘虽⾝着戎装,南征北战,在⾎与⽕

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另⼀⽅⾯,她何尝不希望早⽇结束征战⽣涯,向往和平宁静

的少⼥⽣活。“梦⾥”、“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情怀和对美好⽣活追求的憧憬。如果

说,“弯⼸征战”是表现这位⼱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画眉”则是表⽰英雄内

在的少⼥本⾊,使得对⼈物的描写⼊⽊三分,有⾎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发出卓特的史论。⽊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

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

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兰内⼼的郁结。⼀则,她们⼆⼈都是⼥⼦;再者,⼆⼈都

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样,但

是她们这两位弱⼥⼦的⾝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

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

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戎昱在《咏史》⼀诗中对这⼀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

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

见迭出,确实发⼈深省,耐⼈寻味。

这⾸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没有引⽤典故,⼆没有发表议论,⽽是通过对⼈物形象的

⽣动刻画和细致的⼼理描写,塑造了⼀位光彩照⼈的⼱帼英雄的感⼈形象。诗⼈采⽤先抑后扬

的⼿法,把⼥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峰,从⽽突出了这⾸诗的主旨。

创作背景

这⾸咏史诗是杜牧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游历⾄⽊兰庙,触景怀古,为⽊兰庙题的。庙

在湖北黄冈西⼀百五⼗⾥处的⽊兰⼭。

《⽊兰诗》原⽂及翻译3

⽊兰诗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叹息。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

所思,⼥亦⽆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卷,卷卷有爷名,阿爷⽆⼤⼉,⽊兰

⽆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黄河边。不闻爷

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

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析,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

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开

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

伙伴皆惊惶。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选⾃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

国⽂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兰诗》讲述了⼀个叫⽊兰的⼥孩,

⼥扮男装,替⽗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

了这位奇⼥⼦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的精神。

【译⽂】

叹息声⼀声接着⼀声传出,⽊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只听见⽊兰在

叹息。问⽊兰在想什么?问⽊兰在惦记什么?(⽊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

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书,知道君主在⼤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册,每⼀卷上都有⽗

亲的名字。⽗亲没有⼤⼉⼦,⽊兰(我)没有兄长,⽊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

就开始替代⽗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天早晨离开⽗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母呼唤⼥⼉的

声⾳,只能听到黄河⽔流⽔声。第⼆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头,听不见⽗母呼唤

⼥⼉的声⾳,只能听到燕⼭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的寒⽓中传来打更声,⽉光

映照着战⼠们的铠甲。将⼠们⾝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天⼦坐在殿堂(论功⾏赏)。给⽊兰记很⼤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

百⾦还有余。天⼦问⽊兰有什么要求,⽊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马,回到故乡。

⽗母听说⼥⼉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

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杀猪宰⽺。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

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孩⼦的⾐裳,当着窗⼦、对着镜⼦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在

⾯部贴上装饰物。⾛出去看⼀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数年之久,竟

然不知⽊兰是⼥孩。

(提着兔⼦⽿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

易分辨。雄雌两兔⼀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唧唧:纺织机的声⾳

2.当户:对着门。

3.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

4.惟:只。

5.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军帖:征兵的⽂书。

7.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军书⼗⼆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表⽰很多,不是确指。下⽂的“⼗⼆转”、“⼗⼆

年”,⽤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的“阿爷”⼀样,都指⽗亲。

10.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马鞍下的垫⼦。

12.辔头:驾驭牲⼝⽤的嚼⼦、笼头和缰绳。

13.辞:离开,辞⾏。

14.溅溅:⽔流激射的声⾳。

15.旦:早晨。

16.但闻:只听见

17.胡骑:胡⼈的战马。胡,古代对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马叫的声⾳。

19.天⼦:即前⾯所说的“可汗”。

20.万⾥赴戎机:不远万⾥,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关⼭度若飞:像飞⼀样地跨过⼀道道的关,越过⼀座座的⼭。度,越过。

22.朔⽓传⾦柝:北⽅的寒⽓传送着打更的声⾳。朔,北⽅。⾦柝,即刁⽃。古代军中⽤的

⼀种铁锅,⽩天⽤来做饭,晚上⽤来报更。

23.寒光照铁⾐:冰冷的⽉光照在将⼠们的铠甲上。

24.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策勋⼗⼆转:记很⼤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级叫⼀转,⼗⼆转为最⾼的勋

级。⼗⼆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

26.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问所欲:问(⽊兰)想要什么。

28.不⽤:不愿意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愿驰千⾥⾜:希望骑上千⾥马。

31.郭:外城。

32.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33.姊:姐姐。

34理:梳理。

35.红妆:指⼥⼦的艳丽装束。

36.霍霍:模拟磨⼑的声⾳。

37.著:通假字通“着”,穿。

38.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帖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的⼀种⾯部装饰物。

4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的⽿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贴着地⾯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

兔呢?

42.“⽕”:通“伙”。古时⼀起打仗的⼈⽤同⼀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的⼈。

43.⾏:读。

44.傍地⾛:贴着地⾯并排跑。

《⽊兰诗》原⽂及翻译4

原⽂: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叹息。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所思,⼥亦⽆所忆。昨夜见军帖(ti),可汗⼤点兵,军

书⼗⼆卷,卷卷有爷名。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jiān),南市买辔头(pitu),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

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头,不闻爷娘唤⼥

声,但闻燕⼭胡骑(j)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柝(jīntu),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年

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

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

向猪⽺。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n),对

镜帖花黄。出门看⽕伴,⽕伴皆惊忙: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

唧唧的织布声,⽊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只听见⽊兰的叹⽓声。

问⽊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

军中的⽂告,知道皇上(正在)⼤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都)有⽗亲的

名字。⽗亲没有长⼤成⼈的⼉⼦,⽊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亲出

征。

⽊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驾驭牲⼝⽤的嚼⼦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

市只是⼀种名叫互⽂的修辞⼿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母上路,傍晚宿营

在黄河边,听不见⽗母呼唤⼥⼉的声⾳,只能听到黄河的流⽔声。⽊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

晚到达燕⼭头,听不见⽗母呼唤⼥⼉的声⾳,只能听到燕⼭胡马的马叫声。

⽊兰不远万⾥奔赴战场,像飞⼀样地跨过⼀道道的关,越过⼀座座的⼭。北⽅的寒⽓传送

着打更的声⾳,清冷的⽉光映照着战⼠们的铁甲战袍。战⼠们⾝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

凯旋⽽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天⼦坐在殿堂上(论功⾏赏)。⽊兰被记了很⼤的功劳,赏赐了很多

财物。天⼦问⽊兰想要什么,⽊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匹千⾥马,返回故乡。

⽗母听说⼥⼉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

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准备杀猪宰⽺。⽊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

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会⼉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裙,对着

窗户对着镜⼦梳理头发贴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多年,竟然

不知道⽊兰是个姑娘。

据说提着兔⼦的⽿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

着。雄雌两兔⼀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希望通过这篇翻译,同学们能够对⽂章有更加深⼊的理解,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兰替⽗从

军的精神。

《⽊兰诗》原⽂及翻译5

独⾏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伤神,⽆奈轻寒著摸⼈。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翻译

⽆论⾏⾛还是静坐,⽆论独⾃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卧倒床榻,我都独⾃⼀⼈;久久的

站着凝望让我倍加伤神,更⽆奈这春寒招惹我的愁绪。

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原先的粉妆冲洗得⼀丝不留;愁病交加,把

灯芯挑了⼜挑,终究难以⼊眠。

注释

独⾏:⼀⼈⾏路;独⾃⾏⾛。

独坐:⼀个⼈坐着。

独唱:独⾃吟咏、吟唱。

独卧:泛指⼀⼈独眠。

伫⽴:久⽴。

伤神:伤⼼。

⽆奈:谓⽆可奈何。

轻寒:微寒。

残妆:亦作“残妆”。指⼥⼦残褪的化妆。

⼀半:⼆分之⼀。亦以表⽰约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旧。

寒灯:寒夜⾥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不成:不⾏,不可以。

赏析

朱淑真是是⼀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律、⼯诗词的才⼥,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

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相传她出⾝富贵之家,⾄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其

说不⼀。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

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

看,这⾸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

乎“独”字贯穿在她的⼀切活动中。“伫⽴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且描绘出她

的伤⼼失神。特别是“⽆奈轻寒著摸⼈”⼀句,写出了⼥词⼈对季节的敏感。“轻寒”⼆字,正扣题

⽬“春怨”⼆字的“春”字,全词⽆⼀语及春,惟从“轻寒”⼆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词,

