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训练
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敦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
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
齐策一》)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衣③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④。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尽来
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⑦?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⑧之,位已高而擅权⑨
者君恶⑩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
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道守此三者,足以治楚
矣!”孙叔敖对曰:“甚善,道记之。”
(选自刘向《说苑
·
敬慎》)
注:
①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
老父:老人,下文中
“
父
”
,即此老人。
③
衣:
穿。
④
吊:慰问,吊唁。
⑤
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这是孙叔敖谦虚的说法。
⑥
受吏
民之垢: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职,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⑦
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
的吗?
⑧
去:离开。
⑨
擅权:擅弄职权。
⑩
恶:对
……
感到厌恶。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闻
.
寡人之耳者闻
.
之于宋君闻
.
过则喜
B
.朝
.
服衣冠朝
.
晖夕阴朝
.
朝暮暮
C
.吾与徐公孰
.
美孰
.
视之是可忍,孰
.
不可忍
D
.吾妻之美
.
我者山川之美
.
美
.
不胜收
2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
.邹忌向齐威王进谏,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
.说说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的启示。
【答案】
1
.
B
2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可得上等奖赏。
3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向齐威王进谏,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意见;
“
老父
”
运用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的方法,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
“
苦口良药
”
的劝
说效果。
4
.邹忌进谏给我的启示:在生活中,给人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
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齐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
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解析】
1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A.
使
……
听到
/
使
……
听到
/
听到;
B.
三个都是
“
早上
”
的意思;
C.
疑问代词,谁、哪个
/
同
“
熟
”
,仔细
/
什么;
D.
认为
……
美
/
美丽
/
美丽;
2
.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面:当面;刺:指责;过:过错。
3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邹忌从家庭小事而引发对国家大事的思考。面见齐威王的时候,先用自身遭遇
“
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比喻齐威王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地说明齐威王遭受蒙蔽的事实,用设喻
讽谏的方式,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意见;
“
老父
”
运用反面讲道理的方法,提出
“
身已贵而
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的观点,直接陈述利
害,最终达到劝孙叔敖
“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
的效果,
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4
.
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邹忌见威王后,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
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文章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
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
要性。这启示我们,说话提意见的时候要讲究技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恰当的方
法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
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而使齐国国势
强盛,威震诸侯。这说明我们要有自知之明,
“
忠言逆耳利于行
”
。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们
不要一味地否定,要虚心接受对我们有益的地方,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坦诚明白错
误,积极改正。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邹忌身长八尺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
对他的妻子说:
“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
他的妻子说:
“
您美极了,徐公怎么
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
的小妾说:
“
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
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
“
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
客人说:
“
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
如他美丽;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
想这件事,说:
“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赞美
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
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
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
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
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
齐威王说:
“
说得真好。
”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
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
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
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
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
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
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
“
楚王不
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非是有什
么要指教的?
”
老人说:
“
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
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
孙叔敖向
老人拜了两拜,说:
“
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
老人说:
“
地位越
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
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
孙叔敖回答说:
“
非常好,我谨记在心
了。
”
2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
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帝
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
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
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
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2
.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有所广益
.
/精益
.
求精计
.
日而待/不计
.
其数
B
.不求闻达
.
/知书达
.
理由是
.
感激/实事求是
.
C
.夙夜忧
.
叹/忧
.
心如焚庶竭
.
驽钝/尽心竭
.
力
D
.察纳雅
.
言/温文尔雅
.
临表涕
.
零/涕
.
泪交流
33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
(
1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
(
2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
(
3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34
.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
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
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
尝劳④之曰:
“
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
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
·
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
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注:
①
[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
[征]魏征,唐初政治家。
③
[雅]平日,向
来。
④
[劳]慰劳。
⑤
[嗣]随后,接下来。
⑥
[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
宋钦宗。
⑦
[虞]优處,忧患。
⑧
[奠枕]安枕。
⑨
[余]指岳飞。
答
【答案】
32
.
