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
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过学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了
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
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
能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概括和阐释。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自我学
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与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主
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四、教学过程
【课前思考】
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于什么时候,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活动,马克思主
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意义: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2)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框题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思考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具体内容是什么?
3、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运用的?结果如何?
A、历史背景
①19C末20C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②鸦片战争以来,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③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④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B、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内容: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
内容: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
内容: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C、评价:
性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积极性:P59
局限性:未明确反帝(族);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权);没有彻底的土地
革命纲领(生)。此决定了资阶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D、三民主义实践:
1、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2、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3、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E、实践的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
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框题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原因:
1)三民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十月革命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
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5)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满族贵族专制
“新”在反帝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政
府“新”在强调民权
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
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
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
及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
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
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
本)
民族主义;联俄联共;民权主义:扶助农工;民生主义:扶助农工
[补充]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
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4、评价:
A、进步意义: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
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B、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知识拓展】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为何两党又会最终分道扬镳?新三民
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原则区别?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区别存在的原因:
因为两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的区别;
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
材料展示: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
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新三民主义为三大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政策原则
三大政策是方法、手段;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
发展。
[知识拓展]
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
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
作(最伟大的转变)
真题演练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
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13日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
变化?
方法:
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
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
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主要原因是什么?
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
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
有何重大发展?
重大发展: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5)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评价:是中国历史上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五、作业:《高中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评价》配套练习
【教后记】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成果,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认识,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
成果,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
义情感。在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达、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
要的历史材料,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本专题过程中,可以广泛搜集
20世纪以来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实践结果,并对其进行整理和置疑。提出问题,在同
学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更深刻地体验、
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历史学习的激情。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15:5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87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