宋⼈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

着莫⼈。”杨万⾥《和王司法⾬中惠诗》诗:“⽆那春愁着莫⼈,风颠⾬急更黄昏”。“著摸”即“着

莫”,朱淑真词与杨万⾥诗⽤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词⼈深有体

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对⾃⼰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

淑真在“伫⽴伤神”之际,不禁发出“⽆奈轻寒著摸⼈”的吟咏,⾜见两位⼥词⼈在“轻寒”季节,有

着共同的伤⼼之处。

下⽚进⼀步抒写⼥词⼈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的

孤独伤情,⼜兼指下⽂的“泪洗残妆⽆⼀半”写出了⼥词⼈以泪洗⾯的愁苦。结⽳处的两句,描绘

⾃⼰因愁⽽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词语⾔⾃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以五个“独”字,写出了⼥词⼈

因内⼼孤闷难遣⽽导致的焦灼⽆宁、百⽆⼀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伤神”两句,转向

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动⽽逼真的图画:⼀幅是泪流

满⾯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半的脂粉;另⼀幅是她⾯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的动作),⽽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

所谓“梦⼜不成灯⼜烬”(欧阳修《⽟楼春》),显然是彻夜⽆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只写

这⼀泪、这⼀夜的悲苦,其他⽇⼦⾥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何况是“此情谁见”,⽆⼈见,⽆⼈

知,⽆⼈慰藉,⽆可解脱!⾃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男性作家拟闺

情之词所能及者。

创作背景

朱淑真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分不幸,这⾸词正是由于⾃⼰的婚姻的不幸,所嫁⾮偶,⽇

夜思念⾃⼰的意中⼈所写。朱淑真书写时⼼中充满⽭盾,但字⾥⾏间却透露着对知⾳的渴望,

对⾃我才华的肯定,对⾃我实现的期待。

《⽊兰诗》原⽂及翻译6

减字⽊兰花·冬⾄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罗袜新成。更有何⼈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翻译

早晨云雾散去,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映照在地上,从此以后,⽩

天渐长。也望这⽇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的习俗代代相传。

冬⾄以后,天⽓转暖,寒意渐少。影长渐短,量⽇影的红线也慢慢变短。从今天开始,夜

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

注释

寒影初回:从冬⾄⽇起,太阳从南回归线北移,⽇影渐短,故称“初回”。

长⽇⾄:指⽩天开始渐长。

罗袜新成:冬⾄⽇晚辈要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称“履长之贺”。

添⼀线:添加量⽇影的线长。

秉烛:拿着点着的蜡烛(⽤来照明)。

赏析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两句,描写早晨云雾散去,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

的影⼦⼜映照在地上,这⼀天是⼀年当中影⼦最长,⽩天最短的⼀天。冬⾄,为⼆⼗四节⽓之

⼀。我国传统的阴阳观以阴阳来解释冬⾄,冬⾄⼜称“长⾄节”,冬⾄⽇⽩天最短,夜晚最长,此

后开始逐渐变为昼长夜短的物候变化特征。“罗袜新成,更有何⼈继后尘”两句主要描写冬⾄的习

俗。“罗袜新成”,三国魏曹植有《冬⾄献袜履表》开头便是“伏见旧仪,国家冬⾄献履贡袜。”南

朝宋沈约《宋书》亦记:“冬⾄朝贺,皆如元旦之仪,⼜进履袜。”后魏崔浩《⼥仪》载:“近古

妇⼈,常以冬⾄进履于舅姑。”冬⾄⽇,从⽇照⾓度看,⾃是从此以后,⽩天渐长,光照渐多。

然从实际感受⾔,则冬⾄之后进⼊数九寒天,这是因为⼤地万物皆已冷透,虽⽇照渐长,此时

依然最冷,正如夜间凉在半夜后,午间热在正午后的道理⼀样。冬⾄对长辈进履袜,保暖祈

福,是节⽇祝福⼜有实际⽤处。

下⽚进⼀步写冬⾄⽇前后的天⽓变化。“绮意寒浅”,冬⾄以后,天⽓渐渐转暖,寒意渐渐减

少。“尽道朝来添⼀线”,据《岁时记》载:“魏晋宫中,以红线量⽇影,冬⾄后⽇添长⼀线”,按

⽓候变化规律,冬⾄后影长渐短,量⽇影的红线也应该慢慢变短才恰当。“秉烛须游,已减铜壶

昨夜筹”,从今天开始,⿊夜变短,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表现出

作者对⽩⽇渐长的欣喜,对冬⽇寒意渐去的雀跃。

这⾸词虽然是变现节⽓时令规律变化的作品,语⾔平实⽽不平淡。“晓”、“瑞”、“绮”等形容

词以及“回”、“浅”、“添”、“减”等字眼有效消减了寒⽇的凛冽之⽓,给⼈以温暖的感觉。此外,

全词语⾔典雅得体,表现⼿法娴熟⽼道,善于借⽤⽂章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语⾔技巧。

《⽊兰诗》原⽂及翻译7

减字⽊兰花·花

⽟房⾦蕊。宜在⽟⼈纤⼿⾥。淡⽉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熟美。醉慢云鬟垂两⽿。多谢春⼯。不是花红是⽟红。

翻译

黄⾦的花蕊开绽在红⾊如⽟的花房,恰好放在美⼈的柔细的⼿⾥。朦胧的⽉亮⽉光淡淡,

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的⾐袖。

柔和清淡的风中,美⼥似有醉意般酣然⼊睡,很熟很⾹,悄悄的,⾼耸的发髻垂到两只⽿

朵下了。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肌肤透出的红。

赏析

这是北宋⽂学家苏轼创作的⼀⾸词,运⽤了以物代⼈的⼿法,在花⼈之间反复掂掇,造成

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之美。

词的⼀开头就来赞美花:开头两句写花的⼦房,花的⾦蕊,⽟房⾦蕊,从正⾯以⽂彩艳丽

的笔法描绘了花妖艳迷⼈的姿⾊,“黄⾦蕊绽红⽟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房⾦蕊”的称号,可

见花的婀娜多姿。牡丹结成⼀束,恰好地插在美⼥柔细的⼿⾥。“⾦”花与“⽟”⼈相映成趣,柔花

与纤⼿,“宜”字贯串,构成了睡⼥侧睡拈花图,美丽极了。

“淡⽉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特写美⼥的朦胧美。“淡⽉”本是“朦胧”的,它好像柔纱,罩

在美⼥的肌体上,更是玲珑剔透的。加仁轻轻的微风,拂弄着美⼥的⾐袖,多么柔情。⼀

个“弄”字,多么富有⼈情味。“⽉”与“风”给予美⼥的情爱多么深。静动结合,美上加美。通过对

环境的衬托,带给⼈⼀种⽞妙之美,在如此美妙⽉⾊中,漂亮的⼈和漂亮的花相互衬映,⽉亮

将⼈和花照得洁⽩⽆瑕,花偎依着⼈的⼿,享受着微风,烘云托⽉的写出了花美,⼈美的⼀幅

美好场景。

下⽚,写睡⼥的熟睡美。第⼀、⼆句写清⾹送爽,美⼥酣然沉睡。在柔和滴淡的⾹⽓中,

美⼥不知不觉地如同醉汉进⼈梦乡,很熟很⾹。那⾼耸的发髻慢慢地垂到两⽿之下了。“温

⾹”与“熟美”两个偏正词组的结合,恰好⽣动描绘了睡美⼈的妩媚神态。那个“醉”也选⽤精当。

除“醉”睡外,再也不会有别的熟睡的情态呈现。

最后⼀句,“多谢春⼯。不是花红是⽟红。”最后两句点明本词的题旨“不是花红是⽟红”。这

位朦胧的⽩中透红肌体的美⼥,不是花红胜过花红,还是得“多谢春⼯’。没有造化万物的春⼯造

花、造⽉、造风、造美境,哪会有“温⾹熟美”的睡美⼈呢!