C
33
.(
1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
人各得其所。(
2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
(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
3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
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34
.诸葛亮在为后主禅上书《出师表》中写道为报先帝遗愿,已经平定南方并即将北伐,
以便早日铲除奸凶,恢复汉朝基业。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言语劝勉陛下
“
亲贤臣,远小
人
”
,论述至情至理,体现了他心系国家命运,为国事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讳的精
神。在《旧唐书
·
魏征传》中提到魏征耿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
200
余
则,可见他对国事的用心负责。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
忠心,由此可见他始终是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的。
【解析】
32
.
考查一词多义。
A.
好处/更加;计算
/
计算;
B.
显达/懂得,知晓;这/本质、真相;
C.
忧愁/忧愁;竭尽/竭尽;
D.
正确的/文雅,优雅;眼泪/鼻涕;
故选
C
。
33
.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
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
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
增、删、调、换、留
”
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
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
1
)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必,一定;行阵,指
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
2
)每,常常;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
败。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恨,遗憾,不满意。
(
3
)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二十一年。有,通
“
又
”
,
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34
.
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
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
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文中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表达了诸葛亮
“
兴汉室
”
的决心和
“
报先帝
”“
忠陛下
”
的
真挚感情,体现了他为国尽忠的精神。链接材料一中
“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
挠
”“
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
,写出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
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
200
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材料二中
“
当激厉士卒,北
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
,
写出岳飞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体现了岳飞为国尽忠的决心。
【点睛】
参考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
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
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
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
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
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
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
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
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
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
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
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
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
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
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
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
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
,
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
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链接材料一:唐太宗刚开始继承王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引进魏征进入卧室
内。因为在乎得失而访问他,魏征为人清高,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亢奋固执。没有
什么可以让他屈服,折挠的,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的采纳建议的。魏征也
因此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主人而高兴,尽力的出谋划策,知道的没有不说的。唐太宗曾
慰劳他的辛苦,说:
“
爱卿的奏折,前后有二百多条,如果不是爱卿为国家的赤诚之心,如
何能作到呢?
”
就在这年,魏征升为尚书左臣。
(节选自《旧唐书
·
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接着应该激励士兵,向北越过沙漠,杀入胡虏的宫廷,把夷人全部消灭,迎
接两位帝(指宋钦宗和宋徽宗)回京,取回以前被侵占的土地,使朝廷没有了忧虑,使君
主能够安稳地睡觉(指局势稳定),这就是我的愿望了。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①,得吏所匿铜数万
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
.
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
乎?”籍为羡余②,不之罪。
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
.
。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
期
.
。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
.
蜀人龙昌期③为众人讲《易》,得钱
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选自《宋史
·
胡则传》,有删改)
【注】
①
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官职名。
②
籍为羡余:登记为铜场的盈余。
③
陈绛、
龙昌期:人名。
7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
1
)马伏波哀重囚而纵
.
之
()
(
2
)且告食乏,不能去
.
()
(
3
)又风波不可期
.
()
(
4
)前守陈绛尝延
.
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
()
7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吏惧且
.
死且
.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马伏波哀重囚而
.
纵之鸣之而
.
不能通其意
C
.则破械馆以
.
宾礼皆以
.
美于徐公
D
.出俸钱为
.
偿之为
.
人谋而不忠乎
7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
(
2
)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
74
.本文说胡则
“
无廉名
”
,而小语找到的有关胡则的简介却说胡则
“
一生为官清廉
”
,这处
矛盾让小语不解。请你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胡则是否为官清廉。
【链接材料】胡则,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人,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
公”。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
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当时的一项税
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答案】
71
.(
1
)释放。(
2
)离开。(
3
)预测。(
4
)邀请。
72
.
