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祭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2-12-02 23:04:27 阅读: 评论:0

2020年河南中考45套卷答案-笋怎么读


2022年12月2日发(作者:短途货运)

1

《甲申三百年祭》教案

一、用两分钟,速读单元知识短文《比照与

思辨》,了解本单元课文特点,领会阅读这

类课文的方法。

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本单元要学习的是史论,请根据第

二段内容,给史论下一个定义。

答:史论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探究历史事件的成败、原因和影响,研讨史

学领域某些重大理论问题,阐述治史的原

则、态度与方法等问题的论著。

提示:注意下定义的方法,被定义项=

种差+属概念。

2.阅读单元知识4—7段,用一句话概

括史论的主要特点。

明确:史论也是议论文的一种,因此,

也要有明确的观点,也要运用论据进行论

证。不过是史论的观点往往是针对某一史学

问题而提出的见解,史论的论据是史料史

实。另外,论史的目的是为了证今,好的史

论往往都有比较强烈的针对性。概括时,这

些内容不能缺少。

2

概括示例:史论的特点在于,要运用历

史事实,论证自己对史学方面的某一看法,

为现实提供某种借鉴。我们学过的《过秦

论》,就是以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事实,论证

了实行仁政对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希望汉王朝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不要重蹈

秦的覆辙。《六国论》就是通过六国赂秦而

亡的史实,论证了一味忍让后退,只能导致

灭亡的观点,批评宋王朝统治者软弱的外交

政策,警告他们不要“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杜牧的《阿房宫赋》也可以看作是一

篇史论,它运用秦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

致使民怨沸腾,二世而亡的史实,论证了统

治者不恤民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终会

导致亡国的观点,规劝唐敬宗李湛,不要穷

奢极欲,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3.阅读第8段,体会如何阅读史论。

提示:注意文中的语言标志,“首

先”“其次”“最后”,作为议论文,在阅

读中首先要把握住文章的观点,要明确作者

是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的,这些论据

是否能够准确的证明这一观点,进而了解作

3

者论证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思考我们

现在阅读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等。也许,本

题要达到的目的与教材知识短文要求不够

一致,但作为高三复习,时间本来就紧张,

不宜过于展开,而只是用教材为例,进行议

论文阅读的指导,所以,做到这样也就够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甲申三百

年祭》,完成后面各题。

1.阅读“研读提示”和课文的前三段,

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于什么时间:1944年3月

(2)文题《甲申三百年祭》的“祭”

是什么意思:纪念。标题用“祭”显得庄重

严肃,包含了敬重和追怀之情。

(3)作者要纪念的是什么?