短短四⼗四个字,花即是⼈,⼈即是花,把⼈⾯花光浑融⼀⽚,婉约柔美,春风满纸,花

光满眼,⼈⾯迷离,容情于景,本是效仿李⽩《清平调词》所做,但是刻画之⾼法却不⽐李⽩

差,⾸咏⼈,次咏花,借的美丽衬托出⼈的美丽。

《⽊兰诗》原⽂及翻译8

⽊兰花·池塘⽔绿风微暖

池塘⽔绿风微暖,记得⽟真初见⾯。重头歌韵响琤琮,⼊破舞腰红乱旋。

⽟钩阑下⾹阶畔,醉后不知斜⽇晚。当时共我赏花⼈,点检如今⽆⼀半。

翻译

园⾥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和那位如⽟的美⼈初次相会。宴席上她

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般。随后,她随着⼊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

旋,使⼈应接不暇。

如今在这⽩⽟帘钩和栅门下⾯,散发着落花余⾹的台阶旁边,我喝得酩酊⼤醉,不知不觉

⽇已西斜,天⾊渐晚。当时和我⼀起欣赏美⼈歌舞的⼈们,如今详查,⼤多数早已离世。

注释

⽟真:仙⼈,借指美丽的⼥⼦。重(chóng)

头:词的上下⽚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琤琮(chēngcóng):象声词,形容⾦属撞

击时所发出的声⾳。

⼊破:唐代⼤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舞,节奏逐渐

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破。

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

⽟钩:帘钩的美称。

⾹阶:飘有花⾹的台阶。

共我赏花⼈:和⾃⼰⼀同观看⽟真歌舞的⼈。

点检:查验。

鉴赏

这是⼀⾸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物是⼈⾮的惆怅,在对

⽐中抒发好景不长的⼈⽣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欢乐场⾯与今⽇“点检⽆

⼀半”的凄清境况对⽐,抒发了强烈的⼈⽣⽆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阑

⼲、⾹阶,均兼关昔今。物是⼈⾮,更兼⽇斜时暮,遂使词⼈汕然⽽⽣故交零落、⼈⽣如梦之

感。全词以极优美的⽂辞来流露出词⼈关于宇宙⽆穷,⼈⽣短暂,景物依然,物是⼈⾮的凄然

感慨。

最折磨⼈的感觉,不是痛苦,⽽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伤感的,不是⽣离死别,⽽是景⾊

依然,⼈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点检如今⽆⼀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

的⽣活。只希望那些梦⾥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沉湎在回忆

中,感觉⼈⽣是孤独的,⼈⽣其实就是⼀场寂寞的旅⾏,没有⼈可以陪你⾛到最后。所有的痛

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往事却已随风⽽去,了

⽆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赏析

此词以往⽇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对照当⽇之孤独寂寞,上下⽚对⽐强

烈,思念之情⾃然流露出来。全词采⽤前后互见的⼿法,有明写,有暗⽰,有详笔,有略笔,

写得跌宕有致,⾳调谐婉,意韵深长。

⾸句“池塘⽔绿风微暖”中的“⽔绿”、“风暖”两个细节暗⽰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碧

绿。这⼀句是通过眼观⾝受,暗⽰词⼈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

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联⼀起,⼜隐隐形成风吹⽔动的迷⼈画⾯,同时⼜由池

⽔的波动暗⽰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写了⼀个回忆中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断。⾸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

乐中最⽣动最关情的场⾯:“记得⽟真初见⾯。”“⽟真”即绝⾊⼥⼦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

琮,⼊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歌舞之迷⼈。这是此词中脍炙⼈⼝的⼯丽俊语。上下句式⾳

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弦。唐宋⼤曲末⼀⼤段

称“破”,“⼊破”即“破”的第⼀遍。演奏⾄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

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字评

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第⼀句“⽟钩阑下⾹阶畔”,点明⼀个处所,⼤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若

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晚”,作乐竟⽇,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

斜⽇⼜象征⼈⽣晚景。所以,此句⼜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

⽣如梦,每读⼀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点检如今⽆⼀半”,留给读

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创作背景

据考,宋仁宗皇祐⼆年(1050)晏殊赴永兴军(今陕西长安)任职,张先随其为通判。故

晏殊所写这位歌舞妓,当为张先《醉垂鞭》所写的“初相见”的那位⼥⼦。

《⽊兰诗》原⽂及翻译9

⽊兰诗/⽊兰辞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唯⼀作:惟)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所思,⼥亦⽆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

⼆卷,卷卷有爷名。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

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

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柝,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

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开

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伴,

⽕伴皆惊忙: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兰诗/⽊兰辞》译⽂

叹息声⼀声接着⼀声,⽊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只听见⽊兰在叹

息。问⽊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

看见了征兵的⽂书,君主在⼤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上都有我⽗亲的名字。

⽗亲没有⼤⼉⼦,我没有兄长,⽊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亲去

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马嚼⼦、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母上路,晚

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母呼叫⼥⼉的声⾳,只听见黄河⽔奔腾流淌的声⾳。早晨离开黄河

上路,晚上到达⿊⼭头,听不见⽗母呼叫⼥⼉的声⾳,只听见胡⼈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奔赴战场,飞⼀样跨过⼀道道的关隘,越过⼀座座的⼭峰。夜晚北⽅的寒⽓传送

着打更的声⾳,寒冷的⽉光照在将⼠们的铠甲上。将⼠们⾝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

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天⼦坐在殿堂论功⾏赏。给⽊兰记了很⼤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

物。天⼦问⽊兰想要什么,⽊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母听说⼥⼉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

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杀猪宰⽺。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

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装,⾯对窗户和镜⼦梳理像云⼀样柔美的头发,额

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兰

是个⼥⼦。

提着兔⼦的⽿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

辨认。雄雌两只兔⼦贴着地⾯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兰诗/⽊兰辞》译⽂⼆

叹息声⼀声接着⼀声传出,⽊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只听见⽊兰在

叹息。问⽊兰在想什么?问⽊兰在惦记什么?(⽊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

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书,知道君主在⼤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册,每⼀卷上都有⽗

亲的名字。⽗亲没有⼤⼉⼦,⽊兰(我)没有兄长,⽊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

就开始替代⽗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天早晨离开⽗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母呼唤⼥⼉的

声⾳,只能听到黄河⽔流⽔声。第⼆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头,听不见⽗母呼唤

⼥⼉的声⾳,只能听到燕⼭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的寒⽓中传来打更声,⽉光

映照着战⼠们的铠甲。将⼠们⾝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天⼦坐在殿堂(论功⾏赏)。给⽊兰记很⼤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

百⾦还有余。天⼦问⽊兰有什么要求,⽊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马,回到故乡。

⽗母听说⼥⼉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

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杀猪宰⽺。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

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孩⼦的⾐裳,当着窗⼦、对着镜⼦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在

⾯部贴上装饰物。⾛出去看⼀起打仗的⽕伴,⽕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数年之久,竟

然不知⽊兰是⼥孩。

(提着兔⼦⽿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

易分辨。雄雌两兔⼀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兰诗/⽊兰辞》注释

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说为叹息声,意思是⽊兰⽆⼼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

唯: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书。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表⽰很多,不是确指。下⽂的“⼗⼆转”、“⼗⼆

年”,⽤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的“阿爷”⼀样,都指⽗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

辔(pèi)头:驾驭牲⼝⽤的嚼⼦、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

溅溅(jiānjiān):⽔流激射的声⾳。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的战马。胡,古代对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

天⼦:即前⾯所说的“可汗”。

万⾥赴戎机:不远万⾥,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度若飞:像飞⼀样地跨过⼀道道的关,越过⼀座座的'⼭。度,越过。

朔(shuò)⽓传⾦柝:北⽅的寒⽓传送着打更的声⾳。朔,北⽅。⾦柝(tuò),即刁⽃。

古代军中⽤的⼀种铁锅,⽩天⽤来做饭,晚上⽤来报更。

寒光照铁⾐:冰冷的⽉光照在将⼠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转:记很⼤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级叫⼀转,⼗⼆转为最⾼的勋

级。⼗⼆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兰)想要什么。

不⽤: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希望骑上千⾥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huò):拟声词,磨⼑的声⾳。

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的⼀种⾯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的⽿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

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扑腾。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贴着地⾯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

呢?