D
73
.(
1
)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
2
)他们因为有急难投奔我们,
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
74
.示例一:我认为胡则为官清廉。链接材料中所说,胡则
“
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
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
,还
“
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
”
,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本文
中胡则对罪犯也能够宽容相待,甚至愿意用自己的俸禄替人还债,说明他是一个善良仁
慈、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示例二:我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虽然链接材料中说胡则
“
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
”
,但
我觉得这只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政见。本文中胡则对
“
匿铜数万斤
”
的官员不追责,还帮他们
掩盖罪行,对利用讲学贪钱十万的贪官污吏轻易放过,有徇私枉法之嫌,足见本文对胡则
“
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
”
的评价是准确的。
【解析】
71
.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
1
)句意: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纵,释放。
(
2
)句意: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开。去,离开。
(
3
)句意:又说海上的风浪不可预测。期,预测。
(
4
)句意:前任太守陈绛曾邀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延,邀请。
72
.
本题考查一词多意义。
A
.副词,将要
/
连词,尚且;
B
.连词,表顺承
/
连词,表转折;
C
.介词,用
/
动词,认为;
D
.介词,替,给
/
介词,替,给;
故选
D
。
73
.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
(
1
)岂,难道;重,看重;货,财务;生,性命。
(
2
)以,因为;投,投奔;与,给。
74
.
本题考查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任选观点并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进行阐述即可。
如果认为胡则为官清廉,可以结合材料内容
“
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
的好事
”
以及
“
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
”
两件事证明他为百姓减轻负担;再结合原文
“
则
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
可知,胡则不仅释放了罪犯,甚至用自己的俸禄替他们还
债。用此表明他是清官,造福百姓,而且有人情有温度。
如果认为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可以结合原文
“
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
”
和面对
“
吏所匿铜
数万斤
”
只是
“
籍为羡余,不之罪
”
以及
“
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
证明他的有徇私舞
弊之嫌;再结合材料中
“
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
”
虽然是很多利民的主张,但是都是从政
为官的政见,不足以证明他的为官清廉。
【点睛】
参考译文: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
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
“
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
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
”
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
没有给他们定罪。
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
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胡则曰:
“
他们因为以
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
”
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
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
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
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
他偿还。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马革裹尸
初,援①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于坐贺援。援谓之曰:
“
吾望
子有善言,反同众人②?今我微劳,报飨③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
济④?
”
冀曰:
“
愚不及。
”
曰:
“
方今奴、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以马革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冀曰:
“
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注释】
①
援:马援,东汉名将。
②
反同众人邪:反而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
③
猥飨:指愧受。猥(
wei
),谦辞。飨,享受,享有。
④
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
(我)?
8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故人多迎劳
.
之
()②
于坐贺
.
援
()
③
方今
.
匈奴、乌桓尚扰北边
()④
谅为
.
烈士
()
8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名
.
有计
B
.何
.
以能长久平
C
.男儿要当
.
死于边野
D
.谅
.
为烈士
8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
②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90
.选文主要表现了马援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案】
87
.慰劳庆祝,庆贺现在是
88
.
D
89
.
①
我希望你有好的意见(能帮助我)(你)反而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
②
男子汉就应当战死在边疆,用马皮裹着尸体运回埋葬。
90
.具有远大志向,谦逊有礼;具有为国献身的精神。
【解析】
87
.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
1
)
“
故人多迎劳之
”
的句意是:老朋友大多去迎接慰劳他。劳:慰劳。
(
2
)
“
于坐贺援
”
的句意是:在席位上祝贺马援。贺:祝贺,庆贺。
(
3
)
“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
”
的句意是:现今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今:现
在。
(
4
)
“
谅为烈士
”
的句意是:料想是真正建功立业的人。为:是。
88
.
