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语失”在《遮罗迦本集》和《方便心论》中的异同
浙江工商大学日语学院研王晓兰
摘要:“语失”是作为古印度的辩的原则之一,在《遮罗迦本集》与《方便心论》中都有对
这一概念的论述,本文意在以《遮罗迦本集·论议道》与西域三藏吉迦夜汉译本《方便心
论》为底本,对文本中提到的“语失”(言失),从定义和表现类型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经
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对“语失”的定义基本相同,可是在下定义的方式上还是有差异,
这可以看出两本书虽然都是对论辩、逻辑都有论述,可是论述的目的还是有所不同。另外在
表现类型上,虽然从大处来看还是有相同之处,但是同中有异,另外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其
实这也可以看做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而引起的。
关键词:语失语善增加《遮罗迦本集》《方便心论》
“语失”(Vākyadoṣa)是古印度辩论的原则之一。在对《遮罗迦本集》(注1)与《方
便心论》中的“语失”进行比较研究之前,先简要介绍下《遮罗迦本集》与《方便心论》。
《遮罗迦本集》(Caraka-saṃhitā)是古印度迦腻色迦王时代(约公元78-120年)由著
名医师遮罗迦(Caraka)撰写的一部医学著作,全书由三十章构成,其中在介绍医生谈话技
巧时,提出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掌握的44项论议规则,即论议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医
患纠纷的。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遮罗迦本集》中的论辩原则部分,即《遮罗迦本集·论议道》。
《方便心论》(注2)是古因明经典之一。相传为龙树所著,后经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考
证,确认系为龙树之前的小乘论师所造,后魏时由西域三藏吉迦夜译成汉文。主要由明造论
品(论辩方法的说明)、明负处品(论辩失败的说明)、辩证论品(论辩中的根据的说明)、
相应品(异物同名)四品组成。
在《遮罗迦本集》和《方便心论》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语失展开分析比较。
一从定义来比较
“语失”是《遮罗迦本集》中关于辩论的原则之一。它的梵文Vākyadoṣa是由Vākya
和doṣa组成的复合词,Vākya是“语言”的意思,doṣa有“过失、缺陷”的意思。整体上
也就是指语言的失误,但不是泛指一切语言的失误。“所谓语失者,如在意义中存在缺减增
加无义缺义相违等”。与语失相对的是语善。它的梵文是vākyapraśaṅsā,其中vākya是语
言的意思,praśaṅsā有“称赞、喝彩”的意思。“所谓语善者,比如在意义中不存在缺减
增加,无义缺义相违,是已了达的句义,是无难诘的句子,是被赞赏的(语言)”。
《方便心论》中,“言失(语失)者谓言乖于理。何名言失。答曰。与上(语善)相违
名为言失”。与其相对的“语善者谓语顺于义。云何名为语善相耶。答曰。不违于理不增不
减。善解章句应相说法。所演譬喻而无违背。无能轻诃。以是因缘名为语善”。
定义上的分析比较,主要从定义方式、定义内容两个角度来论述。
1、从定义方式上,可以看出《遮罗迦本集》是以“语失”为根据,来定义“语善”的,
其中“语失”是主要的论述对象,而《方便心论》则是以“语善”的对立面来定义“言失”
的。这或许与作者造书的出发点不同有关。《遮罗迦本集》主要还是一本医学书籍,故其出
发点还是以使人避免错误减少纠纷为主要任务,而阐述论辩的逻辑性则不要还是为了避免纠
纷这一主旨服务的。而《方便心论》“今造此论不为胜负利养名闻。但欲显示善恶诸相故造
此论。世若无论迷惑者众。则为世间邪智巧辩。所共诳惑起不善业。轮回恶趣失真实利。若
达论者则自分别善恶空相。众魔外道邪见之人。无能恼坏作障碍也。故我为欲利益众生。造
