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烽火连三月下一句

更新时间:2022-12-02 18:00:22 阅读: 评论:0

初三学渣寒假逆袭计划表-宿莽


2022年12月2日发(作者:花容瘦歌词)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篇一】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朝|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鉴赏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

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

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

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

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

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

意》,但有很多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

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

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

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

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

思,吟成了这个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体现在眼前的“绿水”

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个联先

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

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

之开阔。这个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

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

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

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个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但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

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能够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

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

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

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个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

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

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

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

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个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

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

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

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

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

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

“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

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冬。不但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

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

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

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

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

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

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

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篇二】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朝代:唐朝|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

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

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

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

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

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同时写出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之情。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

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

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

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个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

辅佐,能够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

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个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

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个句说的是杜少府要

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

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

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

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

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使用夸张

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

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

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

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

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因为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

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该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

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

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

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

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

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

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

处戛不过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篇三】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春望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鉴赏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

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

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

身陷长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

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

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

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

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

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

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

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

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

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

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

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

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

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

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篇四】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送友人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

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

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

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

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

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个联“青山”对“白水”,

“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

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

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

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

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

景:天边一片白云飘不过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

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

“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

人不但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

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

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

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

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

说离别的感觉,不过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

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篇五】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晚晴

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赏析/鉴赏

《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雨

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

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

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

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

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

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

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

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

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

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

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

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当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

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因为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当前幸

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

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不过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

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不过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

晚晴”。从这里,能够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

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

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

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个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

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

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即

使如此,这个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个联通过对晚景的

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

“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

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

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

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

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

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仅仅在登高览眺

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

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

迹。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18:0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93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常羊学射
下一篇:包含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