考查古今异义词。
A
项的
“
名
”
是名声,
B
项的
“
何
”
是什么,
C
项的
“
当
”
是应当。均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D.“
谅为烈士
”
的意思是:料想真正建功立业的人。谅:古义是料想;今义是原谅,谅解。
故选
D
。
89
.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
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
“
信、达、雅
”
。
(
1
)句中的
“
吾(我)、望(期望,希望)、子(你,你们)、善言(好的话语)
”
几个词
是重点词语。
(
2
)句中的
“
当(应当,应该)、于(在)、边野(指边疆)、以(用)、马革(马
皮)、耳(罢了)
”
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90
.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的事件分析作
答。从
“
今我微劳,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
”
可以看出马援为人谦逊,不居功
自傲;从
“
方今奴、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尸还葬耳,何能
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可以看出马援志向远大,具有忠勇报国的精神。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当初,马援的军队平定南越凯旋,将到时,老朋友大多去迎接慰劳他,平陵人孟冀,有足
智多谋的好名声,在席位上祝贺马援。马援对他说:
“
我本来期望你能有佳言的,怎么反而
与普通人一样(来吹捧我)呢?现今我这么微小的点功劳,却过多的享受到大县的采食封
邑,功劳小,赏赐多,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怎么来帮我呢?
”
孟冀说:
“
在下愚鲁没
想到。
”
马援说:
“
现今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我想主动请缨去讨伐他们。男子汉
就应当献身边疆,用马皮裹着尸体运回入葬,怎么能躺在床上,老死在老婆孩子手中呢?
”
孟冀说:
“
料想真正建功立业的人,确实就该像这样啊!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愿二马捆书自随。遇边赛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
步,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城。若与平生所闻不舍,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
上无事,辄据鞍默通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
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
①
亭林先生
∶
即顾炎武
109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遇故友
/
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
/
亦无悔也
B
.遇故友若不相识
/
或颠坠崖谷
/
亦无悔也
C
.遇故友
/
若不相识
/
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D
.遇故友若不相识
/
或颠坠
/
崖谷亦无悔也
110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亭林先生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09
.
B
110
.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109
.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
坠崖谷亦无悔也
”
的意思是: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
后悔。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遇故友若不相识
/
或颠坠崖谷
/
亦无悔也。
故选
B
。
110
.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和评述分析作
答。
从
“
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愿二马捆书自随
”“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通经注疏
”
可见
亭林先生勤奋好学;
从
“
咨其风土,考其区城
”
可见其注重实地考察;
从
“
若与平生所闻不舍,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
可见其求真务实、治学严谨;
从
“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
可见其在学习上仔细认真而专注。
这些好的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
【点睛】
参考译文: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
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地理。如果和自
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
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
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
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唯学
或问胜天下之道,曰:“在德。”何从胜德?曰:“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
力,小德敌大力。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
而愈胜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
困。”
——
选自《郁离子》
162
.小康同学想要知道
“
德不可穷,而力可困
”
中
“
穷
”
的意思,他在《古代汉语字典》查出
“
穷
”
的四项释义,他应该选
A
.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B
.穷尽
C
.用尽;费尽
D
.极为
163
.文中作者认为若要
“
天下无敌
”
就要做到
“________”
,为此作者这样论述这个道理
“________”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一篇孟子的文章观点相似,那篇
文章的核心思想是
“________”
。(第一、二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62
.
B
163
.在德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
162
.
