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孝道文化的比较分析-伦理学论文-哲学
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
的根本。可见,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
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进而也说明:人类是有机界的最高精华。那何
为孝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子承老也.孝即善事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是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
为规范。
孝敬父母、崇拜祖先也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先、光宗耀祖,做不好就
愧对祖宗,这都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孝
道文化也随之变迁。本文从古今的时代背景、家庭观念、需求模式和
教育方法几个方面对孝道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吸收古代孝道之精华,
弥补今日孝道之不足,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一、时代背景:农业时代与信息时代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生产为基本模式的农业社会,以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为劳作方式,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这样的生产生活体系
将人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给自足,高度封闭,流动性很差,
几代人都没动过地方,过着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在这种小农经济下,反哺式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过去,传统伦理把人
际关系规范化,很实际,必须要由自家儿女养,不养就是不孝,由
此导致了一整套封建小农文化,等级屈从观念根深蒂固,孝就是屈
服于父母,古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
现今已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从自然经济转向
了市场经济,交通的便利,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
青年人为了工作、为了拓展视野、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背井离乡。
面对广阔的生活空间及激烈的生存环境,青年人更倾向于组建以夫妻
和子女为基本生活单位的核心家庭。现今,母爱也是以分离为最高境
界,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
了他们的前途。这种分离式的家庭模式使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很难实现。
距离的疏远和竞争的压力使青年人尽孝的观念越来越淡泊。
二、家庭观念:位高者尊与和谐共处
过去,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孝道观念中
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父主子从,只要是长辈说的,便是真理,你
若争论、,便是不孝,不管你有理还是没理。《孝经》还提出五
等之孝和以孝治天下,将孝进一步等级化、化、制度化。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历代帝王一方面极力倡导孝道、孝行,把后辈对长辈
的孝道义务片面化、绝对化。传统孝道沦为君王统治人民的手段,也
成为家长控制子女的合理支撑,形成位高者尊的孝道文化。
现今,人性化已经成为人们在相处艺术上的社会共识,不管
是父母还是公婆,与子女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晚辈不必要低三下四。
孝道体现为平等前提下的和谐相处。
青年人探望父母,与父母谈话聊天,教父母上网,给他们买
游戏等。父母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提供生活服务,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能够安心工作。现代孝道讲究人格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融洽的家
庭气氛,子女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父母与子女
平等相待、和平相处,形成平等和谐的孝道文化。
三、需求模式:物质投资与精神投注
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
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一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养
老模式主要靠家庭、个体养老,孝道更多是经济上的考量,是对父辈
投资的孝道模式,要求子女必须对家庭负责,父母与子女是直接权利
和义务的关系,即孝之物质性赡养。中国是反哺育模式,从物质上赡
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也是孝道的物质基础,既重视养育
子女,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回报。
现代社会有保险、退休金多种形式的物质保障,对长辈情感
考量的精神关注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
了一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
减少。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所有父母的心声,引起老年人的共
鸣,也进一步体现出父母渴求子女精神关注的心理需要。随着社会市
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
空巢远离子女而形单影只,得不到子女的关爱而孤独寂寞。长期分
离,缺少沟通,导致感情割裂、亲情淡化,下一代的性格也更为自我、
孤僻。长此以往,将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将影响人类的繁衍生息。
四、教育方法:孝道为本与溺爱为道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养亲人是人之最
大仁义。古代孝道主要表现为养亲与敬亲、顺亲与谏亲、传宗接代、
丧亲与祭亲、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孝是人生最高的道德,事亲、尊亲是人最高的道德表现。
正因如此,孟子才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并
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指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可见,
孝道在古代是人之德性的最高表现。
而今的独生子女政策,子女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是蜜罐里
捧大的小、小公主。父母为子女营造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隔绝生
计烦恼的温室.在溺爱温室里长大的子女,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
需的风雨冷暖、生活挫折和关爱他人等成长元素。这种舐犊情深的爱
实则是一种畸形的爱,是爱的盲点,伤害孩子于无形。高尔基说过:
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习惯长辈无限的感情付出与物质给予,
导致孩子只愿接受,不懂付出;只是索取,不懂回报,又何谈孝道。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青少年违背道德伦理、违法犯罪,误入歧途。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把孝放到伦理道德的最高
位置。但五四运动反掉了家长制,又将人以阶级分级,尊老爱幼
的孝道精华受到严重破坏。如果现在不重视孝道,重建孝道文化,中
国人将会一代比一代自私。人类繁衍后代如果得不到后人的丝毫回报,
将无人愿意生儿育女,丁克家庭会越来越多,人类将面临灭绝的险境。
五、传统孝道的现代化转换
(一)树立家庭观念,培植现代孝道理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家庭的优良影
响将使孩子受益终生。培植孝道理念,父母需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要以身作则地孝敬,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做榜样。经典是种子,
完成传统孝道的现代化转换离不开中国经典的孝道文化。教育子女需
要从中国传统孝道的经典中汲取知识,使经典中的孝道理念在孩子心
中生根发芽。
(二)宏观政策引导,畅通孝道关爱渠道
国家及政府应重视解决孝道问题,用政策祛除实行孝道的障
碍。中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是中国即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之一。如何做到老有所养,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家庭养老模式是中
华文化的传承,政府应畅通家庭养老的渠道,如户口可以随子女迁
移,解决保险迁移中的难题,鼓励社区建设老年公寓,拉近与子女
的距离。引导社会建立社区关爱互助组织,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等。
(三)结合时代特征,建立新型孝道文化
孝道已从物质的供给转变为精神的愉悦,是要让父母老有所
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孝道模式。信息的便捷,
拉近了人的距离,利用现代化沟通手段,发挥电话的简单快捷效用,
常与父母沟通,也可以利用QQ、微信这些现代化的沟通手段与父母
进行视频通话。还可以通过建立影视宣传扩大孝道文化的传播渠道,
如播放孝道文化宣传篇,发挥孝道典型人物的影响力,建立家庭网站
等。
[参考文献]
[1]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2]孔润年。传统孝德内涵的演变与现代转换[M].:人民
出版社,2011.
[3]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大学学报
(社科版),1982.
[4]肖群忠。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J].西北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7(01).
[5]杜国伟。《论语》中孝道思想之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6]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思想发展史[M].:国家行政
学院出版社,2011.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7:31: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7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