明王朝灭亡三百周年,李自成领导的农

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

(4)“甲申”是什么意思,了解我国

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按照我国传统的纪年法,公元1644年

是“甲申”年。干支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

法,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

4

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

相配合,来记录年份。一个周期为六十年,

因此称六十为“花甲”。

2.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列出结构提

纲。

明确:全文的第一句,等于是解题,告

诉我们,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字,纪念明朝

灭亡三百年,纪念李自成起义胜利、失败三

百年。抓住这一句,也就抓作了分析全文的

纲。

一、前三段,总领全篇,概述“祭”的

理由:一是在这一年里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

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二是由于农民起义军

的种种错误,换来了异族的入主。

二、4至19小节,具体论述起义的原

因和经过。

起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

治腐败,边患养成;二是旱蝗灾害,民不聊

生。天灾人祸,导致了农民起义,而统治者

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是比天灾更为重要的

激起农民起义的客观原因。

5

三、20小节至结尾。剖析总结起义的

沉痛教训。

这部分抓住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展开

分析,论述了李自成在取得胜利后迅速失败

的原因。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20小节。提出李自成起义

军失败归咎于谁的问题。

第二层,21至24小节。具体分析失败

的原因。

第一,以牛金星、刘宗敏为代表的文臣

武将,在入京后都沉浸在“过分的胜利陶醉

当中”。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在策

略上(对吴三桂不实行招降政策)在战略上

(仅派几千人去守山海关,把重大军务视同

儿戏)在战术上(京城百废待兴,最高统帅

李自成却亲自领兵出征,他的左右二膀却在

京中肆意行乐施威)一错再错。由于胜利冲

昏了头脑,以牛、刘为代表的一些将领和士

兵,一反过去的军民上下同甘共苦的传统作

风,而沉溺于声色犬马、施威行乐之中。总

之,对敌是轻举妄动,全不在意;对己是任

6

意放纵,毫无戒律。于是,起义军用鲜血和

生命夺取的辉煌战果,势必要毁于一旦。

第二,是上层领导集团内部以牛、刘为

代表的一些人不以团结为重,闹分裂,致使

全军出现了“解体”的形势。最后结局不能

不是“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或擒或戮,一

朝覆亡”。

第三层,25至27小节。概述这一历史

悲剧的深刻意义。

文章从本可避免却恰恰未能避免这一

角度,肯定这是一个悲剧。从起义军内部个

别首领的失慎(李自成)、蜕化(牛金星、

刘宗敏)和蒙冤(李岩),以致铸成大错,

最后让清贵族统治达二百六十年之久这一

角度,肯定这个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民

族的悲剧。

本文虽然是文章节选,但基本结构并没

有变化,还是应该扣住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分析。

3.这几部分中,哪一部分是文章的重

点内容?为什么?

7

明确:论史是为了鉴今,使今人不再重

蹈前人覆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第三部分

是全文的重点。(回忆学过的史论,体会、

思考)

4.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明朝的灭亡认真说并不好就规定在三

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死难之

后,还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庆的

永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

为清吏所杀,还经历了一十八年。台湾的抗

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

般史家的习惯上是把甲申年认为是明亡之

年的,这倒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因为

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

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

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

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1)作者认为把甲申年作为明亡之年

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说它“无不可”

是因为:;说它“无可”是因为:。

8

提示:说其“无不可”是因为:甲申年

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王权统

治,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从这一意义上讲,

明王朝作为统治全国的专制政权是灭亡了。

说其“无可”是因为:A.甲申年前,明朝

统治就早已失掉民心,明室政权名存实亡。

B.甲申十八年后,尚有南京的弘光、福州

的隆武、肇庆的永历这些南明王朝的存在。

C.台湾的抗清,三藩的反正以及满清统治

二百六十年来,抗清复明的斗争一直没有停

止过。

(2)“要就中国来说吧”,这里的“中

国”的含义是:。

提示:这里的“中国”是指“中华民

族”,“要就中国来说吧”是指从中华民族

(除满族统治者外)反对异族统治来说。

5.阅读课文第20段,回答后面问题:

李自成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他对于明

室的待遇也非常宽大。在未入北京前,诸王

归顺者多受封。在入北京后,帝与后也得到

礼殡,太子和永定二王也并未遭杀戮。当他

入宫时,看见长公主被崇祯砍得半死,闷倒

9

在地,还曾叹息说道:“上太忍!”令扶还

本宫调养。(《甲申传信录》)他很能纳人

善言,而且平时所采取的还是民主式的合议

制。《北略》卷二十载:“内官降贼者自宫

中出,皆云,李贼虽为首,然总有二十余人,

具抗衡不相下,凡事皆众共谋之。”这确是

很重要的一项史料。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后

来李自成的失败,自成自己实在不能负专

责,而牛金星和刘宗敏倒要负差不多全部的

责任。

(1)本段列举李自成善待明室宗亲,

意在表明什么?

明确:这些史料,说明李自成很讲究政

策和策略,是个有政治头脑的领袖人物。

(2)为什么说《北略》卷二十所载的

这段文字“确是很重要的一项史料”?

明确:它足以证明李自成起义军内部实

行的是集体领导,讨论时容许各抒己见,

“俱抗衡不相下”,热烈争论的气氛跃然纸

上。

10

(3)为什么引用的文字称李自成为

“贼”,引用这段文字为什么能具有很强的

说服力?