句意:德不可穷尽,而力却可以困乏。穷,穷尽。故选
B
。
163
.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
第一空:根据
“
或问胜天下之道,曰:
‘
在德。
’”
可得:在德。
第二空:根据
“
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
”
可知,作者论述的道理是:力能生
敌,德能生力;力由德生,天下无敌。
第三空:本文强调的观点是有德才有力,才能战无不胜,才能得到天下。这一观点与《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观点相同,在这篇文章中,孟子的观点是
“
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
,他认为有
“
道
”
者就会得到天下人的帮助,从而战无不胜,而失
“
道
”
者连亲戚都会背叛
他。孟子强调的
“
道
”
与刘基强调的
“
德
”
相同。
【点睛】
译文:
有人问战胜天下的办法,回答说:
“
在于用德。
”
为什么说用德能取胜呢?回答说:
“
大德能
战胜小德,小德能战胜无德;大德能战胜大力,小德同大力相当。力能生敌,德能生力;
力由德生,天下无敌。所以凭力取胜,只是一时的,道德越持久,胜利也就越持久。力并
非是我一人的力,人们各自发挥出自己的力,只有大德才能得到众力的支持。所以说,德
不可穷尽,而力却可以困乏。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
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
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①弊也,幔幕帷盖,三
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
食不继,食饮之②时,厕役③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
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
(节选自《墨子
·
九章》)
【注解】
①
罢:通
“
疲
”
。
②
之:当为
“
不
”
。
③
厕役:杂役。
166
.用
“/”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
)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
167
.用现代汉语翻译
..
下面的句子。
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
168
.本文运用了
_______
的论证方法,阐明
_______
的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66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
/
天下之害厚矣。
167
.那么这样国家就会失去士兵,百姓就要改业了。
168
.
①
举例论证的方法
②
战争不利于国家安定,不利于人民生活,危害严重。(意
思对即可)
【解析】
166
.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
意为:这样不利于人、为害天下之处就够严重了。
“
也
”
与
“
矣
”
都是句末语气词。故
“
也
”
后应
断开。故应断句为:此其为不利于人也
/
天下之害厚矣。
167
.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做到
“
信、达、雅
”
,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则:那么。是:这样。而:表并列。易务:改业。
168
.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
联系文本中的
“
若使中兴师
……
不可胜计也
”
可知,作者以假想中的某一次战争为例,战争让
“
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
”
,无数的人在战争中
失去生命,
“
不可胜计
”
,这是举例论证。
“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
”
是作者证明的
观点,战争不利于人,让天下动荡不安,人民游离失所,危害严重。
【点睛】
参考译文:
现在何不试着看看那些喜欢攻伐的国家?假使国中出兵发动战争,君子身份的人(数
以百计),普通人士数以千计,负担劳役的人数十万,然后才足以成军而出动。(战争时
间)久的数年,快的数月。这使在上位的人无暇听政,官员无暇治理他的官府之事,农夫
无暇耕种,妇女无暇纺织。那么国家就会失去士兵,而百姓则要改业了。然而如那种兵车
战马的损失,帐幕帷盖,三军的用度,兵甲的设备,如果能够收回五分之一,这还只是一
个粗略的估计。然而又如那种士卒在道路上散亡,由于道路遥远,粮食不继,饮食不时,
厮役们因之辗转死于沟壑中的,又多得不可胜数。像这样不利于人、为害天下之处就够严
重了,但王公大人却乐于实行,那么这是乐于残害天下的百姓,难道不是荒唐吗?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
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
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
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
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
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
①
囚:指去世的人。
②
植:树立。
③
举:上报(朝廷)。
20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
)夙
.
夜忧叹
()
(
2
)庶
.
竭驽钝
()
(
3
)但
.
不要钱即为好官
()
(
4
)某狱
.
某狱避嫌
()
20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寄臣以
.
大事设官以
.
治民
B
.今南方
.
已定见阎罗王方
.
录囚
C
.攸之、祎、允之
.
任三载考绩之
.
谓何
D
.陛下亦
.
宜自谋无功亦
.
无罪
20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
2
)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205
.用
“/”
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206
.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
【答案】
202
.(
1
)早(
2
)表示期望(
3
)只,仅仅(
4
)案件
203
.
D
204
.(
1
)来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
(
2
)树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205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
/
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
/
今无愧鬼神
206
.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
无所事事混日子。
【解析】
202
.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
1
)句意:我早晚忧愁叹息。夙:早;
(
2
)句意: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庶:表示期望;
(
3
)句意:仅仅认为不要钱就是好官。但:只,仅仅;
(
4
)句意:某案某案,你为了避免嫌疑。狱:案件。
203
.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介词,把\连词,来;
B.
