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我与地坛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22-12-02 16:33:41 阅读: 评论:0

2019年数学必考点-乙醇结构式


2022年12月2日发(作者:前台文员岗位职责)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

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1

一、说教材、学情:

1、关于教材:

《我与地坛》(节选)选自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个大专题“珍爱生命”

下的第一个子专题“精神支柱”,它隶属“文本研读”的范畴,是高一年级的学

生步入高一下半学期之后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须教材打破以

往以文体为依据组合单元教学的体式,着重凸显文本中的精神价值对学生的影

响,就《我与地坛》而言,它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珍爱生命”这个大主题的基

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文节选了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两节,第一节写地坛,写自

己在遭遇人生变故后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写直捣作者对

生死的解读;第二节写母亲,写自己在地坛中对母亲的追思与痛悔,作者用“我”

与母亲之间的细节及议论性语言放大了悲伤的力量,直击学生的内心深处;而连

接一、二两节的则是藏在“我”与地坛背后的一只眼睛,那就是母亲的眼睛。

2、关于学生:

十五、六岁的学生正值青春最美的季节,关于生活和命运、苦难和坎坷、生

和死,他们尚且处于一种似懂非懂自以为懂其实又不甚懂得的状态;而在初中阶

段,他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也积累了散文阅读的一般知识和能力,

基本能够熟练地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散文写作特点,而关键在于“景

为什么能够成为情的依凭所在?”即就是说,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

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由此导致学习难点,

也因此也形成了我的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视情况而定,争取让每

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这堂课得到或多或少的感动与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由浅入深的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尤其加深对多音字的记忆;

(2)课文第一节,品味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以及景物背后蕴含的情感脉络。

(3)课文第二节,体会作者对母亲态度的变化,并在变化中感受作者与母

亲之间浓烈而复杂的爱。

2、教学重点:由于课文一、二两节在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所

以(1)第一节,重在析景——通过对景色的赏析,让学生明白地坛能够给作者

带来生命启示的原因。

(2)第二节,重在内省——通过文本中母亲的“眼睛”读懂母亲的苦难与

伟大,并从作者与母亲的故事中走出来,去反窥自己,对母亲对生活内省于心。

三、说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我安排了两课时来完成《我与地坛》的讲解。第一

课时,以地坛中景色描写为线索;第二节,以母亲的“看”为线索。下面我将重

点谈一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我想通过“角色扮演”和“诵读涵咏”的方法,让学生在有声的情感中身临

其境的去观赏地坛中的景色,并从自身出发设身处地去理解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

感悟。我具体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

首先,我用多媒体投射两张史铁生的照片,让学生去看,去观察照片中的时

间、环境和史铁生的姿态与表情。

之后,角色扮演——我是记者,学生们都是史铁生,一部分学生是照片1

中的史铁生,另一部分学生是照片2中的史铁生。然后开始模拟采访,我会提出

问题:“请问您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您希望二十年后您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打破上课之处的

沉闷与紧张;并且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靠近史铁生的人生,对

作者的遭遇和承受,去假想去体会。如此不仅可以直接拉近他们与作者和文本的

距离,而且很直观的激发了学生对作者人生经历的同情与好奇,直逼生死的主题;

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隐喻了他们自身的幸运与幸福。

最后,由我总结,介绍作者生平,交代史铁生在遭遇不幸的前后,在生活和

思想上的变化,同时提出疑问:是谁让这个终年与轮椅为伴,与疾病厮守的人笑

得如此灿烂?或许我们可以从《我与地坛》中找到答案。

2、研读课文,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

这是第一课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分四步走:

(1)一读全文,奠基调,点重点。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二两节,标自然段、留意生字词、并简单概括一二