“⽕”:通“伙”。古时⼀起打仗的⼈⽤同⼀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的⼈。

⾏:读háng。

傍(bàng)地⾛:贴着地⾯并排跑。

《⽊兰诗/⽊兰辞》赏析

《⽊兰诗》是⼀⾸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个叫⽊兰的⼥孩,⼥扮男装,替⽗从军,在战场

上建⽴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勇敢善良的品质、

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畏的精神。全诗以“⽊兰是⼥郎”来构思⽊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

彩;详略安排极具匠⼼,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活场景和⼉⼥情态,富有

⽣活⽓息;以⼈物问答及铺陈、排⽐、对偶、互⽂等⼿法描述⼈物情态,刻画⼈物⼼理,⽣动

细致,神⽓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段,写⽊兰决定代⽗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兰当户织”的情

景。然后写⽊兰停机叹息,⽆⼼织布,不禁令⼈奇怪,引出⼀问⼀答,道出⽊兰的⼼事。⽊兰

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的⼼事,⽽是因为天⼦征兵,⽗亲在被征之列,⽗亲既已年⽼,家

中⼜⽆长男,于是决定代⽗从军。

第⼆段,写⽊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写⽊兰紧张地购买战马

和乘马⽤具,表⽰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了两天就⾛完了,夸张地表现了⽊兰⾏进的神速、

军情的紧迫、⼼情的急切,使⼈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鸣溅溅”“燕⼭胡骑鸣啾

啾”之声,还衬托了⽊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兰⼗来年的征战⽣活。“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概括上⽂“旦辞……”⼋

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兰⾝跨战马,万⾥迢迢,奔往战场,飞越⼀道道关⼝,⼀座座⾼

⼭。寒光映照着⾝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年归”,概述战争旷⽇持久,战⽃激烈悲

壮。将⼠们⼗年征战,历经⼀次次残酷的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英勇善战的⽊兰,则

是有幸⽣存、胜利归来的将⼠中的⼀个。

第四段,写⽊兰还朝辞官。先写⽊兰朝见天⼦,然后写⽊兰功劳之⼤,天⼦赏赐之多,再

说到⽊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的故乡。“⽊兰不⽤尚书郎”⽽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

活的眷念,但也⾃有秘密在,即她是⼥⼉⾝。天⼦不知底⾥,⽊兰不便明⾔,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兰还乡与亲⼈团聚。先以⽗母姊弟各⾃符合⾝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

家中的欢乐⽓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兰⼀连串的⾏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

妆的喜爱,⼀副天然的⼥⼉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

的⾼潮,是恢复⼥⼉装束的⽊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

第六段,⽤⽐喻作结。以双兔在⼀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兰⼥扮男装、代⽗从军

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令⼈回味。

其诗中⼏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三,六,七段详写⽊兰⼥⼉情怀,四,五段略写

战场上的英雄⽓概。从内容上突出⼉⼥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物形象更真实感⼈。结构上

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诗塑造了⽊兰这⼀不朽的⼈物形象,既富有传奇⾊彩,⽽⼜真切动⼈。⽊兰既是奇⼥

⼦⼜是普通⼈,既是⼱帼英雄⼜是平民少⼥,既是矫健的勇⼠⼜是娇美的⼥⼉。她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热爱和平⽣活。

《⽊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次塑造了⼀位替⽗从军的不朽的⼥英雄形

象,既富有传奇⾊彩,⽽⼜真切动⼈。⽊兰既是奇⼥⼦⼜是普通⼈,既是⼱帼英雄⼜是平民少

⼥,既是矫健的勇⼠⼜是娇美的⼥⼉。她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

⼈⼜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热爱和平⽣活。⽊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性特点。天性善

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母对祖国之⽆限爱⼼和献⾝

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精神⼒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兰是⼥郎”,从“不闻爷娘唤⼥

声”到“⽊兰不⽤尚书郎”,从“⽊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性之特点。故⽊兰形

象极为真实感⼈。《⽊兰诗》创具⼀种中国⽓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传统道德精

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喜剧⼤不

相同。《⽊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对

于渲染⽓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兰诗》所产⽣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

流,是⼊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明,进⽽接受中国⽂化,最终为中国⽂化所化。就此

诗⾔,即使⽊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兰当户织”,是⼀证。⽊兰还家,全家喜庆

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证。尤其⽊兰替⽗从军、⾼度体现对⽗母之爱⼼与对祖国之忠⼼,

实为⾼度体现中国⽂化之精神。故应当说,《⽊兰诗》所产⽣之基础,是中国传统⽂化与北朝

尚武风俗之融合,⽽《⽊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化之精神。

《⽊兰诗/⽊兰辞》⽂⾔常识

字词句

A。字⾳:机杼〔zhù〕鞍鞯〔ānjiān〕辔〔pèi〕头鸣溅溅〔jiān〕⾦柝〔tuò〕阿姊

〔zǐ〕霍霍〔huò〕可汗〔kèhán〕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亲的⽗亲。

②⾛:古义为跑,双兔傍地⾛;今义⾏⾛。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鸣溅溅;今常⽤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作姓⽒。

⑤户:古义为门,⽊兰当户织;今义⼈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难以分辨清楚。

⑦⼗⼆: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

⼀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

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

词语活⽤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喻辨认不清是男是⼥。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声闺⼥想的是什么?

③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柝,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兰)不远万⾥,奔赴战场,像飞⼀样地跨过⼀道道的关,越过⼀座座的⼭。将军和壮⼠⾝经百

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章修辞

互⽂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

⾄⿊⼭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2)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所思,⼥亦⽆所忆。

顶针

(1)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天⼦坐明堂。

(3)出门看⽕伴,⽕伴皆惊忙。

(4)壮⼠⼗年归,归来见天⼦。

排⽐

(1)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

⽺。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喻

(1)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设问

(1)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所思,⼥亦⽆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叹息。

(2)朔⽓传⾦柝,寒光照铁⾐。

(3)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4)策勋⼗⼆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

⾄⿊⼭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送⼉还故乡。

《⽊兰诗/⽊兰辞》鉴赏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

苑英华》,题为《⽊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苑》题为《⽊兰诗》,以为“唐⼈

诗”。宋代程⼤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点兵”语,认为⽊兰“⽣世⾮隋即唐”;⽽南宋严⽻《沧

浪诗话》则认为“朔⽓传⾦柝,寒光照铁⾐”之类,“已似太⽩,必⾮汉魏⼈诗”。此后,历代都有

⼈持“隋、唐⼈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韦元甫所作,⽽是韦“得于民间”(《题乐

府〈⽊兰诗〉后》)。《乐府诗集》列⼊《梁⿎⾓横吹曲》,亦题《⽊兰诗》,云是“古辞”,并

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

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节度使,误)。⼜据《旧唐书·⾳乐志》所载,可知梁

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兰诗》原先也可

能是⼀⾸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梁代乐府,后⼜散落民间,⽽到唐代为韦元甫重

新发现,并拟作《⽊兰歌》⼀⾸(《⽂苑英华》)。⾄于“朔⽓”⼆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

中已经习见,⾃是⽂⼈加⼯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多认为《⽊兰诗》产⽣于北魏,创作于民

间。

《⽊兰诗》记述了⽊兰⼥扮男装,代⽗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显然

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彩,风格

也⽐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

《⽊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

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陂)有⽊兰⼭、⽊兰草原、⽊兰湖,⽊兰天池等⽊兰⼋景,并引杜牧

《⽊兰庙》为证。其后,据地⽅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庙

奉祀⽊兰,反映出《⽊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兰形象仍然激励⼈们的

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

取了《⽊兰诗》描述全家欢迎⽊兰归来的表现⼿法。

《⽊兰诗/⽊兰辞》思想倾向

《⽊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脍炙⼈⼝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

渲染的表现⼿法,集中地描绘了⼀个平凡的⼥⼦──⽊兰代⽗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

历。⽊兰不⼀定实有其⼈,可是,⼥扮男装却实有其事。⽊兰不过是这些⼥⼦中的⼀个代表⽽

已。⽊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

息。《⽊兰诗》究竟表现了⼀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诗⼀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中了。⽊兰平⽇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

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

使⽊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

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兰初次远离家

园,异乡的⼭⼭⽔⽔,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常感⼈的。

从军,使⽊兰得到同男⼦⼀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年的战⽕考验,使她从⼀个善

良、热情、能⼲的闺中少⼥,成为⼀名建⽴战功的“壮⼠”,这是⼀个多么巨⼤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的苦衷,在

论功⾏赏的⼤典礼中,由于她是⼀个⼥⼦,不配得到⾃⼰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上

解甲还乡的惟⼀道路。⽆名⽒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欢快的笔调描写⽊兰⾻⾁

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的⾯⽬出现在同伴的⾯前。作者可

贵的是,最后⽤兔⼦跑在⼀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

慧、胆略和才能并不⽐男⼦逊⾊。

这样描写⽊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

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认为,⽊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

⼈民热爱劳动的本⾊。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作男⼉”,除了⽊兰,还有⼀个黄崇嘏。谢枋得在《碧湖杂记》

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英雄,她“不受封爵⽽归”;

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她⼥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

畏服”,⽽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弄得黄崇嘏啼笑皆⾮,只好讲明⾃⼰是个⼥⼦,⼀⾛了

之。

⼥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条戒

律。⽊兰可以在⾮常时期秘密代⽗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不然的话,所谓“牝

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上。⽊兰和《⽊兰诗》的作者都⽆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词⼈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

