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诚宜开张圣听

更新时间:2022-11-28 07:45:55 阅读: 评论:0

初三物理题目及答案-镇静的意思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可的便利加盟)

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

【篇一】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

出师表/前出师表

诸葛亮〔两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

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

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

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

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

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

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

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

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

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

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

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

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

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

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

“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

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

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

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

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

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

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

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

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

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

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

“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

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

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

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

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

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

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

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

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

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

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

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

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

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

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

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

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

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

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

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

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

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

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

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

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

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

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

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

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

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

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

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

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

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

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

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

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

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

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

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

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

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

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

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

“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

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

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

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

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

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

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

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

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

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

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

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篇二】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

桃花源记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

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

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

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

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

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

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

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

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

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

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

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

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

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

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

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

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

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

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

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

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

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

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

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

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

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

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

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

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

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

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

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

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

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

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

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

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

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给

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

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

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

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

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

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

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

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

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

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

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

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

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

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

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

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

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

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

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

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

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

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

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

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

详有略,中心突出。

【篇三】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

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

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

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

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论断。《孟子·公

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

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

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

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

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

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

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

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

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

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

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

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

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

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

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

“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

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

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

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

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

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篇四】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鉴赏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

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

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

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

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

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

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

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

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

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

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

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

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

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

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

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

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

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

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

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

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

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

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

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

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

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

“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

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

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

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

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

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

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

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

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

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

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doc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7:4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7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美不胜收造句
下一篇:媲美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