此正论。又欲令正法流布于世。如为修治庵婆罗果。而外广植荆棘之林。为防果故。今我造
论亦复如是。欲护正法不求名闻故。汝前说长诤论者。是事不然。为护法故故应造论。”
从语失的定义的方式,可以看出《遮罗迦本集》与《方便心论》造论目的的不同。
2、从语言学角度来看:
“言”的义项有:①说话,说。②告诉。③言论,学说。
“语”的义项有:①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②说的话。③谚语、成语。④诗、文或
谈话中所指的字、词、句。⑤用以示意的动作。⑥告诉。⑦告诫。
“失的”义项为:①失去,失掉②背离,放弃③耽误,错过④过失,错误⑤控制不住不
自禁⑥通“逸”,奔逃。⑦通“佚”,放纵。
《遮罗迦本集》译为“语失”,而《方便心论》译为“言失”,这里“语”、“言”都是“说
话”的意思,“失”是“过失、错误”的意思,整体上就是“说话的意思有过失”。故定义的
意义基本上还是相同,但是“过失”的类型就各有异同了。
二从类型来比较
1缺减(Nyūna),又译为“说得太少”“不足具分”。《遮罗迦本集》中“缺减指的是在
宗因喻合结中缺支。另外,本可提示好几个因的,却说成一个因,这也是缺减。”故缺减有
两种:一是缺支,二是将多因说成一个因。缺支是指五支或者三支中任缺一支的过失。
《方便心论》中,“减有三种。一因减。二言减。三喻减。若言六识无常犹如瓶等,不
说因缘,是名因减。若言是身无我众缘成故,声亦无我从缘而有,是名喻减。若言四大无常
如瓶造作,是名言减。”
由此可以看出,《方便心论》的“减”与《遮罗迦本集》中的“缺减”有相同的地方,
但是也有不同之处。《遮罗迦本集》中支分中任却一支都为缺减,而《方便心论》中的缺减
则只有因、喻二支。另外《遮罗迦本集》中说,若论证中有多项因,需全部列出,否则便为
缺减;而《方便心论》中则没有这方面的提法。
2增加(Adhika)又译作“说得太多”“长分”。《遮罗迦本集》中,增加指的是与缺减
相反的东西。或者说在论述阿由吠陀时大谈布利哈斯巴蒂的书或其他没有关系的事,或者所
述虽有关系,但也只是反复的讲相同意思的话,由于重复,所以也是增加。不过重复有两种
情况:(1)意思上的重复,例如“药剂、药草、药饵”(2)言语上的重复,例如“吠陀、吠
陀”。由此可将增加分作三类:一是与缺减中的缺支相反,即反复的地述说五支中的任何一
支。二是大谈与论旨无关的话。三是重复,即意思上的重复和语言上的重复两种。
《方便心论》中,“增亦三种。一因增。二喻增。三言增。若言声法无常和合成故。如
瓶造作则为无常。又言声是空之求那。空非对碍声是色法。云何相依。是名因增。若言五根
无常如呼声响造作法故声亦如是。何以知之。为唇口等之所出故。是名喻增。如言微尘细小
虚空遍大。如此二法则名为常。声不如是故曰无常。是名喻增。又说声是无常众缘成故。若
言常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有二种因。一从形出。二为根了。云何言常。又同异法皆无常
故。是名言增。”故其增也就有两类,一是因喻支分的增加或或反复,二是大谈与论题无关
的话。
“问曰。何名言失。答曰。与上相违名为言失。又二种语亦名为失。何等为二。一义无
异而重分别。二辞无异而重分别。云何一义而重分别。如言憍尸迦。亦言天帝释。亦言富兰
陀那。是名义一名异而重分别。名义同者如言因陀罗。又言因陀罗。是名义无异而重分别。
复次凡所言说。但饰文辞无有义趣。皆名为失。”(注3)
由此可以看出,《遮罗迦本集》与《方便心论》中“增加”的前两类是相同的。但是《遮
罗迦本集》的支分的“增加”指的是五支或三支中的任一支,而《方便心论》则只指因和喻
支。
另外,《遮罗迦本集》将意思和言语上的重复作为“增加”的第三类,而《方便心论》
却把“义无异而重分别”(相当于“意思的重复”)、“辞无异而重分别”(相当于“语言的重
复”)作为“言失”的一种表现,而没有将其放在“增加”中来论述,即“义无异而重分别”、
“辞无异而重分别”是与“增”、“减”并列的。
3无义(Anarthaka),《遮罗迦本集》中主要是指“只是将文字集合起来的言辞”。在《遮
罗迦本集》第44目负处(梵文为nigrahasthāna又译为“堕在负处”、“断处”、“堕负”等)
中提及了“无义”一过但未作解释。
而在《方便心论》中,“问曰唯有此等更有余耶。答曰有。所谓语少语多。无义语非时
语。义重舍本宗等。悉名负处。若以此等为前人说。亦堕负处。”在“堕负处”中提及了“无