不能像⽊兰、崇嘏那样⼀显⾝⼿(“⽊兰崇嘏事⽆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让⼥主⼈

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理想。

由此可见,⽊兰的还乡,决⾮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

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的必然结局。

《⽊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点。但是,他从⽊兰所⾛过的和平──战争──和

平的曲折的⽣活道路,不⾃觉地反映了⽊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

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所禀赋的智慧和才

能表⽰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伴皆惊忙”)、隐喻

(“双兔傍地⾛”)等描写中⾃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们才能⽤“海内灵秀或不钟男⼦⽽钟

⼥⼈”这类明确的语⾔把它说出来。但是,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那种明显的尊⼥卑

男、矫枉过正的倾向。⽽明朝⼈对于妇⼥潜在的智慧、才能和⼒量做出那样⼤胆的估计,除了

当时的社会⽣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兰诗》是有启蒙作⽤的。

《⽊兰诗/⽊兰辞》重点导析

1.⽐兴⼿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前⾯六句是“敕敕何⼒⼒,⼥⼦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

⼥叹息。问⼥何所思?问⼥何所忆?”《⽊兰诗》开头六句⽤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

歌往往⽤同样的起兴、⽐喻,有的词句相近甚⾄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

⽿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兰诗》的开

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经后⼈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没有什么具体意义,

像“呀呵嗨”“呀唯⼦哟”⼀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诗

中“可汗”却成了“天⼦”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

《⽊兰诗》时代汉语⾥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归来却受“天

⼦”之赏,那不是前后⽭盾了吗?

由于⽊兰诗出⾃北朝,⽽⽊兰是北朝⼈⽒,便可以考证出⽊兰并⾮汉⼈可能性极⼤,其君

主⾃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南北朝⼜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次民族⼤融合时期,

那么最有可能的⼀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这个称

呼。

3.“⼗⼆”是虚数

“军书⼗⼆卷”“同⾏⼗⼆年”与“壮⼠⼗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与⼀个“⼗”字都是虚数。

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多”的意思。“同⾏⼗⼆年”与“壮⼠⼗年归”两句中的“⼗⼆年”与“⼗年”都是

说⼗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盾不可解了。“军书⼗⼆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

兰的⽗亲这次⾮出征不可。清⼈汪中作了⼀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法法则,

把前⼈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实指。这⾥只是夸张地来形容⽊兰

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不合情理。下⽂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

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位词的连⽤,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氛,

⽽⾮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所谈的“虚数”⼀样,是古汉语中的⼀种习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法在古代诗歌

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汉时关”就是⼀例。

“帖花黄”是北魏妇⼥的⾯饰。有两说:⼀说“元魏时民间妇⼥不得施粉黛;⾃⾮宫⼈,皆黄

眉⿊妆。故《⽊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笔尘》)另⼀说,将⾦黄⾊的纸,剪

成星、⽉、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是⽆地位的。⽊兰是⼀个“当户织”的劳动妇⼥,代⽗从军,“将军百

战死,壮⼠⼗年归”。男⼈能做到的,⽊兰能做到;男⼈不能做到的,⽊兰也能做到。⽊兰这⼀

英雄形象的本⾝,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的传统观念的⽆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梦寐以求。⽽⽊兰经过

⼗年的紧张战⽃之后,凯旋⽽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重过劳动⼈民的耕织⽣活,这

充分反映了劳动⼈民质朴谦逊的品质。⽊兰的这⼀⾏为本⾝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夫

的有⼒讽刺。

3.《⽊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并不亚于男⼦,她

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之下的。这就是这⾸诗的主题思想。若⽤⼀句话来概

括则是:赞颂劳动⼈民出⾝的妇⼥英雄。

4.《⽊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是反映⼈民对和平⽣活的向往。不过,《⽊

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是别开⽣⾯地⽤⼥⼦代

⽗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英雄精神

的作⽤,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

诗所包含的⼀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7.“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

对此历来说法不⼀。⼤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鸣声。

①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

⼈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兰正在对门⽽织,⼀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

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兰啊,⽊

兰,是什么事⼉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后⾯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织,说明⽊兰是⼀个劳动⼥性,⽽不是侯门⼩

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个‘唧唧’就已经说明

是在叹息了,⼜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最后⼜‘惟闻⼥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

调,是要告诉我们⽊兰的忧思之深,⽊兰是停机长叹,⽽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兰的愁

容,也没有写⽊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个充

满忧愁苦闷的⽊兰⼥的形象。”

③⾍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幅画⾯——夜深⼈静,

四下阒⽆⼈声,只有⾍⼉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

她为什么⼿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长吁短叹呢?四野的⾍声与⽊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

染出⼀个⼥孩⼉将要做出⼀个重⼤决定之前的⼼境和⽓氛。总之,诗⽆达诂,合乎情理合乎⽂

意即可。

8.“问⼥何所思,问⼥何所忆”的问话⼈是谁?

⼀说是⽗母在问,认为只是⽗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母如果听到

⼥⼉的叹息,⼀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说是叙事⼈在问,因为《⽊兰诗》是⼝头集体创

作的民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的⾝份进⾏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

不⽭盾。在民间讲唱⽂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和故事⼈物的双重⾝份,叙事⼈的语⾔与故

事⼈物的语⾔有时是相融合⼀的。因此,这⾸诗中的“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以及“⼥亦⽆

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母与⼥⼉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的拟问拟答。此外,这⾸诗中

常以第⼀⼈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兰的⾃述,也可以看做叙事⼈的转述。

9.“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应该先明确这是⼀个⽣动的⽐喻。

第⼆,应该进⼀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个⽐喻句结束全诗。⾸先,这个⽐喻⼗分形

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的疑问做出⼀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

⽤雄兔雌兔来⽐喻⼈之男⼥,恰是民歌语⾔运⽤的特点。这⼀机巧的⽐喻,使全诗为之增⾊,

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对⽊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兰对“⽕

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盾。

10.如何理解《⽊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了什么样的效

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这样的处理?

①繁笔的运⽤:⽊兰当户织时的⼼事重重,⽊兰准备⾏装时的活动,⽊兰奔赴战场时的⼼

态,⽊兰回家后家⼈的欢乐,⽊兰重着“⼥⼉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微。

例如,⽊兰采买鞍马⼀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

读者似乎可以看到⽊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戎装的⽊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如,写⽊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声”,其实正是⽊兰此时⼼态的真实写照:

当⼣阳西下,暮⾊沉沉时,⽊兰独⾃露宿在黄河之畔时,⽿听黄河流⽔哗哗作响,⼼中却时时

回响着⽗母的声声呼唤,渐⾏渐远,⽗母呼唤⼥⼉的声⾳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却时时回荡

在⼥⼉的⽿畔⼼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内⼼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的不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

叠,⽣动表现了亲⼈们⼗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情和欢乐⽓氛。

⽽对⽊兰重⼊闺房,再着“⼥⼉妆”的⼀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兰的热爱⽣活、美

丽可爱的⼥⼉情态。

②简笔的运⽤。⾄于简笔,主要是对战⽃过程的描写⼒求其简,⼗年⽣活,只⽤了⼏句话

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突出的。这⾸诗所要突出

的正是对⽊兰的孝敬⽗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笔带过,⽽

对能够反映美好⼼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活的

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个⼥孩⼉在战场上拼杀了⼗年之久,⽴下了赫赫战功——“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其

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个没有⼥性特点的⼥超⼈,⼈们向来不稀

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但既

有⼥⼉的娇美⼜有男⼦的刚健的⼥性,在中国⽂学史上,却只有⽊兰这独特的⼀个!这样的繁

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

《⽊兰诗/⽊兰辞》语⾔繁简

⽂学作品的语⾔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味求简。我们细读《⽊兰诗》,

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兰诗》紧紧围绕着⽊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写得极简;有时⼜“泼墨如

⽔”,尽⼒铺排。如“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柝,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

年归。”只六句三⼗字,便概括了⽊兰⼗⼏年出⽣⼊死、保家卫国的战⽃⽣涯,显得何等简练!