节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语言(平实而舒缓)和情感基调(压抑悲恸)。

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通字词,特别强调多音字“剥、捋、隽、熨”。

再由学生自己概括课文两节的主要内容(一:我与地坛;二:我与母亲),

我再简单的点出:在我与地坛的后面有一只眼睛,那是母亲的眼睛。

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初步去感受课文平实而舒缓的

语言所营造出的那种压抑又略带悲痛和希望的情感基调。在有了初步感知和整体

把握后走第二步:

(2)二读部分,赏景色,抓线索。

由学生自己自由的读第一部分,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思考:我与地坛的关

系。——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一节,意在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与地坛之间的

缘分和宿命。

之后,全班齐读第一段第一句话“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

园,实际就是地坛”,紧接着我再读这句话,我会重读“好”、“小说”、“都”、

“实际”,意在强调地坛对“我”的重要性,让学生马上关注作者对地坛的描写。

接着由学生分组讨论:我和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通过这个所谓的“缘

分”很自然的引出后面对地坛景色的描写;同时在他们的讨论中我能够了解学生

对这个缘分的理解,或许会有新的想法和认识的生成。

(3)三读景色,寻变化,悟缘分。

这一步就是析景,是第二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首先,找同学有感情的大声读第三段,并说说第三段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

的地坛。我会点出,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背后的“愈见苍幽”和“茂

盛”,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与废弃荒芜同在的还有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

之后,再找同学读第三段,沉淀我与地坛相遇之初的情感,明确:家与地坛

的近,让这个曾经无比辉煌而此时荒芜冷落的园子,迎来了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

上残了双腿的年轻人,可谓惺惺相惜。

同样道理,先找同学读第五段中的景色描写,我再读一遍,争取读出一种轻

快地节奏。再让学生回答:这个时候,地坛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

——学生对第三段的景色和情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我希

望能够让他们自己去悟我与地坛的相识之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地坛“荒芜

但并不衰败”,自己去体会景色中饱含的生命迹象,聆听生命竞相生长而发出的

声响。我再点出,第五段,作者实际是放大了对微小生物的描写,用地坛中不常

被人关注,但依旧鲜活的生命,去感化和鼓励自己,让自己努力做到残疾但不颓

废。

最后一景儿——第七段六个譬如,我先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放空一切,

去听去想,听过之后说说自己的感觉。之后,我点出:“默坐”、“呆想”之后,

耳边的嘈杂、纷乱的思绪尽可抛诸脑后,所有的风雨所有的跋涉,即便艰辛甚至

痛苦,也都是一种强大的释放,是生命重归零度的返璞。

再让全班齐读,用齐读的力度带起学生们内心的悸动和震撼,让学生尽可能

多的去感受那种来自生命中苦痛的力量,捕捉风雨中若有若无的彩虹。在分别赏

析了三处景色之后,进行第四步:

(4)四读全景,析语言,沉思想。

再把第一节从头到尾读一遍,出声的读,将地坛中三处景色描写串起来,我

会提醒学生,让他们注意第七段第一句话“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以此

明确,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地坛中的景色,实则是在写自己那时那刻无处释放的感

情,借我在地坛中的所观来诉说我在逆境中的所想,对生、死的感悟也就自然的

流于其间。

最后,反问学生,作者何以在地坛中重拾活的信念,重燃生的希望?——这

个问题是在回应初读第一节的那个思考“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是什么?”,在了

解了景色和思想的变化之后,沿着作者在地坛中走过的路,去找作者的心路。此

时,学生已经可以自己概括出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距离的相近和精神的趋

同,给我与地坛的相遇、相识、相知增添了一种缘分和宿命的味道。

走到这儿,文本研读这个环节就进行的差不多了,对于地坛中景色的变化及

其中所饱含的作者的心路历程,学生已经能够了然于心了。在此基础上,就要让

他们从文本中走出来,低头看自己。

3、总结文本,反观自己,升华情感。

再次投射史铁生的两张照片,让学生注意照片下面的小字,带着学生回到上

课之处的那场采访中,提出最有一个问题:如果不再是扮演,而是真的,你们愿

意做史铁生吗?

