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宿王昌龄隐居】《宿王昌龄隐居》
全诗原文及鉴赏
【题解】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此诗写景清幽,劝勉深隐、含蓄,在盛唐
已传为名篇。
常建和王昌龄为同科进士的宦友和好友。常建只做过盱眙台尉,
此后便归隐。王昌龄并未归隐。此处“题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
出仕前居所,二是说王昌龄不在此地。
【全诗】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释】
①王昌龄隐居:王昌龄隐于此处的住宅。诗人住宿在这里时,王
昌龄早已离开。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三十七岁
时,与常建同科进士及第。此前王昌龄曾在石门山隐居。石门山在今
安徽含山境内,诗中或是此地。②清溪:流入上述石门山中的一条溪
2
水。③松际:松树的空隙里。④宿花影:花影映到屋里来。长苔纹:
细小的青苔痕迹。⑤谢时:辞别了当时的官职而隐居。鸾鹤群:与鸾
鹤为伴。鸾鹤多为仙人驾驭,这里也有与仙人为友,隐逸终生的意思。
【译文】
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王昌龄隐居处只有一朵孤云。松
树梢头微露出初升的明月,它洒下清辉依然是为了这位诗人。茅亭夜
静花影好象已恬然入梦,栽种芍药的庭院到处是斑斑苔痕。我也要学
他远离世俗去隐居呵,和那西山的青鸾白鹤结为良朋。
【鉴赏】
王昌龄“隐居处”指王昌龄出仕前的隐居处石门山(在今安徽含
山县境内)。王昌龄是与常建同科及第的进士,是宦友和好友。他37
岁出仕,虽仕途坎坷,却终未退隐。而常建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
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诗中所言“西山”。此诗大约是他辞官回乡途经
石门山所作。这首诗为盛唐有名的山水隐逸诗,同《题破山寺后禅院》
均为常建的代表作品。
全诗留恋隐居的佳境,一宿之后,也起了和他一同隐居的念头。
在艺术上,极能体现常建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的特点。诗人在平实的写景叙事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喻象征。同时,诗
人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之地特有的景物,委婉含蓄地表达对王的清高
的赞叹,也真诚地期望王归来。这样,使全诗即景生情,情随景迁,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写隐居的地方。清溪水流入
3
石门山,隐居地别无他物,远望去唯有孤云。这里“孤”指主人不在,
而白云向来就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孤云”,流露出对王昌龄的
清高孤傲品格和隐逸生活的赞叹,读来别有情趣。
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点出“宿”字和隐居的人。
诗人夜宿他人隐居处,看到天空明月高照,想到这一片清光并非为我,
而是为“君”(指王)。这就传达出山中景物似乎对王特别有情,借以
婉转地点出主人对明月也应有意的意思。唐殷璠摘出此联誉为“极警
策语”,实际是赞幽僻的意境和诗的兴味。
颈联“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写夜景的清幽。“宿”与
“滋”用得较好。孤零的茅屋令诗人倍觉孤独。再看屋外却有花影相
伴,确有不尽的情意。院里的药草生长得茂盛,因长久没人居住,院
里路面上已滋生出青苔。
颔联与颈联相连,共同勾画出王昌龄隐居地的典型环境。茅舍外
有松树,院落里有花、有药草,还有毛茸茸的青苔。这景虽清幽却说
明王昌龄隐居时的生活情趣。这些特定的典型景物的描写,自然真实,
平易亲切而毫无造作之感。这美景与王昌龄的隐逸情趣深深打动了诗
人,诗人内心思归的情绪为这片美景所感染。
尾联紧承上联,写自己的归志。“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
群。”“谢时去”意即辞去时俗的牵累。“鸾鹤群”即与鸾鹤为群。
鸾鹤传说仙界才有,诗人与之为群,意思是隐逸的生活如同仙界一样
美妙。这里用“亦”字是说自己步王昌龄的后尘,也要隐居。而实际
上是诗人被宿处的佳境所感染,也起了偕隐之念。这样就委婉地讽劝
4
王昌龄应该坚持归隐。这一联起到了篇末点题的作用。
全诗在整体安排上极为巧妙。先远望,再近观;先写屋外,再写
院落、小路;先写高处的白云、明月,再写低处的花草茅屋。层次井
然有序。从写景的角度看,又朴实自然,生动传神。诗中创造的幽静、
别致又富生活情趣的意境,令读者惊叹不已。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21:0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0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