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
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
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
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
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
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
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
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
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
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
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
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
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
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
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
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
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
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
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
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
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
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
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
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
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
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
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
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
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
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
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
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
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
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
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
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
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
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
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
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
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
部分。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
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
法。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
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
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
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
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
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
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
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
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
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宥效
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
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
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
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
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
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一定意义上
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
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
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继承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包含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道德建设的内容,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笋弓人民群众的一般道德水准出发,符合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一代特色。
一、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指的是爱国主义和守法遵纪。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
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要立志献身于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守法遵纪,就是要求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所属组织的纪律,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起码要求。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公民
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法律的自觉认同。因此,一个有道
德的公民,不应当将法律简单地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规范,而应提高遵守法律纪律的自觉性,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毛泽东指出,加强纪律性,革
命无不胜。邓小平也指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这就告诉我们,要取
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必须要有严格的铁的纪律。每个公民要自觉遵守所属组织的纪
律,主动接受纪律的约束和监督。
二、明礼诚信
明礼诚信,指的是文明礼貌和诚实守信。
讲究礼仪礼节礼貌,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讲究礼仪礼节礼貌,就是要求人们待人谦让有礼,落落大方,友爱互尊,文雅守纪等。这是
社会的外在文明,是一种美好心灵的外化。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
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
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it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
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
诚实守信,就是要求人们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有信无欺,信守诺言,取信一于人,说
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尊重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实事求是、襟怀坦白、言行一
致、表里如一作为自己的准则。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
诚实守信既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又是建立和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对诚信品质的需要更加突出。
当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加强诚信
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建立诚信规范,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诚信”
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
要前提。
三、团结友善
团结友善,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友好相处、与人为善等。当今社会
既分工越来越细,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岗位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处于与
其他岗位和工作有机联系的整体之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有着与人相处的需要,
都需要别人、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都需要团结友善。离开了群体、集体、组织,人是无法正
常生活的。因此,应当树立同舟共济,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杜绝勾心斗角、互相拆台
现象的发生,坚信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才能干好各白的本职工作,成就我们共同的事业。应
当学会与他人配合和协作,不但“敬业”而且“乐群”。要正确对待自已,处理好与其他同
志的关系,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虚心向同事学习,取
长补短,友好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要与人为善,应当顾全大局,虚怀若
谷,宽容大度,胸襟开阔,不总是纠缠个人恩怨。尤其是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也能共同
合作。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矛盾,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气氛,形成凝聚力。
四、勤俭自强
勤俭自强,指的是勤劳节俭和自主自强、自尊自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当今时代之所
