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张溥嗜学

更新时间:2022-12-02 20:23:33 阅读: 评论:0

2019全国中考数学真题汇总-1公里是多少千米


2022年12月2日发(作者: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

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

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

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

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

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

解。

【答案】(1)C

(2)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

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日:天。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

反省自己。日:每天。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

的习惯养成。贵:可贵。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贵:富贵。C项,

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顾:回头看。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

麦场。顾:回头看。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

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

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后停顿。“思有弗得辄

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故句子划为: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

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文章中的

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故答案为:⑴C;

⑵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⑶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

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

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

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

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

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

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

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

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

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

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三十而立________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

(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1)丘;春秋

(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3)为学与修身

(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

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

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

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

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我选

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习态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如,孔子

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

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

终究一无所得。

故答案为:⑴丘;春秋

⑵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

⑶为学与修身

⑷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⑸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注意对内容的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

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

行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

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

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

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

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

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

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

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

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

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

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

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

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

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

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文义项正确选项

尝月下戏A.曾经B.经历C.品尝,辨别滋味

①________

若令月中无物A.好像B.你C.如果②________

不然A.…的样子B.这样C.然而,可是

③________

(2)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

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

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

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

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

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

“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

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

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

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

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

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

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

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

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

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

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

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

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

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

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②弈:下棋。③神格:神色与气质。④厅

事: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

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示例二:友人和将军

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友

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时”分别为“时常”和“当

时”;B.选项中的“入”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何”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和

“怎么”;D.选项中的“因”分别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

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旧画

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

粮”是对联。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也依据

句意来句读。

(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

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可以看出,

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

尊重,少礼貌的人。这可从“遽诘之曰”和“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心看出来。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庄有恭看到厅中

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示例二:友人和将

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

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

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

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

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

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

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

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

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

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

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

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

与“礼”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

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②正午时您没

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期”:约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

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丢下。“去”:离开。“乃”:才。“日中”:正午。

“对”:面对,对着。

(3)A“从正面强调”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应该是从反面强调。

故答案为:⑴①约定;②舍弃,丢下;③牵,拉

⑵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②正午时您没

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

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

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

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

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

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义项

①卿家君法孤________

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

②久而益敬________A.更加;B.增加;C.好处。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

④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

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

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

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A。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B。④翻译:周

公没有学孔子。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

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

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

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借周

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

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

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

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

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

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

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

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

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

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

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

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

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

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

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

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

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8.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2)大腿;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像狗一样;打洞

(3)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

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4)D

(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

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蒲松龄,字留仙,

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

异》。

(2)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3)瞑: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

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5)《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

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启示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

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⑵①大腿;②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③像狗一样;④打洞

⑶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

们增加笑料罢了。

⑷D

⑸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

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

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

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

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

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

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

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

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

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

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

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

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

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

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

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

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

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身亡所寄________

②因往晓之________

③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1)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

(2)①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到人。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

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3)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解析】【分析】(1)注意:①自己无处存身。亡:通“无”,没有。④那个杞国人才放

下心来,很高兴。舍:通“释”,解除,消除。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坠:掉下。终日:整天;奈何:怎么。

(3)根据重点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和“若躇步跐蹈,终日在

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明确杞人怕天会塌下来而忧天,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

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故答案为:⑴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

⑵①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到人。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上

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⑶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

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

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

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

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

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

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

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

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偷本非礼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②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

③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因:于是;就。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③会:钟会。钟毓、钟会是兄

弟。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陈太丘与友期行

B.白雪纷纷何所似既而问毓何以拜

C.撒盐空中差可拟可以为师矣

D.且托寐以观之不义而富且贵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4)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起偷服药酒,钟毓、钟会两兄弟的表现却

有所不同,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有异。你更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答案】(1)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2)D

(3)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父亲)又问钟会为什么不拜,钟会说:“偷窃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

礼。”

(4)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

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

酒喝。故停顿是: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2)A.两个“与”:同、和。B.两个“何”:什么。C.两个“可”:可以。D.第一个“且”:

暂且;第二个“且”:与。故选D。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欣然,高兴的样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何以,为什么;

本,本来。

(4)题干“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答题思路。乙文在

塑造钟毓、钟会两兄弟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从钟毓的回答“酒以成礼,不敢

不拜”可以看出他比较拘礼守节,即使是做坏事也没忘记礼节;从钟会的回答“偷本非礼,

所以不拜”来看,他更加机灵,随机应变。

故答案为:⑴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⑵D

⑶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

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⑷示例: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礼守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

会,因为他更机灵善于变通,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

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比较。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

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

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

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文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刚巧醒来,暂且故意装

睡,想看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

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父亲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

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行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谢安幼年谏兄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

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①,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②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念:怜悯;同情。②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谢以醇酒罚之/下车引之