义语”的说法,但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
4缺义(Apārthaka)又译作“不惯通”,《遮罗迦本集》中主要是指所论述的每个词本
身有意义,但相互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瓶,风,声”。
而在《方便心论》中有“无次第语”(相当于“缺义”)的论述。“又虽有义理而无次
第。亦名言失。如偈说。如人赞叹天帝释女名曰金色足手殊胜而便说于释提桓因坏
阿修罗三种之城如是名为。”
从两者的内容表述上来看,两者是相同的,但过名还是不同的,《遮罗迦本集称》为“缺
义”,《方便心论》则称为“无次第语”。
5相违(Viruddha)在《遮罗迦本集》主要是指与喻,定说,教义存在矛盾。
《方便心论》中,有如下对“相违”的论述:
“似因随相有无量义。略则唯八。一随其言横为生过。二就同异而为生过。三疑似因。
四过时语。五曰类同。六曰说同。七名言异。八曰相违。”
“问曰。相违云何。答曰。相违二种。一喻相违。二理相违。如言我常无形碍故如牛。
是名喻违。理违者。如婆罗门统理王业作屠猎等教。刹利种坐禅念定。是名理违。如此二法。
愚者不解谓为真实。是名相违。问曰。何者名为不相违耶。答曰。异上二法名不相违。是名
似因。”
“复次若到因者。到便即是无有因义。是名为到。复次汝以一切无常。我非一切故常者。
我即是有故应无常。如少烧。以多不烧应名不烧。是名相违。”
“问曰。一切诸法皆悉无常。声非一切是故为常。答曰。汝言一切声有何义非一切耶此
说非因。又一切法有造作者。皆悉无常。如火传等声亦如是。是故无常。是则名为不相违相。”
“与上相违名为言失。”
“与上相违。名为具足。又具足者。”
“与上相违名为言失。”
“更相违返便生诤讼。”
对比可以看出,定义上看《遮罗迦本集》主要是指与喻,定说,教义存在矛盾,而《方
便心论》主要是指与喻相违、与常理相矛盾。故《遮罗迦本集》的“定说”、“教义”,在《方
便心论》中合为“理”。另外,相违在《遮罗迦本集》中是语失的类型之一。可是在《方便
心论》中,语失与似因都是辩论的原则之一,而相违除了表示“相反的意思”外,它是似因
的八种之一,并不是语失的类型之一。
结论
通过对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语失”在《遮罗迦本集》与《方便心论》中大体上还是相
同的,但具体上还有不同的地方。这或许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有关。《遮罗迦本集》写论
辩、逻辑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医患纠纷,而《方便心论》主要还是明确论辩逻辑问题。
注释:
(1)因没有《遮罗迦本集》的完本,以下对《遮罗迦本集》分析比较都是指《遮罗迦本集·论
议道》。
(2)这里的《方便心论》是《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西域三藏吉迦夜汉译本。
(3)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二册NO.1632《方便心论》。
参考文献:
[1]姚南强,《因明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3月
[2]肖平,《<遮罗迦本集论议道轨>译注》,《珠玑古巷论因明——首届全国因明培训班论文
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3]西域三藏吉迦夜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二册1632《方便心论》,河北佛协出版,
2005年
[4]宇井伯寿,《遮罗迦本集中的论理学说》,《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岩波书店,1965年
[5]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
本文发布于:2022-12-03 02:0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1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