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演化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3 02:31:30 阅读: 评论:0

长沙中考全日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2022年12月3日发(作者:我的母亲作文)

1䗴的由来

“䗴”字很有来头,如果你能用任何输入法在文档中打

出这个字,就表明你在䗴的研究中已经名列前茅了。当然

这只是个笑话,但䗴确实是颇为传奇的微体化石,说起它

就不得不提起地质学家——李四光,䗴和李四光的渊源已

成为地质学界的一段佳话。

最初的“䗴”并不叫这个名,在外文典籍中被称作

“Fusulinid”,在希腊语中是“纺锤”的意思,用来称呼

一种海生底栖原生生物,其一般长3-6mm,小者不及

1mm,大者可达60mm,钙质壳,常见纺锤形态。日本学者将

其译为纺锤虫,这样翻译似乎既吻合发音,又表达出了含

义,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但是却不尽然,单细胞原生动物

跟节肢动物的“虫”完全不是一个门类,称它为虫,无异

于指鹿为马。

古人称“纺锤”为筳,1923年发表的《筳蜗鉴定法》

中,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用“筳蜗”来翻译

Fusulinid,“一则以符原名之义,一则以表其蜗转之

形”。到了1927年,李四光在其巨著《中国北部之䗴科》

中把“筳蜗”改称为“䗴”——这是䗴字的首次出现。虽

然近年来古生物学界习惯使用“()”,但其实它是

“䗴”的晚出同义名(顾松竹,2017)。从“䗴”字本身

的结构和意义来看,用虫字旁+筳字边组合而成的“䗴”字

代表一种“筳”状之“虫”,不仅易于理解,而且符合汉

字造字的传统,更符合李四光创造该字的原意。

2䗴的结构

䗴是一种海生底栖生物,借助于伪足运动、摄食,少数

种类可能营浮游生活。䗴一般长3-6mm,小的不及1mm,最大

的可达60mm,壳钙质,形态呈凸镜体、纺锤形、圆球形、圆

柱形、椭圆形等,是有孔虫亚纲一个已经灭绝的目。

䗴壳均由初房、壳室及壳圈组成。初房是䗴的最初壳

室,位于䗴壳的中心,常为圆球形。初房上有一口孔,绝

大多数䗴只有1个初房,极个别的可见2个,甚至3个初房。

初房形成之后,细胞质在初房外分泌壳质,形成壳壁(旋

壁)。旋壁每绕假想旋轴方向增长一定长度,便向内弯

曲,弯曲部分称“隔壁”。由旋壁和隔壁所包括的狭长空

间称“壳室”。由若干壳室绕旋轴一周,构成一个壳圈。

壳圈数目不等,外壳圈将内壳圈部分或全部包围,同时向

两端延伸,构成类型不同的䗴壳。

䗴壳旋壁结构复杂,常由数层物质构成,是䗴目分类和

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组成旋壁的物质有如下几层:

1)原始层,呈浅灰色,为不透明的疏松物质,通常比

致密层色浅,但较透明层略深,见于低等䗴;

2)致密层,为一层薄而紧密的黑色物质,在显微镜下

不透光,䗴类都有此层;

3)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无色透明,许多低等䗴

类具有这种构造;

4)疏松层,为疏松而不均一的灰黑色物质,位于致密

层之外者,称“外疏松层”,位于致密层之内或透明层之

内的,称“内疏松层”;

5)蜂巢层,位于致密层的内面,为蜂巢状,断面多角

状,在薄片中常呈梳状,为高等䗴类所特有。隔壁是壳室

之间的壁,与旋轴平行,平直或褶皱。

䗴壳很小,一般只有几毫米大小,想探究它的内部构

造,最好的办法是将它切面,磨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

察。常选用3种薄片切面:

1)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䗴类的属

浅谈䗴化石命名的源由及演化意义

张彦涛

(山西地质博物馆,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䗴化石名称的由来、内部结构、李四光先生在䗴类化石研究中的贡献以及䗴化石

的演化特征及地质意义。

关键词:䗴命名;标准化石;华北上石炭统;䗴鉴定特征

中图分类号:P5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5-11-3

作者简介:张彦涛(1989—),女,山西太原人,工程师,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要从

事岩石矿物方面的工作。(邮箱)zhangyantao2016@

011

HuabeiNaturalResources

论文

华北自然资源

种鉴定以此面为主;

2)横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旋轴的切面;

3)弦切面,平行于旋轴,但不通过初房的切面(见图1)。

3䗴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对䗴类

有孔虫的研究。当时世界上在䗴类有孔虫领域研究已久,

但在国内却一片空白,李四光的研究为中国的䗴打开了新

领域。(见图2、图3)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研究设备极其简陋,没有专门从事

磨片的专业人才,要想得到理想的切面很是不易,但是李

四光不惧艰难,常常在狭小的办公室工作到凌晨,亲自磨

制采集自太原西山地区的太原统含䗴类化石标本,制成薄

片2000余张。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李四光对华北晚石炭统

地层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专著《中国北部之䗴科》问

世,使我国䗴化石的研究从一片空白到达世界领先水平,

至今仍为䗴类研究的经典著作。专著中创建了一套鉴定体

系,提出鉴定䗴类属种的10大准则,这在当时引起了国

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赞扬,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

应用。

在李四光等许多国内外学者持之以恒的追寻下,我们更

加了解“䗴”和它生存环境的前世今生。䗴科出现于古生

代早石炭世,绝灭于二叠纪末。它延续时间短,不同时期

的个体大小、形态和内部构造都有显著不同,而且种类

多,化石丰富,地理分布广,是地球历史所藏的宝贵遗物

之一,发掘出来,就等于找到了地球两三亿年前沧桑变迁

的见证。它的发展和演化规律,对于富含煤矿资源的石炭

二叠纪地层的分界和对比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普

查找矿,研究地质构造以及研究古生物本身也很有意义。

䗴是海生底栖动物,其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清洁、阳

光充足、盐分正常,水深80-100m左右的远岸浅海区。䗴类

的形态变化,如壳形由小变大,由短变长,旋壁厚,隔壁

褶皱的加强,轴积的加大等都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

通常在开阔海地区,海水较浅,水动力较强,氧气充

足、清洁、透光性强,底栖生物多,䗴的种类和数量都十

分丰富,在台地边缘斜坡,由于海水深度大,混浊,光线

微弱,温度低,影响生物发育,䗴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

在半封闭的局限海,由于水动力较弱,氧气缺乏,海水中有

机质多,透光性差,不利于生物繁殖,䗴类也很少。

䗴类的全盛时期是石炭、二叠纪,在国内很多地方只要

012地质勘探

DI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2:3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1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小刀的英文
下一篇:天之涯海之角
标签:演化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