明确:“贼”是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军

的诬词。这段文字引述的是明朝内官评价李

自成为人的一段话,出自宦官之口的评论,

就显得更真实,更何况是异口同声地说的

(皆云),绝非个别人的虚构,所以格外令

人信服。

(4)作者为什么说“后来李自成的失

败,自成自己实在不能负专责,而牛金星和

刘宗敏倒要负差不多全部的责任”?请根

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明确:从李自成角度说,首先他“本不

是刚愎自用的人,他对于明室的待遇也非常

宽大”,其次,他“很能纳人善言,而且平

常所采取的还是民主式的合议制”。而从后

面对失败原因的分析看,促成吴三桂叛变,

诱引清兵入关,刘宗敏应付差不多全部的责

任;在义军处于万分危急关头,牛金星的所

作所为,对李自成“仓皇而去,仓皇而败,

仓皇而返”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11

6.从第22小节开始,作者用了很大的

篇幅来论述李岩的被害和义军最后解体的

原因,目的是要证明什么观点?

明确:这一部分征引两段比较完整的史

料,论述了李岩被害和义军最后解体的原

因,侧重论述了牛金星对义军的失败“差不

多要负全部的责任”。

7.阅读第25小节,完成后面问题: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

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

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北

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

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笼络

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

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

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

战斗转化而为对异族侵略的战争。假使

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

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

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

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

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

12

了吗?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

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1)对文中接连运用四个假言判断的

有关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个“假使”,紧扣住“初进

京”,若能实现,则“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

的便入了关”。第二个“假使”,扣住了

“兵败后”,若能实现,则就能“把农民解

放的战斗转化为抗清的战争”。

B.第三个“假使”建立在前面的基础

之上,两个“决不敢”的推论毋庸置疑;第

四个“假使”总结全文,说明“免掉这些错

误”,不仅个人悲剧不会发生,起义失败的

悲剧也不会演出。

C.前两个“假使”,概括了文中所说

的起义军失败的严重后果,后两个“假

使”,概括了文中所说的起义军错误的原

因。

D.文章不用一般的陈述语气,而用假

设口吻出之,正误对比,悲慨激愤,有深度,

也有气势,这是为了要引起读者深长的思

考,增强论证的效果。

13

(2)文中“对异族侵略的战争”所指

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清兵入关

B.反对清兵入关

C.民族之间的战争

D.反对民族之间的战争

(3)“个人的悲剧”是指什么?“民

族的悲剧”是指什么?关于“个人的悲剧

扩大而成为了民族的悲剧”这一点,史学界

众说不一,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个人的悲剧”是指起义军内部

个别首领的失慎、蜕化和蒙冤,以致铸成大

错,让清贵族统治260年之久,进而证明是

民族悲剧。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自成自然是一

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

意义尤其深刻”?

明确:作为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李

自成把推翻明王朝,解救受苦人作为自己的

目标,并且经过十六七年的浴血奋战才换得

了进军北京的胜利,但是,仅仅一年的时光

14

就遭到兵败业毁的结局,他本人应付决策失

误的领导责任,当然是悲剧的主人。

如果说李自成因没有预见到失败而酿

成悲剧的话,那么李岩则早就预见到将要发

生的一切,并且竭力想防患于未然,但是他

却无力杜绝它的发生,致使有志不得明主,

有才不得施展,有法不得贯彻,自己无法掌

握自己的命运,最后不得不空怀伟大抱负而

含恨死去,因此,他的“悲剧意义”更加深

刻。

所谓“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是说从

李岩方面来看,李自成失败的教育意义更

大。注意后面一连四个假设句。第一个假设

句,概括了第21小节所说的错误,指出李

自成没有采纳李岩的谏言,在策略上、战略

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失误。第二个假设句,概

括了第22小节的错误,指出李自成没有接

受李岩收复河南的建议,又一次在战略上犯

了错误。第三个假设句说明,由于前面两个

主要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李自成陷

入了绝境。最后一个假设句是个否定式的反

问句,总收上文,指出,由于犯了上述错误,

15

使个人悲剧扩大而成为了民族的悲剧。所以

说“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

8.本文写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明确:充分引用史料作为分析问题、评

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依据,对史料进行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从中引出正确的

