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的概念
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
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
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
t1/2=0.693/K。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
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
大的药物半衰期
。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
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
也有例外。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
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
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
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
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当确定维持量是有效剂量后,根据半衰期不
难算出首次剂量加倍,每次维持量的间隔时间为该药的半衰期较为合理,如SMZt1/2为11
小时、强力霉素t1/2为12-20小时等的用药方法即是这样。而对于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
时的药物,首次剂量确定后,其维持量用下列公式求得:
维持量=D·T·0.693/t1/2
D为首次剂量,T为两次给药间隔时间。例如洋地黄的半衰期为9天,首次剂量为
1.0-1.5smg,规定每天给药一次,则:
每天维持量=1.0*0.693*1/9*1=0.077mg
或=1.5*0.693*1/9*1=0.12mg
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强心昔如地高辛半衰期为36小时不用传统的“洋地黄化”量,
经4-5个半衰期约6-8天血药浓度也能达到稳定的治疗水平,并能减少中毒反应。
用半衰期推算体内蓄积量
对于多数药物来说,如按该药的半衰期间隔多次给药,经4-5个剂量后,药物在体内
的累积量约达95%左右,基本达到了稳定的坪浓度。故临床常用蓄积比作为药物蓄积程度
的指标,并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蓄积比:Rc=1/1-e
式中Rc为浓度蓄积比,K=0.693/t1/2。例如安定的半衰期为48小时,如果每8小时
给药一次,计算蓄积比约等于9,也就是说连续服用该药8天以后即基本上达到稳定坪浓
度,其血药浓度将是一次服药浓度的9倍,提示可能发生毒副反应。
用半衰期指导合理配伍
在临床上可根据药物半衰期指导药物间合理配伍。如小儿用三磺合剂,由于三种磺胺
的半衰期各不相同,多次服药后,易发生毒副反应,现已淘汰。而TMP的半衰期为10小
时,与SMZ11小时相近,鉴于二者药理性能如吸收、排泄、血药浓度高峰到达时间及半衰
期均较一致,临床常选用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满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0:0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