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声声;⽉光映雪,⽊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

染出⽊兰思家的复杂⼼情和严守岗位的战⼠⽓质。尽管边地⽣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

忽断忽续的刁⽃声,⽊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战。此情此景,写

得有声(北风声、刁⽃声)、有⾊(⽉⾊、雪⾊和铁的反光),多么耐⼈寻味!正如刘⼤⽩在

《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鞍

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

⽽⽆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法,在民歌中固

属常见,但是《⽊兰诗》中⽤得尤多且活。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句,“爷娘闻⼥来”以下六

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母、姊、弟),或依

性别(雄、雌),都采⽤循序铺排的⽅式。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兰

诗》却写得风趣横⽣,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说,它⼜像是“泼墨如

⽔”了。

全诗着⼒写⽊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理活动,⽽很少写她在战⽃中的英雄业绩。

从表⾯上看,似乎刻画⼉⼥之情多,⽽描绘英雄之⽓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

⼉⼥情状,正多⽅⾯地丰富了⽊兰的英雄性格,使这⼀形象有⾎有⾁,真实动⼈。如“旦辞爷娘

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幅少⼥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

⽊兰以⼀⼥⼉⾝,在多年艰苦的征战⽣活中,能乔扮男装⽽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

警;在万⾥关⼭的殊死争夺中,⼜能屡建战功⽽奏凯归来,更显出⽆⽐英勇和豪健。在这⾥,

⼉⼥情与英雄⽓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兰诗/⽊兰辞》语⾔特点

《⽊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的⼀问⼀答,是民歌中常见的。《⽊兰

诗》语⾔⽣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流传千百年来,⾄今仍是

⼈们津津乐道的⼝语;除了“万⾥赴戎机”六句⽂字⽐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

格,连锁、问答、排⽐、重叠等形式的运⽤,都与民歌⼤致相同。⽽且语⾔丰富多彩,单就原

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都是隔⼏句换⼀个韵,很少⼀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

⾳节复杂⽽有变化。《⽊兰诗》⼀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唧唧复唧唧……⼥亦

⽆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鸣溅溅”;“暮宿⿊⼭头……但闻燕⼭胡骑鸣啾啾”;“万

⾥赴戎机……壮⼠⼗年归”;“天⼦坐明堂……不知⽊兰是⼥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

雌?”这就相当于⼀个题下七⾸曲⼦。所不同者,这⾥则是⼀个完整的歌⼦。好多民歌每韵的句

数⽐较整齐,⽽《⽊兰诗》的句数却⽐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

收⼊乐府歌中,⽽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在演唱《⽊兰诗》。

《⽊兰诗/⽊兰辞》故事

《⽊兰诗》是⼀⾸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年代及作者

不详,⼀般认为,它产⽣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兰诗》讲述了⼀个叫⽊兰的⼥孩,⼥扮男装,代⽗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勋,回朝后

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

情,英勇战⽃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更

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活的意愿。它对⽊兰的讴

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彩,风格也⽐

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拟问作

答来刻画⼼理活动,细致深刻;⽤铺张排⽐来描述⾏为情态,神⽓跃然;⽽运⽤精练的⼝语,

不仅道出⼀个⼥⼦⼝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氛,更显民歌的本⾊。唐代⼤诗⼈杜甫《草堂》诗

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兰诗》描述全家欢迎⽊兰归来的表现⼿法。⾄于元

稹《估客乐》“出门求⽕伴,⼊户辞⽗兄”,以及⽩居易《戏题⽊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兰

曾作⼥郎来”,可以看出《⽊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

⽊兰的故事深⼊⼈⼼,⼴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

兰⼭、⽊兰乡、⽊兰庙。据地⽅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庙

奉祀⽊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兰形象仍然激励⼈们的爱国情操。

⽊兰的形象

⽊兰的形象,是⼈民理想的化⾝,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

朴的优秀品质,是⼀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地上的有⾎有⾁、有⼈情味的英雄形象,在

男尊⼥卑的封建社会⾥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义。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家⼈⼜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热爱

和平⽣活,表现出淳朴和⾼洁的情操。

《⽊兰诗/⽊兰辞》创作背景

它产⽣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后魏,这诗产⽣于

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润⾊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

⾊。学者们⼤都认为,《⽊兰诗》产⽣于北朝后期。

《⽊兰诗》原⽂及翻译10

莺初解语,最是⼀年春好处。微⾬如酥,草⾊遥看近却⽆。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易⽼。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翻译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年中最好的季节;细⾬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那刚刚

长出的春草,远看⼀⽚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很快消逝。不要等待着

春离开⼤⾃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的苔藓。

注释

初:刚刚。

解:能、知道。

语:这⾥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酥:酥油。

近却⽆:近看什么⾊彩见不到。

休辞:不要推托。

颠倒:纷乱。

红英:落花。

简析

整⾸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唱⼏句春天的歌,这是⼀年当中春⾊最好的时

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在微⾬⾥,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

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层的绿铺在地⾯。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

是容易⽼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地时再触⽬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

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的“微”字,“草⾊遥看近却⽆”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

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的兴衰就有可

⽐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了这⼀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

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伤怀,颠之倒之。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

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中最好的时光,及时⾏乐,不要到年⽼时后悔颠倒,⽆所作

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减字⽊兰花》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年(1063年)⼆⽉。东坡时年28岁。此时,东坡以覃

恩迁⼤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其弟⼦由闻之,寄《闻⼦瞻重游终南⼭》

诗,东坡次韵,并作此词以寄。

鉴赏

上⽚,写初春美好时光。第⼀、⼆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

⼀年春好处”。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如酥,草⾊遥看近却⽆。”通过初春细⾬滋润

草根⽽转青⾊⽽转明丽这⼀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动地描绘出来。尤其是“草⾊遥看近

却⽆”,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因为远看刚刚返青的草芽,呈现青⾊;⽽近看草

芽,则仍是黄⾊的了。这⾃然不是东坡的发现,早在唐代,韩愈就注意到了,并写进他的《早

春呈⽔部张⼗⼋员外》诗中去了。诗写道:“天街⼩⾬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最是⼀年春好

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东坡点化运⽤韩诗的传神之词句,⽤进上⽚,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

⽽⼜不露痕迹。

下⽚,劝⼈尽赏春光。“休辞醉倒,花不看开⼈易⽼”,是说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拒绝

去看春花。不看春花,就意味着失去了花会给⼈的青春活⼒,意味着时光易逝,⼈⾛向衰⽼。

这是最⼤的⼈⽣误区。“⼈⽣易⽼天难⽼”。东坡的⾔辞中同样也充满了⼈⽣哲理。东坡曾说“⼈

⽣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何不改为“⼈⽣何以易此乐,及时看花春常归。”“莫待春回,

颠倒红英间绿苔”,带有醒世之意的恒⾔。不要等到春离开⼈间吧。否则,将是“红英”纷乱地夹

杂着“绿苔”⽽失去春的魅⼒。⼦由《闻⼦瞻重游终南⼭》诗⼀开头就说得好:“终南重到已春

回,⼭⽊缘崖绿似苔。”

《⽊兰诗》原⽂及翻译11

减字⽊兰花·⽴春

春⽜春杖,⽆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染得桃红似⾁红。

春幡春胜,⼀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翻译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者的近旁。春风⽆限,来

⾃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红。

竖⽴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天涯,卷起的杨

花,颇似雪花。

注释

春⽜:即⼟⽜,古时农历⼗⼆⽉出⼟⽜以送寒⽓,第⼆年⽴春再造⼟⽜,以劝农耕,并象

征春耕开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杖即执,鞭打⼟⽜。也有打春⼀称。

丐:乞求。

春⼯:春风吹暖⼤地,使⽣物复苏,是⼈们将春天⽐喻为农作物催⽣助长的农⼯。

⾁红:状写桃花鲜红如⾎⾁。

春幡:春旗。⽴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

上。

春胜:⼀种剪成图案或⽂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迎春。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杨花:即柳絮。

赏析

海南岛在宋时被⽬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之地,前⼈偶有所咏,⼤都是⾯对异乡荒凉景

⾊,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机

的⼤⾃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

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遍⾄⼦云威徽先觉四黎之

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意,溪边⾃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处天涯,与此词同旨。

苏轼⼀⽣⾜迹⾛遍⼤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故乡的感

情,这⼜反映出他随遇⽽安的旷达⼈⽣观。

《减字⽊兰花》上、下⽚句式全同。此词上、下⽚⾸句,都从⽴春的习俗发端。古时⽴春

⽇,“⽴青幡,施⼟⽜耕⼈于门外,以⽰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上、下⽚⾸句交代⽴

春⽇习俗后,第⼆句都是写“春风”:⼀则⽈“⽆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诗也说:“垂天雌霓

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且境界壮阔,令⼈胸襟

为之⼀舒。⼆则⽈“⼀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兴致勃发,情趣浓郁。

两处写“春风”都有⼒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写桃花,下⽚写杨花,红⽩

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意是乞得春神之⼒,把桃花染成粉红。这⾥把春神⼈格化,见

出造物主孳乳⼈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

花。作者次年⼈⽇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燕已来

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

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海南所⽆的雪花来⽐拟海南早见

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般景⾊。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

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是表达作

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出常⼈的地⽅。以南北宋之交

的朱敦儒的两⾸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春:“青旗彩胜⼜迎春,暖律应祥云。⾦盘内

家⽣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柳眼梅⼼,任醉芳尊。”这⾥也

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派宫廷的富贵“升平”⽓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

