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淮北蜂毒

更新时间:2022-12-02 16:01:09 阅读: 评论:0

2018年北部湾中考语文-日子头的字


2022年12月2日发(作者:金鹰节2018)

1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

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

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

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

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1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人恒过

,然后能改()(2)入则无法家拂

士()

(3)征求无已

()(4)百姓不堪

()

12.翻译(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

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

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

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

..

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

其织裂: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7题。(1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

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

士_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

人学为盖_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3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

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

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

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2)入则无法以家拂

士__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敌

虎_____________(4)悉

可俯拾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

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管夷吾举于士

()(2)困于心衡

于虑()

(3)病虽

愈()(4)四夷俱服

()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划分节奏。(停两处)(2分)

5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

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

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

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

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

分)

(1)必先苦

其心志

_____________

(2)行弗

乱其所为

_____________

(3)犹割股

以啖腹

_____________

(4)若耽嗜

滋味

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管夷吾举于

世/皆以美于

徐公B.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

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

所不能/其

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

耳目/丈夫之

冠也,父命之。

3.翻译句子。(

4

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参考答案:

(一)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11.(4分)(1)犯过失,(2)同“弼”,辅弼,(3)停止(4)忍受,能支持

12.(4分)(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13.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

“福人”之处。

14.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2分)

附【乙】文参考翻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

宫里面美女古玩,没有一个院子里不充足。(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

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目睹的,因此

(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

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

不能够安乐呢?

(二)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

往会导致灭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

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附【乙】文参考翻译: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

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

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

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三)

5.①拂:同“弼”,辅佐②鄙:边境

6.①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②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防患于未然。共同特点:

卒章显志

附【乙】文参考译文: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

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

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

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

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

7

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

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四)

10.(1)喻:明白、知晓。(2)拂:同“弼”,辅佐。(3)敌:匹敌、对抗(4)悉:完全。

11.(1)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

12.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

场。

13.答:卒章显志。

附[乙]文参考翻译: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

抵挡老虎。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

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

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五)

11.(1)狱官。(2)通“横”,梗塞,不顺,(3)即使。(4)臣服,服从。

12.(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13.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

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

小心谨慎,居安思危。评分标准:4分。每问2分,意近即可。

14.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

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评分标准:4分。写出甲文观点2分,分析乙文2分。意近即可。

15.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

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

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

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

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六)

1.(1)使……痛苦(2)违背(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

2.B

3.(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国家以

及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2)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境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4.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

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

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乙文翻译: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

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

8

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

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

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

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

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

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

劳国事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16:0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87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相遇问题公式
标签:淮北蜂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