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中庸》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为“中”,表现出来,并且
符合适度为“和”。中和是天下的根本,是一切事物普遍的规律,一个人若
能达到中和之境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能随心而生。
这里所说的道理就是顺应天道的智慧,个人的意识往往与客观规律产生对立
和偏颇,一个人如果能收敛自己的个性锋芒,让自己的个性以及处事方式适
合外在的规律,那么天地各归其位,便能生生而不息的繁衍下去。
但是反观世俗之人,这世间有太多人的性情难以达到适度,总因自己主观性
情的问题背道而驰。
《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对于人生来说,人生一切的结局其实都源于内心的化育。
一个内心平和的人,即便起点很低,但是他也能在余下的路程营造一个和谐
良好的人生状态,但是反之,一个内心偏激而戾气多存的人,则会让自己的
生活过得越来越嘈杂,这一切的答案都源于自己的内心,这其中体现的也是
修养自己德行,让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人生走到这里,桃李满天下,在那么多学生当
中,你认为谁是学的最好,可以继承你事业的人呢?”
孔子想了一下就说:“学的最好的就是颜回了,因为他性情温和不迁怒,品
行端正不二过,可惜已经离开了,但是即便这样,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遇到
比他更好的人了。”
孔子将颜回视作自己学生中最优秀的人,并非是因为他的成绩多么好,而是
因为他的性格温和,品行端正,不迁怒,不二过,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
的内心平和,能让自身言行符合德行和天道的一个道理和智慧。
《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在生活中,有很多脾气暴躁,性格阴暗之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
将内心的戾气延伸到自己的言行之上,这样的人都难以建功立业。
从外在来说,迁怒于他人和内心刻薄是一种情绪的表现,而探究到内心,则
是内心戾气而生,所以表现于外的就是容易迁怒于人,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想
法是对的,从来不肯反思自我,从来不肯回头看自身。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
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些性情暴躁的人像炽热的火焰,遇到物体就会点燃
烧毁,那些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冰块一样冷酷,遇到物体就会无情残杀;那些
固执呆板之人,如同静止的似水腐朽的枯水毫无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
业延续幸福。
由内心戾气而延伸的偏激言行,都是让人生糟糕的根源,或许你在当下意识
不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当人生不断的面临嘈杂和糟糕的境遇时,反思自身,
一定会在内心深处找到这种偏激的源头。
《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一个真正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切记不要随心所欲,将自己的言行控制合
理和适度,这才是对于人生最好的负责。
在《道德经》中说: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秧,是谓袭常。
运用外在的智慧之光,复归内在的规律,不给自己留下祸患,这叫做因袭自
然之常道。
《道德经》中的智慧是让我们保持对于“道”的敬畏和奉行,这也是我们需
要明白的一个道理,让言行秉承和气,符合自然之规律,那么人生就不会留
下祸患,自然能符合天地之道。
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去除内心戾气,让内心保持温和,延伸到外便是将自
己的情绪言行控制适度,给自己的人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状态,才能真正
的成就大的事业。
《道德经》:不迁怒于人,不固执己见,便是福报之源
人生所有的“果”都来源于内心的“因”,内心保留平和,人生自无祸患,
这便是人生最好的因果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15:1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85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