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本质探究历程
人类对酶的化学本质的认识历经了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1926年美国科学家从
刀豆种子中提取了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因此荣
获了196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人们所发现的几千种酶都是蛋
白质,所以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对酶定义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
蛋白质。有的酶为,其分子组成全为蛋白质,不含非蛋白质物质,如大多数水解
酶类;有的酶为缀合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其分子中除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
物质,如。结合蛋白酶的蛋白质部分成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成为辅酶或辅基,
酶蛋白和辅基组成的完整分子成全酶。只有全酶方起催化作用,分开后的酶蛋白
或辅酶皆无催化作用。有些辅酶和酶蛋白结合紧密,不易分开;有的辅酶和酶蛋
白结合疏松,前者一般称为辅基,后者一般称为辅酶。辅酶是指直接参与催化反
应中的有机物。按照近代意义,游离金属离子,如Mg2+﹑Mn2+等,不能称为辅酶,
只能称为辅助因子,因为金属离子只是间接参与催化,有的仅仅是维持酶分子的
——SH基的还原状态;有的只是帮助形成活性必需的立体构想。辅酶相同而酶蛋
白不同的几种酶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各作用于不同的底物。例如乳酸脱氢
酶与有同样的辅酶(NAD),但酶蛋白不同,它们虽然同样作用,但前者只能催化
乳酸脱氢,而后者只能催化苹果酸脱氢。第二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学
研究表明,一些RNA也具有酶的催化作用。例如一种叫做RNap的酶,这种酶是
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科学家将这种酶的蛋白质完全出去以后,并
且提高了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该种酶的催化活性。又
如1982年,美国科罗拉大学等人发现了的26SrRNA前体在鸟苷存在,但完全无蛋
白质的情况下能进行自我拼接,因此首次提出了RNA具有酶活性的概念。1983年
和Pace的实验分别证实了的发现,1986年又发现了L19RNA也有经典的酶促作用
的特征,并且L19RNA在催化过程中既有活性,又有活性,于是他得出L19RNA也
是一种酶的结论。和为此荣获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以后发现的RNA催化剂
愈来愈多,它们在tRNA﹑rRNA和mRNA的成熟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生化反应中表现
出催化活性。因此科学家又一次对酶定义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
能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第三次飞跃:1994年等人的研
究证实了具有酶活性的DNA的存在。最小的DNA催化剂是由47个核苷酸组成的单
链DNA——E47,用于连接两段底物DNA:S1和S2,结果出现预期的连接产物。产
物的形成还需要S1的3′——磷酸基团被活化。由E47催化S1和S2的连接反应比
无模板的情况至少快1015倍,这样使人们认识到除了蛋白质和RNA具有酶的功能
外,某些DNA也具有酶的功能。实现了人类对酶的化学本质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所以科学家再次对酶定义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
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或DNA。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2:1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16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