表方位\正在;
C.
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D.
都表示
“
也
”
;
故选
D
。
204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
“
信、达、雅
”
,翻译的方法是
“
增、删、
调、换、补、移
”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
点词有:
(
1
)诹:询问;道:道理;纳:采纳;雅:正。
(
2
)植:立;胜:胜过。
205
.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
间要停顿。
句意:有一官员身穿官服,昂首挺胸地走进殿来,声称自己生前无论到哪里,都是只喝一
杯水,现在来冥府报到,无愧于鬼神。
“
有一
”
和
“
公服
”
修饰主语
“
官
”
,
“
昂然
”
为状语修饰谓语
“
入
”
,此处停顿;
“
所至但饮一杯水
”
为
“
自称
”
的内容,此处停顿;
故该句停顿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
/
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
/
今无愧鬼神。
206
.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
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分析。
结合【甲】文内容,从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
之任也
”“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中可知,为官者要做到在其政谋其事。
结合【乙】文内容,从
“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
这句可以看
出仅仅廉洁不一定是好官;从
“
无功即有罪矣
”
中可知,做官要勤政(实干)。据此回答即
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
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
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
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
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
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
(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
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
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现在我应当远离陛下,面对这
份表潸然泪下,不知道说了什么。
【乙】北村的郑苏仙,一天在梦中到了地府,看见阎罗王正在审讯被囚的鬼魂。有一官员
身穿官服,昂首挺胸地走进殿来,声称自己生前无论到哪里,都是只喝一杯水,现在来冥
府报到,无愧于鬼神。阎罗王微微一笑,说:
“
设立官职是为了治理民众的事情,下至管理
驿站、河闸等,都有应该做的事。仅仅认为不要钱就是好官,那么把木偶放在大堂上,它
连一杯水也不喝,不更胜过你么?
”
这位官员又辩解说:
“
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
过。
”
阎罗王说:
“
你这个人不论干什么都只顾保全自己,某案某案,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
表态,这不是有负于百姓么?某事某事,你拈轻怕重而不去做,这不是有负于国家么?三
载考绩,是怎么说的?没有功劳就是罪过。
”
这位官员极为不安,顿时气焰大减。
9
.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
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
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
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
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诸葛亮《出师表》
(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诸葛亮《诫子书》
(三)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
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
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
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
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达,道亡,可自求闻
达。
——
刘备敕刘禅遗诏
212
.下列每个选项中加点字意思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不宜偏私
.
臣之妻私
.
臣假公济私
.
B
.亲
.
贤臣,远小人不独亲
.
其亲众叛亲
.
离
C
.此悉
.
贞良死节之臣悉
.
如外人铢两悉
.
称
D
.尔来二十有一年
.
矣年
.
与时驰盛年
.
不再
213
.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语段(一)中
“
临崩寄臣以大事
”
和语段(三)相关内容,均与历史事件
“
白帝城托孤
”
有
关。
B
.语段(一)中
“
以光先帝遗德
”
和语段(三)中
“
汝父德薄,勿效之
”
两句并不矛盾,后者
是刘备自谦的话。
C
.语段(一)中回忆往事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表明忠心,并希望刘禅牢记先帝遗志,继承
先帝遗德。
D
.三个语段虽作者不同,文字风格有异,但均有对蜀汉后主刘禅的谆谆教导之意。
214
.将语段(一)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15
.语段(一)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所提建议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
么?
【答案】
212
.
B
213
.
D
214
.我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
贵。
215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只有做到了
“
亲贤远佞
”
,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
言,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能兼顾与
“
广开言路
”
和
“
严明
赏罚
”
两者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2
.