我希望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沉淀这一节课所讲过的,关于文本的语言,关

于地坛的景色,关于作者的感悟等等,继而再一次引发一种深度的,关于疾病与

苦难,关于生命与生存的思考和讨论,由学生们各抒己见,我也会说出自己的想

法。

通过第一课时,我想告诉他们: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如张三李四的时候,要想

到,就命运而言修道公平;当我们因各种无法逃避的事端而遭受苦难的时候,要

明白,正是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悲壮凝重的色彩;当我们心中的苦

闷与痛楚无处安放的时候,要看到,爱我们的人正默默地陪在我们身边,为我们

遮挡窗外更大的风雨。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4、作业:你在地坛中无意的碰到了史铁生,你想对他说?

这个作业可大可小,意在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们在课下继续沉淀,

继续读,深化他们对课文第一节的理解,并且能够自由的说自由的写。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我与地坛》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高中第一

册的重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

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

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单元里已经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第二单元的学

习重点是鉴赏散文。《我与地坛》之前的两篇课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

都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学生在学习时也初步懂得了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通

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受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尽可

能了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涵在文

章中的情感。除此之外,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境界

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怀。

《我与地坛》是一篇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散,作者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进对

古园的景物描写之中,这种描写很有作者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在景物描写中抒

写人生感怀和人生思考,;作者的语言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

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其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见机智。

因而学习本课,除了进一步落实并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作

者的内心,去思考、去探讨作者在文中触景生情,对生死问题的深沉思考与明智

选择和对母爱的感怀、对亲情感受。此外,本文也有他思想教育价值:可以引导

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

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一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

预防发生意外等等。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

系,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将古园的景物描写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结合,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

中的情感。

(3)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4)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准备采用自学、讨论、探究等教学

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措施如下:

1、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时”,采用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题

目“我与地坛”,文章第一部分写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对“死”及“活”的思考,

第二部分写了“母亲”,对全文进行整体的思考:文章是怎样将“我、地坛、母

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指导学生养成抓住关

键的人或物,获取相关信息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习惯,并在和同学的讨论交流

中培养自己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完成“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时,采用“读”“议”结合的方

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相关语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处境,进行换位的思考,

通过与同学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3、完成“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和“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

特色。”时采用探究式,让学生找出自己最为欣赏的一两出语言,读一读,并说

一说它美点,并模仿着写出一两个句来。寓思维训练于听、说、读、写之中,提

高阅读分析鉴赏能力,把个人钻研与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群策群力,

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4、完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

力等”这一情意目标时,联系中外名人:贝多芬、孙滨、司马迁、张海迪等人的

事迹来思考生命和人生及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联系书写母亲的诗孟

郊的《游子吟》等,以及当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爱你》、《懂你》等来感受

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三、说学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文章、欣赏文章已有所理

解,但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作者的实际生活、深入作者心灵真正理解文

本、比较深入的说出文章语言的美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

自学能力较弱,自学方法是简单的雏鸟吞食的方法,对老师的依赖性强,没有掌

握自学的方法,容易厌倦,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满足与肤浅的认识,为此,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的指导:

1、用设疑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带着“内容如何体现题目”

的问题去阅读文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通过抓关键语段,分析“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生命、

对生活、对母爱”的感悟,养成抓中心段、中心句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作者的思

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3、读书养成摘抄的优美语句的习惯,并通过反复朗读,从抑扬顿挫、修辞、

句式、表达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等用所掌握的赏析

语言的方法去品味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即仿写句子),养成“学以致

用”的好习惯。

3、通过联系生活阅历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联系生活来学语文,养

成“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叵测,人生道

路上,不幸有时会从天而降。面对不幸,有人一死了之,有人奋发图强,但他们

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内心的挣扎。今天,我们就来感受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

他21岁时响应号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到残而下肢瘫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

(二)整体把握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文章后,就文章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用一个问题将

题目及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读完课文后发言讨论,既要说出自拟的题目,又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拟

