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峡比较阅读
(一)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具,因名曰人滩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
.
绝或
.
大或小
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
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
句子是“”。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
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二)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
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
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
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
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2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略无阙
.
处(2)常闻峡中水疾
.
(3)每至晴初霜旦
.
(4)泠泠不绝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8.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10.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
义。
(三)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
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1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3
①虽
.
乘奔御风()②其
.
间千二百里()③是
.
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
.
绝()
1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
.
多趣味此皆
.
良实B、飞漱其间
.
又何间
.
焉
C、余
.
拏一小舟荆国有余
.
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
.
白长烟一
.
空
1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
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
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
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
“痴”。
1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
作用?
《三峡》问答题补充
1.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2.三峡很美,请用“三峡的……美,你看……“句式再仿写一句。
3..写三峡为什么先写山?写三斜的水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
春冬写到秋?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6.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导游词,要求能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写。
4
《三峡》答案
(一)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
“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
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
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隔断;有的
2.(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
(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南
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具。
4.山险水急三峡景;
5.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不同点: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
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
方面即可)
(二)【参考答案】
1.(1)阙:通“缺”,空缺;(2)疾:快;(3)旦:早晨;(4)绝:消失。
2.(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
3.(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清山绿;秋天:猿鸣凄异
5.答案示例:①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②百闻不如一见
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
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
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
5
大茂密,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
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
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
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三)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
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
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
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
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
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
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
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
啊!”
1、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
2、D
3、A
4、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
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9:4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8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