A
.偏爱
/
偏爱
/
私人的利益;
B
.亲近
/
把
……
当做父母
/
亲人;
C
.都
/
都
/
都;
D
.时间单位
/
年华
/
年华。
故选
B
。
213
.
D.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
均有对蜀汉
后主刘禅的谆谆教导之意
”
错误。
故选
D
。
214
.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
“
留
”“
删
”“
调
”“
换
”“
补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布衣,平民。躬耕,
亲自耕田。苟全,苟且保全性命。闻达,扬名显贵。
215
.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
“
开张圣听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亲贤臣,远小人
”
可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
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
“
亲贤远佞
”
即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
人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
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
昭平明之理
”
,不至于忠奸不
分,赏罚不明。
【点睛】
参考译文:
(一)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
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
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
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
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
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
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
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
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
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
间不远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
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
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
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
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
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
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
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以表
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
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
什么。
(二)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
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
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
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三)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五
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
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
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
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
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
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
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
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1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乙亥北行日记(节选)
戴名世
乃于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
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
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
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
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
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24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崇祯
..
五年十二月
(
2
)湖中人鸟声俱
.
绝
(
3
)乃
.
抵旅舍主人宿
(
4
)薄
.
暮,独步城外
24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详细记录了作者清晨天不见亮时游赏西湖的事。
B
.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
“
痴
”
,为下文
作伏笔。
C
.甲文与乙文都是写景的名篇,这两段选文都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
D
.乙文中作者在山顶俯视云彩,认为这些云的形状
“
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
树,倏忽万状
”
。
24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2
)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
250
.【甲】文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重点,景中含情,遇到两个赏雪人的意外惊
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感伤,因为志趣相投又释然,情绪的变化可谓一波三折。据此,
试分析【乙】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
247
.
①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②
全,都。
③
才。
④
临近,接近。
248
.
B
249
.
⑴
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⑵
(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没有人应声。
250
.下雨时焦虑,天亮时兴奋喜悦,傍晚时流连忘返。
【解析】
247
.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
1
)句意:崇祯五年的十二月。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
2
)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俱,全,都。
(
3
)句意:才回到旅店休息。乃,才。
(
4
)句意:傍晚,独自在城外散步。薄,临近,接近。
248
.
A.
根据甲文中的
“
是日更定矣
”
可知,作者去湖心亭是在晚上八十左右,本项
“
清晨天不见亮
时
”
有误;
C.
根据乙文中的
“
是时隍中荷花盛开
”
可知,本文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甲文是冬季景色;
D.
根据乙文中的
“
仰观云气甚佳
”
可知,作者是在地上仰头望天,本项
“
在山顶俯视云彩
”
有
误;
故选
B
。
249
.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
拏,撑(船);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独,独自;
(2)
叩,敲;逆旅。旅店;皆,都;应,回应。
250
.
考查赏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根据乙文中的
“
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
”
可知,作者路上遇雨,又找
不到住宿的地方,心中焦急。
根据
“
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
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
可知,作者雨后抬头望天,看到天上各种形状的
云,心中兴奋愉悦。
根据
“
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
可知,作者傍晚于
“
隍中
”
赏荷,闻着荷花的清香,流连
忘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
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
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
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
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
(他们)拉着
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乙】于是在三更启程。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乌云)布满空
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急急忙忙地披上雨具,然而衣服已经淋湿了。走到总
铺,雨越发大了;(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不应声。马夫在黑暗中找到一间草棚,大
家一起暂时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经亮了。抬头看到云气非常好看:有的像
人,有的像狮子大象,像山,像怪石,像树,瞬息万变。我曾说过看云最好在落日时分,
最好在雨过天晴时,却不知在日出时分看云也很美。这一天只走了四十里,抵达临淮;让
人进城拜访朱鉴薛,恰逢他外出到别处去了。傍晚,独自在城外散步。此时护城河里的荷
花盛开,凉风轻轻吹过,香气袭人,我徘徊流连很久,才回到旅店休息。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0:1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