结论来,是本文写作方面的一个突出的特

点。

本文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为现实斗争提供了借鉴的例子。作者

对李自成、牛金星、刘宗敏、李岩,褒贬分

明,确切有据,能充分利用史料作为分析与

评论的依据。文章引用史料大致有三种方

法:

一是较为完整的直接引用。如课文中引

《明史·李自成传》的极端和《北略》中的

几段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这种引文,引述的

往往是相对完整的一件事或一段话,引用的

方式是分行分格,引号加不加都可以,但必

须注明引文的出处。如果中间有删节,则必

须用省略号标明。

16

二是行文中间的直接引用。如课文中引

《北略》卷二十所载内容的话,引《甲申传

信录》中关于牛金星俨然太平宰相风度的话

等等。这种引文,往往只是摘取需要的一言

半语,一鳞半爪,以证实论者的某一局部观

点,引用的方式一般都是夹在行文之中,加

引号但不另行分段,但也必须在前或在后注

明引文的出处。

三是复述原意的间接引用。如课文中关

于李自成入京前后对待明室的宽大态度那

几句话,关于刘宗敏对待吴三桂的策略错误

那几句话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这种引用,已

不是引“文”,而是引“意”,所以不加引

号,但转述必须符合原意,不能任意瞎编,

必要时也得注明出处。如20小节的那几句,

注明是引自《甲申传信录》的。

9.史论,“论古”是为了“鉴今”,

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谈谈当时作者为什么要

写这篇文章,另外,想一想,在今天我们学

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答此题应该参考参读课文《甲申

三百年祭写作前后》,注意本文写作的时代

17

背景。1944年3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的全面胜利已经指日可待的时候,面临即将

胜利的现实,分析李自成成败的历史教训,

其借鉴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但国共两党对于

这篇文章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文章发表后,

国民党方面立刻就有人出来干预,说这篇东

西是“影射当局”,国民党《中央日报》还

专门发表社论进行攻击。但仅隔二十天,

1944年4月12日,毛主席在《学习和时局》

的报告中就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

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

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

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

章,也是叫们引为鉴戒,不要犯胜利时

骄傲的错误。”并把本文作为整风文件,供

党内学习。

附:部分能力训练题解答: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骁勇xiāo官吏lì潸然泪下

shān

18

B.赈济zhèn虐待nuè刚愎自用

C.删削xiāo围剿jiǎo脱粟粗粝

D.纂述cuán谶言chèn藏弓烹狗

pēng

(B刚愎自用的“愎”读bi;C删削的

“削”读xue;D纂述的“纂”读zuan)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陶醉脏款收敛乌合之众

B.肘腋杀戮懈怠挺而走险

C.隶属颠覆麾下死灰复燃

D.窥伺踌躇谗害催枯拉朽

(A赃款B铤而走险D摧枯拉朽)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

一项是

A.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

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

农民利益的运动早迟也会变质。

B.吴镇(原作“各镇”,据《小史》

改,下同。)兴兵复仇,边报甚急。

19

C.到了十六年再来喊:“收拾人心”,

其实已经迟了。

D.就是官书的《明史》都称赞他“不

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4.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尝出粟赈饥民,民德之德:感激

恩德

B.潜逃,事泄,坐斩坐:判罪

C.他很能纳人善言纳:接受

D.二十九日离开北京,首途向西安

进发首途:带头

(首途:启程、上路)

1.A(B刚愎自用的“愎”读bi;C删削

的“削”读xue;D纂述的“纂”读zuan)

2.C(A赃款B铤而走险D摧枯拉朽)

3.D

4.D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23:0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0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44480
标签:祭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