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庸之道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11月29日
谈中庸之道
【摘要】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
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
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
和合”境界。
【关键词】中庸修养完善传统文化
一、中庸之道的意义和起源
1.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它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
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论语庸也》:“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中国文
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
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
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
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2.中庸之道的起源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
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
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着名的
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
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
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
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
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
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
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
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
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
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
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
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不管怎样,中道
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
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
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
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
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
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
做到呢?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
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二、关于中庸之道修身与慎独的理解
长久以来,我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保守的、妥协的行事方法,直
到我真正拿起《中庸》原文及译着并细细阅读、思考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中国人处世方
法的一种,无过且无不及,不偏而不倚,恰到好处。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理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研习。通读《中庸》全篇后,中庸思想
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修身和慎独的讲解。
1.关于修身的理解
首先谈一下修身。翻开《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道之谓教”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性、道、教,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中庸的主旨
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自然天性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美的人格,起到教育的作用。按照人的自然气
质表现,但也强调人格中的不良成分应进行修正,因此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
修身方式——慎独就需要严格贯彻,才能实现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
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修身最早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甚至可以称为中国古代政治
思想的核心和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修身是净化、美化、优化自己的仪表和行为。《大学》中
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通过使自己的心灵平和,达到没有愤怒、好恶、忧患的中
和状态即修身。诸葛亮有句激励后世的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对于修身的方法提出了自
己的建议。我所关注的重点是《中庸》中秉慎独精神而修身的方法。
2.关于慎独的理解
再来谈一下慎独。《中庸》第一章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
方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欲望容易在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容易在细微之处显
露出来,所以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道德,
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此即慎独。想在众人面前表现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很容易,因为内心的
虚荣和多少有些的荣辱感责任感使我们在众人面前尽量的表现出正义、勇敢、智慧的一面,可
是当独处于空无一人的地方,还有多少人可以严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律?康德曾经说过,世上最
珍贵的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因为两者都珍贵不可得吧!慎独是具有中国传统国
粹特色的哲学精神,能够达到此种情操和修养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基于内心严格自律精神
的道德信念,没有外界强迫和监督的情况下的道德规范行为。慎独是一种对于原则的无条件的
坚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在有人没有人时的表现如
天壤之别,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邪念恒生,精神上被诱惑松懈;而君子随时能守住中道,无过
无不及,即使在没有人在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表现自我。君子以兰自比,“兰生幽谷,不为莫服
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兰花在幽谷中仍然撒播
芬芳君子在独处时仍坚守正道、行侠正义,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中庸思想是儒家
思想的核心学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形成到现在,一直为民族精神的构
建、民族智慧的繁衍、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中庸思想也随着中华文化
的发展传播到世界范围,为全世界追求智慧和进步的民族输送着营养,可以说中庸思想的内核
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和研究。但是,我们却惊奇地看到,中庸思想却在其诞生的地
方日益式微,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歪曲乃至于攥改,以致于人们提到中庸就联想到调合、折
衷和不偏不倚。换句话说,学术上的显学却在现实中逐渐成为险学,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陈年
旧帐。
三、关于中庸之道思想曲解的原因
中庸思想为什么会被曲解呢?可以肯定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中国人的语言方式
汉语是人类语言中表意最为丰富的语言之一,经过几千年不间断的发展,已经形成浩如烟
海的语意集合,这一方面为人们的思想表达和信息传递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一方面也为信息传
递的误码埋下了隐患。一个意思,可以若干种表达方式,意思可能只会有细微的差别,即使同
样字面也会因为断句和语音的轻重、语气的高低、神志的差异、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意
结果。
2.基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
我们知道,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或者有没有中国哲学的争论在学界依然没有定论,我以为
问题争论的焦点就是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假如按照“哲学”一词在西方的定义来看,中
国可能真的没有哲学,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西方那种形而上的纯之又纯的哲学体系。在中国,
一般认为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所以所谓的哲学着作也是社会学着作、政治学着作。所谓的哲学
思想也是伦理观念,也是政治观念。这也为中庸思想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换句话,研究
者不能很好地理清中庸思想的哲学定位,使之处于“蝙蝠状态”。
3.基于政治意识对儒家思想和中庸思想的戕害这一点比较难以理解
作为一个学术思想或学术流派来说,他们最大的愿望也就是使自己的主张能够得到广泛的
承认和应用于实践,特别是得到上层建筑的践行,当年孔子、孟子等人奔走于列国,正是为了
宣传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们会不失时机、不辞辛劳,甚至会不择手段地
寻找施展自己的平台,那么为什么说中庸被政治意识戕害了呢?我以为原因有三,其一,任何
学术思想一旦变为政治纲领或政治语言,便也同时由形而上走到了形而下;其二,学术思想的
政治化导致了学人意识的僵化和大众理解的教条化。也就是说,这些东西一旦被认为天经地义
的真理,就很少再有人去质疑和进一步研究它了;其三,政治的一元化导致了其他学术流派发
展的滞缓,从而使主流思想失去了参照系。
四、中庸之道应该被重视的原因
中庸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未来中国的影响这是一个重要而不被重视的问题。原因
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价值观都来源于中庸思想,中庸在诸多价值观中又居
于主导地位。第二,中庸思想在融合和协调各派思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庸思想
的包容性,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第三,中庸思想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和
最低起点。虽然很多人在表面上排斥和否认中庸思想,但是事实上很多人恰恰在践行着中庸之
道。第四,中庸思想是中国政府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的精神底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
局势,政府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就必须站在客观公正、政府要么会犯左倾冒进的错误,要么
会犯右倾妥协和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五,中庸思想是不断完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树立民族
风格的契合点中庸思想是一种最理想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的境界。但是这种最佳的状态也是
最难达到的,现实中我们往往并不是“极高明”的,所以“道中庸”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已。
因此,一旦我们找到中庸的钥匙,我们就可以解读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
五、结论
中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
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
社会。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过得到肯定。”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只有中庸思想的精神有这样包容精
神。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做到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做到利益公平
和分配合理?只有用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根据“尚中”、“时中”、“中正”、“中和”的内
在逻辑关系,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总而言之,对中庸思想和中庸精神的发微和探究,正
是为了使我们更多地向前看,从民族的长远发展,从民族的长治久安的角度着眼,寻找许多问
题解决的突破口。当一切的涡流都复归平静的时候,也是中庸思想在民族复兴中发挥重大作用
的时候。“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不断地总结和汲取中庸思想的智慧,转而为
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必将成为一个十分有开拓意义和重要价值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2]杨庆中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J],2004
[3]杜保瑞《中庸》哲学体系研究[J],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2
[4]徐克谦从“中”字的三从含义看中庸思想[J],2004
[5]杨祖汉中庸义理疏解[M],台北鹅湖丛书,1983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17:1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91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