题的根据,老师进行总结。问题范例:文章写了我与地坛的什么关系?文章是怎

样将“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

(三)探讨“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1、1、学生研读第一部分,探讨“我”与地坛的关系。(注意结合具体语句

进行探讨,即注意文本的解读)

讨论后明确:(1)、“我”残废之初,悲痛欲绝,感到前途的暗淡渺茫,以

至于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偶然地来到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古园映照着

“我”的生活,感受出“我”内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可以说地坛

的“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的景物特点与“我”的苦痛、迷茫的心境相似。因

而在“我”可以在地坛躲避残酷的现实生活,可以在地坛那里疗伤。

(2)、地坛的“荒芜但不衰败”,的特点,使“我”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园中的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他们虽身处逆境,但并不颓废、消极,他

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还有那“祭坛石门的落日,寂静的光辉

被映照得灿烂”、“雨燕的高歌”、“冬天雪地上小孩子的脚印”等生机勃勃的

景象为世界增添了一份活力和亮色,正是这“荒芜但不衰败”,的园子,引发了

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启示: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

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超越个体生命的外

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但生命的真谛在于把握自我,因

而“我”选择用积极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并走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3)、“我”深爱着地坛,因为地坛与我的缘分,还因为地坛的荒芜与我的

心境相似,更因为“我”在地坛时,地坛的富有生机的景物引发了“我”对生命、

生活的思考,并中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2、研究第二部分,理解母亲给予了“我”什么?

1、(1)、母亲给予了“我”生命,但她除了千千万万的母亲那样关爱自己的

子女之外,面对残疾的儿子,她还要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去承受巨大的压力,

以行动感染熏陶残疾的儿子:“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

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了结果会更遭,但她有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

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

问”“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

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者,儿子得有一条

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

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

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

这哭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

(2)、母亲给我的是无私奉献和毫不张扬的爱:“曾经有过好多回,我在这

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

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

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

步履茫然有急迫”。

(3)、母亲使“我”获得了人生启示:母亲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

张扬的爱,为儿子承受一切苦难,为儿子献出一切,坚定地活下去。也就是说,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给予儿子的爱,让“我”明白了面对苦

难应该怎样活下去,让“我”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使我在母亲去世后“设想母亲

的心理、写小说回报母亲、整日怀念母亲、痛恨自己的倔强羞涩”。所以“母亲”

是我亦即作者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3、“地坛”与“母亲”有什么联系?地坛和母亲给予“我”的有什么异同?

讨论后明确:“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

一个怎样的难题”,“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

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

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地坛给予

“我”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我的心中,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

韧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相同点:都在我面对人生不幸、在最最困难、最最低落时给予我慰藉,给予

我帮助,并启迪着我勇敢地面对生活。

不同之处是:地坛的一草一木及其他的景物描写触发我的感觉,让我感悟生

命;给予我生命的启迪,而母亲同给我的更多的关注,承受别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

却又坚定地活下去,她的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儿子承受

一切苦难,为儿子献出一切,她的对待苦难的态度,她的活法,给予我生活和生

命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母亲用她的生命来启迪我,这是与地坛所不同的。所

以作者说:我爱地坛,更深爱我的母亲。

(四)品味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通过反复朗读,从抑扬顿挫、修辞、句式、

表达的感情、所寄托的寓意、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等角度去品味语言,并模

仿着自己创作一句来。(小组合作完成)

(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1、联系贝多芬、海伦凯勒、司马迁、张海迪等人的例子来谈谈关注生命,

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

2、联系书写母亲的诗如孟郊的《游子吟》等以及当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

《真的爱你》《懂你》等来感受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六)播放歌曲《真的爱你》及钢琴曲《命运交响曲》结束本节课,在美妙

动人、振奋人心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再次感受亲情的可贵,并树立“扼住命运

的喉咙”、与命运抗挣的生活态度,奏响命运的乐章。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16:3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89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数轴的定义
下一篇:then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