局的读者⾃然会对此词产⽣遗憾和失望。⽐之苏词真切的⾃然风光,逊⾊得多了。朱敦儒另⼀

⾸《沙塞⼦》说:“万⾥飘零南越,⼭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惊秋。九⽇江亭闲望,蛮

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

引情者为“⼭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

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颜持约

词不减唐⼈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中不难发现,与苏词

相⽐,⼜迥异其趣。⼆词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

性。

这⾸词在写作⼿法上的特点是⼤量使⽤同字。把同⼀个字重复地间隔使⽤,有的修辞学书

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清⼈许昂霄《词综偶评》云:“《⽟台新咏》载梁元帝《春⽇》诗⽤⼆⼗三‘春’字,鲍

泉奉和⽤三⼗‘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酒》诗,当名之⽈‘⽌酒诗体’。”本来,遣词造

句⼀般要避免重复。《⽂⼼雕龙·练字第三⼗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就是“权重

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同字”来获得别⼀种艺术效果:⾳调增加美

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其间⽤法颇多变化,仍有⾼下之别。陶渊明的《⽌酒》诗,每句

⽤“⽌”字,共⼆⼗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诗说:“春

还春节美,春⽇春风过。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春禽变。春意春已繁,

春⼈春不见。不见怀春⼈,徒望春光新。春愁春⾃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

⼈。春⼈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句竟⽤⼆⼗三个“春”字,再

加上“⽇⽇”、“处处”、“不见”等重⽤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

乐》:“春来阶砌,春⾬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点春

灯,⾃是春⼼缭乱,⾮⼲春梦⽆凭。”这⾸词也写⽴春,为突出伤春之情,⼀连⽤了⼗

个“春”字,句句⽤“春”,有两句⽤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

⼋句,共⽤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句两个,有的⼀句⼀个,

有三句不⽤,显得错落有致;⽽不⽤“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

分别⽤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

他只是为海南春⾊所感发,⼀⽓贯注地写下这⾸词,因⽽⾃然真切,朴实感⼈,⽽⽆丝毫玩弄

技巧之弊。后世词⼈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春去可堪⼈也去,

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四个“春”字,强调“春去⼈

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下⽚“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

来,免教肠断巫⼭⾬”,共⽤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符⼆年(1099)。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

事的命令,于绍圣四年(1097)四⽉⼗九⽇离开惠州,七⽉⼆⽇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

所。这⾸词为元符⼆年⽴春所写春词。

《⽊兰诗》原⽂及翻译12

乐府诗集----《⽊兰诗》【原⽂】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叹息。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所思,⼥亦⽆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析,寒光照铁⾐。

将军百战死,壮⼠⼗年归。归来见天⼦,天⼦坐明堂。

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借明驼千⾥⾜(愿驰千⾥

⾜),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

叹息声⼀声接着⼀声传出,⽊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只听见⽊兰在

叹息。问⽊兰在想什么?问⽊兰在惦记什么?(⽊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

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书,知道君主在⼤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册,每⼀卷上都有⽗

亲的名字。⽗亲没有⼤⼉⼦,⽊兰(我)没有兄长,⽊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

就开始替代⽗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天早晨离开⽗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母呼唤⼥⼉的

声⾳,只能听到黄河⽔流⽔声。第⼆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头,听不见⽗母呼唤

⼥⼉的声⾳,只能听到燕⼭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的寒⽓中传来打更声,⽉光

映照着战⼠们的铠甲。将⼠们⾝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天⼦坐在殿堂(论功⾏赏)。给⽊兰记很⼤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

百⾦还有余。天⼦问⽊兰有什么要求,⽊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马,回到故乡。

⽗母听说⼥⼉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

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杀猪宰⽺。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

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孩⼦的⾐裳,当着窗⼦、对着镜⼦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在

⾯部贴上装饰物。⾛出去看⼀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数年之久,竟

然不知⽊兰是⼥孩。

(提着兔⼦⽿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

易分辨。雄雌两兔⼀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赏析】

⽊兰诗描述了古代的⼥英雄⽊兰替⽗从军的故事,刻画了⽊兰⼱帼英雄的⽣动形象和⾼贵

的品质。全诗的风格明朗⽣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诗⼀开始就使读者产⽣了疑问,然后交代了⽊兰从军的原因,作者没有直接述说,⽽是从

⽊兰的⼼理活动⼊⼿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个敢于挑重担,

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形象。

诗歌第⼆部分写⽊兰踏上了征途,写⽊兰离别了⽗母奔赴战场,也显出战事紧迫。虽然⽊

兰能毅然替⽗从军,但她毕竟还是个⼥⼦,对家乡、对⽗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

她的⼥⼦⾝份,⾮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

胜。

接下来写了⽊兰⽴功归来后的情景。先写⽊兰⽴功回来后见天⼦,可是⽊兰并不在乎官位

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团聚,可见她归⼼似箭,同时也显⽰了这位平民出⾝的

⼥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兰回到故乡后,诗歌使⽤排⽐细致写出了⽊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随后⼜写⽊兰回家的

举动,描绘了⽊兰迫不及待想变回⼥⼉⾝的激动⼼情。

整体来说,⽊兰诗表达了⽊兰勤劳,善良,纯真,朴实,勇敢的性格和她深明⼤义,孝敬

⽗母,效忠国家,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

《⽊兰诗》原⽂及翻译13

减字⽊兰花·歌檀敛袂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线穿。

樱唇⽟齿。天上仙⾳⼼下事。留往⾏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翻译

歌⼥歌唱时动作举⽌从容,落落⼤⽅。她的歌声有时⾼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轻柔圆

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歌⼥唇如樱桃,齿如⽩⽟,她美妙的嗓⼦发出的仙⾳,天上的⾏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

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注释

歌檀:边拍檀板边唱歌。

敛袂:卷起⾐服袖⼦。

百琲明珠:⼗贯或五百枚珠⼦为⼀琲。

樱唇⽟齿:唇如樱桃,齿如⽩⽟,此形容美⼈唇齿之美。

留往⾏云:此喻⼥⼦歌技之⾼,歌声之美。

迷魂:被歌声陶醉。

醺:醉。

创作背景

此词是欧阳修的早期作品,应当作于天圣末年西京留守推官任上。

赏析

此词主要表现歌⼥⾼超的歌艺和动听的歌声。

上⽚“歌檀敛袂”,写的是歌⼥开始演唱前的动作,她稍稍敛折好⾐袖,轻轻拍打下檀板。

“缭绕雕梁尘暗起”,这⾥分别⽤了传说中两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是韩娥余⾳绕梁三⽇不绝,

⼀是虞公⾼亢清越之⾳震动梁上灰尘。词⼈借此突出写这位歌⼥歌唱时所产⽣的艺术效果。接

下来,词⼈⼜⽤⼀⽐喻写歌声的婉转圆润。“百琲明珠⼀线穿”,她的歌声就像数百串明珠串在⼀

起,既悠长⼜圆润。

下⽚进⼀步写歌⼥的演唱艺术之⾼。她不仅天⽣⼀副好嗓⾳,⽽且,“天上仙⾳⼼下事”,意

为如天上仙乐般的歌声中传达出⽆限⼼事,这说明她能巧妙地将美妙的歌声与内⼼情感结合起

来,她是在⽤⼼灵歌唱。因此,“满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带⼏分醉意的客⼈们也被她动听的歌

声感染陶醉了。

词⼈运⽤夸张的⼿法,从听觉和视觉的不同⾓度形象再现了歌声清越⽽悠长、绕梁不绝、

响遏⾏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词⼈不凡的艺术表现技巧。

《⽊兰诗》原⽂及翻译14

减字⽊兰花·荔枝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座⾦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酽⽩。雅称佳⼈纤⼿擘。⾻细肌⾹。恰是当年⼗⼋娘。

翻译

福建产的珍贵贡品,经海运输的船队来往快速。⽟座的⾦盘空空也,贡到不贡荔枝的历史

已有四百年了。

荔枝壳轻红、⾁浓⽩,正适合美⼥的细长的⼿去剥开它。荔枝核仁⼩、果⾁⾹,恰巧像当

年的名品“⼗⼋娘”荔枝。

注释

闽溪:闽江,代指福建。

珍献:珍贵贡品。

云帆:⾔船之多也。

⽟座:器物的饰⽟底座。

⾦盘:⾦属制成的⾷品盘。

奇葩:珍奇的花果,这⾥代荔枝。

四百年:从隋⼤业年间到宋绍圣年间约四百九⼗年。四百年为约数。

酽:浓。

雅称:正适合。

佳⼈:美⼥。

擘:分开,剖裂。

⾻:核仁。

⼗⼋娘:既是⼈名,⼜是荔枝名。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年(1095年)四⽉,是时,东坡被贬惠州,同地⽅官僚朋友游⼭玩⽔,宴饮