B.乃至过醉/过中不至

C.老翁可念/撒盐空中差可拟

D.何可作此/白雪纷纷何所似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

(3)结合原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案】(1)A

(2)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

(3)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

人。

【解析】【分析】(1)A.代词。B.过于;到了。C.值得;可以。D.怎么;什么。

(2)这句话的意思是:谢太傅当时大约有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坐在他兄长的膝边,劝

告道。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坐在兄长膝上/谏

曰。

(3)根据本文中谢安的语言分析,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

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

故答案为:⑴A

⑵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

⑶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

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

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

面,又要突出重点。

12.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下列对于文中词句及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短小,但人物性格鲜明。太丘:守信,正直。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

批评,知错就改。

B.友人认为陈元方不守信,没等自己来就离开,所以发“怒”骂他。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

亲。

D.元方的聪明体现在他能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1)期(约定);委(舍弃);顾(回头看)

(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

车要去拉陈元方。

(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委”都

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中:中午;舍: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3)ACD理解正确。B友人是和陈元方的父亲相约的,不是和陈元方约的,因此说陈元方

不守信用是没有根据的。

故答案为:⑴①期(约定);②委(舍弃);③顾(回头看)

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

要去拉陈元方。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

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

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

并作出选择。

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及温来,

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

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透致远④,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

亲,可称为孝。”

【注释】①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纂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的太子。③温

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近侍官。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1)解释文中的加下划线词

①及温来________

②欲使温从己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物没法估量君子德行。

B.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C.小人物无法测量君子德行。

D.我没有凭借测量君子的德行。

(3)文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________”

【答案】(1)等到;听从,跟从

(2)B

(3)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

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

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及:等到。

(2)梳通文字,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各译句的不同点即“小人”“以”两词的理解不同,根

据文意判断。小人:自称的谦辞,以:估量。故选B。

(3)在文中找到关键词“正色”,据此摘引相关句子“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

亲,可称为孝。”提取即可。

故答案为:⑴等到;听从,跟从;

⑵B;

⑶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王敦想废掉明帝,想借不孝的罪名废掉他。每次说到明帝不孝的情况,都说这是温太真

说的。等到温太真来了,王敦便摆出他的威严的神色,问太真:“皇太子为人怎么样?”温

太真回答说:“小人没法儿估量君子。”王敦声色俱厉,想靠威力来迫使对方顺从自己,便

重新问道:“根据什么称颂太子好?”温太真说:“太子才识的广博精深,似乎不是我这种认

识肤浅的人所能估量的;可是能按照礼法来侍奉双亲,这可以称为孝。”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

B.场主积薪其中

C.一狼洞其中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至少说出三点。

【答案】(1)聊斋志异;聊斋先生

(2)C

(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4)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狼的贪婪。

(5)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

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②像狼一样的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③

面对危险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④不要被貌似强大、凶恶的事物吓倒,首先要在心理上

战胜对手。⑤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⑥除恶务尽,要像屠夫

那样将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

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

篇小说,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

聊斋先生,清代小说家。

(2)A.指代狼;B.指代麦场;C.与例句都是指代柴草堆;D.指代屠户;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

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

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

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

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乃悟:才明白。寐:睡觉。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4)考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

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止”“从”“至”“驱”等词语,可知是

对狼动作的描写,表现狼的贪婪凶恶。

(5)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

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作

者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

机智。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

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

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

看本质。等等。

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聊斋先生;

⑵C;

⑶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狼的贪婪;

⑸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

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②像狼一样的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③面

对危险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④不要被貌似强大、凶恶的事物吓倒,首先要在心理上战

胜对手。⑤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⑥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

样将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解答这类题主要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非常必要记住

关键性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朝代,出处,及相关知识;

⑵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

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

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句子,根据句子的理解来进行解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

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

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

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

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

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

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

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

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

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

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

人增加笑料罢了。

15.阅读诸葛亮《诫子书》,完成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①夫君子之行②求闻之若此

B.以:①静以修身②投以骨

C.意:①意与日去②意暇甚

D.去:①意与日去②一狼径去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告诫;增长;迅速逝去;立志

(2)D

(3)①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

标。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4)淡泊名利、立志、惜时

【解析】【分析】(1)①大意:劝诫儿子的家书。诫:告诫。②大意:如果不学习就无

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③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消失、逝去。④不明确志向

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志:立志。(2)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把。

C.第一个“意”:意志;第二个“意”:神情。D.两个“去”:离开。故选D。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致远,实现远大目标。第二句

重难点词语有: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4)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看出,成才成学需要淡泊名利;从“非志

无以成学”可以看出,成才成学需要树立远大志向;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可以看出,成

才成学还需要珍惜时间。

故答案为:⑴①告诫;②增长;③迅速逝去;④立志

⑵D

⑶①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⑷淡泊名利、立志、惜时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

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

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

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

章内容。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

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

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

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

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20:2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40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精巧绝伦
下一篇:聂怎么读
标签:张溥嗜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