以要提倡勤劳节俭、艰苦奋斗,首先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异常艰巨
的,仍然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进行艰苦创业。其次,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
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人民仍不富裕,部分群众生活还
比较困难。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必然要求艰苦奋斗。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我国的基
本国情,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奋斗意志。
当然,提倡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并不是反对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是要求人们都去做不
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而反对的是奢侈享乐之风。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有正当的物质和
精神享受,如果失去这种享受,就会失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必然失去或减少为祖国现代
化建功立业的动力源泉。但是,人要追求正当享受,就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进行艰苦创业。
况且享受如果不以高尚精神生活为支柱,单纯地无节制地追求物欲享乐,就会消磨斗志,腐
化堕落,使本来属于正当的享受走向反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自主自强的精神。市场主体不仅要具有自主权,而且要
具备自立、自力、自强、自尊的德性。不仅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且要有胆有识,有勇
有谋,具有勇敢的品格和务实的作风,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热爱知识,尊重科学,开拓创
新、锐意进取。
五、敬业奉献
敬业奉献,指的是爱岗敬业和奉献社会,即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
道德;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类。就是要求人们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热
爱和崇敬,是一种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和愿为本职工作奉献
青春和才华的强烈的责任感。不论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岗位和职责
对我们事业的积极意义:不论现在的岗位是自己选择的还是组织安排的,都要有达观敬业的
精神,充满对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的感激和敬意,培养自己对工作岗位的深厚感情,干一行爱
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也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尽相同
的功能:爱国守法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是公民对国家的
道德责任的“底线”;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民在公共场合、公共关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更加注重
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敬业主要是规
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最基础的东西。把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搞好了,社
会主义道德大厦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以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自己
的基本行为准则,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厦做出自己的贡
献。
社会公德规范
社会公德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人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必须遵守的礼节。是人际交往中诚恳和气、谈吐文明、
举止谦恭的待人态度。文明礼貌是道德对人们行为举止的一种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基础,是
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文明礼貌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有时甚至
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是关系到人格、国格的大事。
文明礼貌应该做到:
1.卫生整洁,仪表文明。整洁、卫生的仪表、仪容,是文明礼貌的最基本要求。包括
面容洁净,头发齐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经常洗澡、勤换衣物等。
2.仪态优美,举止文明。古人讲,“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这是对仪态优
美的形象概括。除此而外,还应注意神态,与人接触要面带微笑,自然大方,并杜绝在大庭
广众之下剔牙缝、掏耳朵、挖鼻孔、搔痒等有损形象的行为。如果不注意自己的举止,无论
多么美好的仪容和时髦的打扮,都会遭到破坏。
3.谈吐礼貌,语言文明。要习惯于运用礼貌语言,如“谢谢”、“劳驾”、“对不起”、“没
关系”等等,请别人帮忙要说“请问’,、“请帮忙”、“请关照”。与人交谈应诚恳、亲切、简
洁、得体,还要学会专心倾听,切忌高声说话、喋喋不休或者旁若无人。
4.遵守礼仪,行为文明。生活中问路、乘车、购物、做客、称呼、交往等都有约定俗成
的文明准则,如走路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上车要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进影院不应迟到,探
访朋友应当提前预约,逢年过节看望长辈应带礼物,等等。文明礼貌的要求很多很细,需要
认真细致地去把握,只要处处留意,时时约束,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
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文明礼貌当做获取成功的素质去培养,每一个有社会责任
感的人,都有责任督促自己讲究文明礼貌。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就是把帮助别人当做快乐,就是关爱人、关心人,就是成人之美、济人之难、
解人之困。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反映,是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的标志。
要做到助人为乐,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有善良的动机和出发点,帮助别人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心和关心,是尽己所能,解除
他人困难,使他人获得快乐和幸福。出于个人私心杂念,或仅仅为了获得报偿而去帮助人,
都不能算助人为乐。
2.助人要有实实在在的结果,确实是帮助别人脱离了困境,或确实方便了他人,使别人
感到快乐、幸福。只有助人的良好愿望,却没有在实际中使人得到有效帮助,也不能算助人
为乐。
3.助人要长期积累,不断去做,要靠长期修养,形成内心自觉的习惯。所以也不能把助
人为乐理解成一时一刻的群众运动。
4.助人为乐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在工作中要充分理解人、主动关心人、热心帮助人,想
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帮助别人,如同事、同学、
朋友、亲戚等;也可以是经常参与公益事业,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自己
的爱心、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例如,可以参加“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救助失学儿童;
可以为发生自然灾害地区的人民捐助衣物;可以为需要医疗、救护、看守的贫弱者提供帮助;
可以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参加志愿者行动;等等。
5.特别要关注、关爱弱势群体,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关心和帮助关鳏寡
孤独和残疾人。
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美德,帮助别人不图回报。当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受惠者也要受思不忘,知恩图报,像别人关心帮助自己一样去关心帮助他人,为营造温馨
的社会环境而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体现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者的尊重。要牢固树立公共财产不可侵犯的
道德观念,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爱护公物。公共财物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爱护公共财物是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一个公民在工作、劳动和生活中必须承担不侵犯公共财物的
义务,必须承担爱护和不挥霍公共财物的义务,必须同侵犯公共财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爱护公物,首先要爱护国家财产,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
富,国家的工厂、矿山、银行、车站、一飞机场、铁路、公路、商店、文化馆以及各类院校
等等,都是全体人民长年累月、辛勤劳动创造的财产,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的物质条件,关心、保护和珍惜这些国家财产,不让它们流失和破坏,是每个公民应尽
的责任。其次,爱护公物就要爱护国家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动
植物群。还有生产、生活设施,如草坪、绿地等。因为这些财产都是人民安居乐业、有序工
作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第三,爱护公物还要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占迹。文物古迹是中华民
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无可替代、难以估量的物质和精神价
值。作为公民必须努力保护好文物古迹。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指保护自然环境,是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
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保护环境这一公德规范,
要求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有节制地利用资源,把
发展限制于自然承受力的范围之内,为后代人留下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党中央新近提出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强调高度重视资源
和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保护环境的最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证子孙
后代的幸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
起。第二,要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认真保护河道