⾷荔枝,见物思古,于是作下这⾸词。

赏析

上⽚,写荔枝贡史。“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叙述运输贡品荔枝的艰⾟。不“珍”不能

作为“献”品。皇上看中了的荔枝,就是远隔千⼭万⽔,还是得按时送到。其⾟苦程度可想⽽知。

原来运贡荔枝是从陆路,即是这样,仍然免不了遭受劳民伤财之灾,因要保鲜,不得不经由海

路运输。‘“云帆”说明船如云集,多⽽繁忙。“似箭”说明时间快速,来往不停。然⽽,历史是⽆情

的。唐代咸通七年(866年),终于停贡荔枝,使得朝廷上下“⾦盘”皆罄,即词⼈在词中所写“⽟

座⾦盘,不贡奇葩四百年”。这种贡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农民⼈权取得⼀⼤进步,值得庆

贺。

下⽚,词⼈写⾃⼰现时⾷鲜荔枝的美昧。“轻红酽⽩,雅称佳⼈纤⼿擘。”历史衍进到了宋

代,荔枝的命运发⽣了变化。谁能想象,当年皇上能见到现时“轻红酿⽩”的鲜荔枝,能见到现时

这种“佳⼈纤⼿擘”的鲜荔枝。若不是贡荔枝史的结束,今⽇词⼈也只能望荔枝⽽⽌步,也吃不

到“闽溪珍献”。正是词⼈在宴游会上,吃到了“佳⼈纤⼿擘”的“轻红酽⽩”、“凝如⽔晶”的鲜荔

枝,他才这样兴趣昂然地赞美鲜荔枝。“⾻细肌⾹,恰似当年⼗⼋娘。”由“轻红酿⽩”写到“⾻细肌

⾹”,赞颂了荔枝的外表美和内在美,胜似“佳⼈”“⼗⼋娘”。⾃古⽂⼈以美⼥来写花果是最愚笨

的。然⽽词⼈以“⼗⼋娘”来美化荔枝则有其特殊的含意。词⼈吃的鲜荔枝“恰似当年”名叫“⼗⼋

娘”荔枝珍品,富有传奇⾊彩。

全词,以古今对⽐的⼿法,写了词⼈西湖⾷荔枝的情趣。⾊调鲜明,词语轻快,有如“佳⼈

纤⼿擘”荔枝似的。词中提到的“⼗⼋娘”,⼀语双关,既赞美了⼗⼋娘,⼜烘托了荔枝品质。

《⽊兰诗》原⽂及翻译15

⽊兰诗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亦⽆所思,⼥亦⽆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

⼆卷,卷卷有爷名。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

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

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朔⽓传⾦柝,寒光照铁⾐。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

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开

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伴,

⽕伴皆惊忙: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

织布机声⼀声接着⼀声,⽊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

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看

见征兵的⽂书,知道君王在⼤规模征募兵⼠,那么多卷征兵⽂书,每卷上都有⽗亲的名字。⽗

亲没有长⼤成⼈的⼉⼦,⽊兰没有兄长,⽊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和缰

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母呼唤

⼥⼉的声⾳,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燕⼭)脚

下,听不见⽗母呼唤⼥⼉的声⾳,但能听到燕⼭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军万⾥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岭就像飞过去⼀样快。北⽅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

清冷的⽉光映照着战⼠们的铠甲。将⼠们经过⽆数次出⽣⼊死的战⽃,有的牺牲了,有的⼗年

之后得胜⽽归。

归来朝见天⼦,天⼦坐上殿堂(论功⾏赏)。记功⽊兰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以

上。天⼦问⽊兰有什么要求,⽊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匹千⾥马,送我回故乡。

⽗母听说⼥⼉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

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杀猪宰⽺。打开我闺房东⾯的门,坐在我闺房西

⾯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裳,当着窗⼦整理像云⼀样柔美的鬓发,

对着镜⼦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

道⽊兰是⼥孩⼦。

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起并排着

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注释:

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

当户(dāng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书。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表⽰很多,不是确指。下⽂的“⼗⼆转”、“⼗⼆

年”,⽤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的“阿爷”⼀样,都指⽗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

辔(pèi)头:驾驭牲⼝⽤的嚼⼦、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

溅溅(jiānjiān):⽔流激射的声⾳。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的战马。胡,古代对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

天⼦:即前⾯所说的“可汗”。

万⾥赴戎机:不远万⾥,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度若飞:像飞⼀样地跨过⼀道道的关,越过⼀座座的⼭。度,越过。

朔(shuò)⽓传⾦柝:北⽅的寒⽓传送着打更的声⾳。朔,北⽅。⾦柝(tuò),即刁⽃。

古代军中⽤的⼀种铁锅,⽩天⽤来做饭,晚上⽤来报更。

寒光照铁⾐:冰冷的⽉光照在将⼠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转(zhuǎn):记很⼤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级叫⼀转,⼗⼆转为最

⾼的勋级。⼗⼆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兰)想要什么。

不⽤: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希望骑上千⾥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huò):模拟磨⼑的声⾳。

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的⼀种⾯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的⽿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

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贴着地⾯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

呢?42。”⽕“:通”伙“。古时⼀起打仗的⼈⽤同⼀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的⼈。

⾏:读háng。

傍(bàng)地⾛:贴着地⾯并排跑。

赏析:

《⽊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的⼀⾸长篇叙事民歌,也是⼀篇乐府诗。记述了⽊兰⼥

扮男装,代⽗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彩。

第⼀段,写⽊兰决定代⽗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兰当户织“的情

景。然后写⽊兰停机叹息,⽆⼼织布,不禁令⼈奇怪,引出⼀问⼀答,道出⽊兰的⼼事。⽊兰

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的⼼事,⽽是因为天⼦征兵,⽗亲在被征之列,⽗亲既已年⽼,家

中⼜⽆长男,于是决定代⽗从军。

第⼆段,写⽊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写⽊兰紧张地购买战马

和乘马⽤具,表⽰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了两天就⾛完了,夸张地表现了⽊兰⾏进的神速、

军情的紧迫、⼼情的急切,使⼈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鸣溅溅“”燕⼭胡骑鸣啾

啾“之声,还衬托了⽊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兰⼗来年的征战⽣活。”万⾥赴戎机,关⼭度若飞“,概括上⽂”旦辞……“⼋

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兰⾝跨战马,万⾥迢迢,奔往战场,飞越⼀道道关⼝,⼀座座⾼

⼭。寒光映照着⾝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年归“,概述战争旷⽇持久,战⽃激烈悲

壮。将⼠们⼗年征战,历经⼀次次残酷的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英勇善战的⽊兰,则

是有幸⽣存、胜利归来的将⼠中的⼀个。

第四段,写⽊兰还朝辞官。先写⽊兰朝见天⼦,然后写⽊兰功劳之⼤,天⼦赏赐之多,再

说到⽊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的故乡。”⽊兰不⽤尚书郎“⽽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

活的眷念,但也⾃有秘密在,即她是⼥⼉⾝。天⼦不知底⾥,⽊兰不便明⾔,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兰还乡与亲⼈团聚。先以⽗母姊弟各⾃符合⾝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

家中的欢乐⽓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兰⼀连串的⾏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

妆的喜爱,⼀副天然的⼥⼉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

的⾼潮,是恢复⼥⼉装束的⽊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

第六段,⽤⽐喻作结。以双兔在⼀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兰⼥扮男装、代⽗从军

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令⼈回味。

其诗中⼏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三,六,七段详写⽊兰⼥⼉情怀,四,五段略写

战场上的英雄⽓概。从内容上突出⼉⼥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物形象更真实感⼈。结构上

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诗塑造了⽊兰这⼀不朽的⼈物形象,既富有传奇⾊彩,⽽⼜真切动⼈。⽊兰既是奇⼥

⼦⼜是普通⼈,既是⼱帼英雄⼜是平民少⼥,既是矫健的勇⼠⼜是娇美的⼥⼉。她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热爱和平⽣活。

这⾸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全诗以”⽊兰是⼥郎“来构思⽊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活场景和⼉⼥情态,富有⽣活

⽓息。诗中以⼈物问答来刻画⼈物⼼理,⽣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来描述⾏为情态,神⽓

跃然;以风趣的⽐喻来收束全诗,令⼈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3:5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20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feval
标签:朔气传金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