湖泊、土地资源、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仅有的一个地球。第三,保护环境,还要求我们改
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如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
保护绿化成果等。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才能保证公
民正常生活。对一个公民来说,纪律观念强不强,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
貌。
遵纪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
法、护法。这些法律,包括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等。第二,严格遵守各
项法律和纪律,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将法律条文内容化作自己的自觉行动,使守法由“要
我做”变为“我要做”。人人都这样来做,全社会就会形成自觉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三,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乘客规则等。第四,坚决同一切违
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对那些知法犯法、破坏社会秩序的少数“害群之马’,,需要全体公民群
起而攻之,同他们作坚决斗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让一切违法违纪现象没有市场。
职业道德规范
所谓职业,就是在社会劳动分工的情况下长期从事某一种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
以此获得生活主要来源的社会活动。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殊的职业
关系中,在长期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理应
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职业道德反映了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从事职业的人们
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只有一般的社会道德,没有职业道
德是不行的。一般社会道德只有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具体化为各种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
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行业领域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
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说,就是每个职工以正确的
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对自己的工作认识明确,感情真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出热情积极、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敬业就是用一
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目前,敬
业包含两层涵义:一为谋生敬业。我们并不反对这种敬业精神,因为它还是有利于做好工作
的。这种在外在压力下产生的敬业态度,目前还是大多数人能具有的敬业精神的实际的、真
实的状况。但是要知道,一旦外在的竞争压力消失,这种勤奋负责的敬业精神也就会迅速消
失。二为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而敬业。这是高一层次的敬业,这种内在的精神,才是
鼓舞人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
爱岗敬业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职业偏见。不同的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
贵贱之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荣誉并不取决于他的职业,任何职业
岗位上的人,只要是一心为人民服务,他就会得到社会与人民的承认和尊敬。
2.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也是为工作而生活的,应当把自
己的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来看待。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个人敬业、勤业,履行职责,努力克服一
切困难,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它鞭策人发奋上进,催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要把自己的才华、能力以至于生命都投入到事业当中去,
3.热爱本职、扎实工作。这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每一个职工都要有“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的思想,做到爱业、乐业、敬业、勤业、学业、精业、创业。
4.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提倡爱岗敬业,并非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呆在一个岗位上。随
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生可能会有很多次的岗位变动。然而无论他在什么岗位,只要在岗
一天,就应当认真负责地工作一天,毫不马虎,绝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得过且过。
岗位、职业可能有多次变动,但对其工作的态度始终都应当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爱岗敬
业要贯穿各种工作岗位的每一天。
二、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真实无妄。他包含有三层含义。第一,在社会交往和职业活动中
要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忠诚于自己服务的单位,忠诚于自己的职业,按照自己从事的职
业要求承担职业责任和履行职业义务,认真负责不敷衍了事。第二,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
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颠倒是非、不歪曲事实、不篡改历史,不说假话不打诳
语,不弄虚作假,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第三,在待人接物时不隐瞒自己的真
实思想,光明磊落,态度诚恳,言真意切;在对待自己时一敢于面对自己的成败得失,正视
自己的错误。做人做事实实在在,不口是心非,既不自欺也不欺骗愚弄他人。
守信,就是要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言出行随,忠实地履行自己承担
的职责和义务,作出的承诺就要兑现,不讲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欺骗蒙蔽他人,也不因
自私的目的而毁约,失信于人,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
作为人立身处事的美德,诚实守信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作为
人从事职业活动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就是对待国家社会、对待他人、对待事情都要讲忠诚
信义。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立事之基、为政之根。对于个人来说,诚实守信代表一个人的人
格;对于企业来说,诚实守信代表一个企业的生命;对于政府来说,诚实守信代表政府的威
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做到诚实守信有以下要求。
I.要认识诚信对于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立志作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要身体力行地做一个诚信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实事求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
次是“言行诚实”,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言谈举止的真诚,实话实说言必信,不说假话不骗人,
要牢记“一言既出,马四马难追”的古训。第二个层次是“主观诚实”,就是对自己内心的
真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说违心话,不办违心事,做到心和口要一致。这一点看似容
易其实难,没有比不欺骗自己更困难的事情。第三个层次是“客观诚实”,是对他人的真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真诚待人,互相信赖。
3.要诚实地工作,不偷奸耍滑,不掺杂使假,不缺斤短两,不虚报劳动成果,不谎报
政绩,不要不该得的报酬。要“慎独”,坚持“领导在场不在场一个样”;做错了的事情要有
勇气立即改正。
4.要慎重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哪怕自己吃了大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也要兑现承诺。不能“嘴上唱高调,行动不对号”,让别人瞧不起,不做“轻许寡信”的人,
不做不讲信用的人。
5.要诚心诚意地帮助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做到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四个字,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不易。当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不诚不信”的现象。要养成和
发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首先,要从抓教育入手,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倡导“以诚实
守信为荣”的良好风气,重建诚信社会。其次,要靠自我养成,从说真话、守时间、讲信誉
等小事做起。第三,要发挥道德舆论的力量,对不讲信誉、不讲真话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
使他们脸上无光,心中内疚;对于讲信誉、以诚待人的公民要予以赞扬,号召向他们学习。
第四,必须在发挥道德作用的同时,完善法纪、加强管理。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行使职业权力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做事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公平、公正、合理,
秉公办事,主持正义。可见,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行为准则。
公平、公正,不徇私舞弊,不贪赃枉法,是几千年来为人称道的职业道德。人们都希望
自己与别人一样受到同等的对待,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纪律
面前人人平等。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直接关系到政治是否清明,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
民风的好坏。
要做到办事公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公私分明,不谋私利。无私则无畏。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以权谋私、以业寄生的
人不可能做到办事公道。只有无私,才能坚持原则,追求真理,主持正义;只有无私,才能
为政清廉,照章办事。
2.公正无私,不徇私情。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远近亲疏的区别。人非木石,当然有好
恶,但好恶必须置于公正才不会出错。当面对公理与私情、公义与私利时,能以公理为重,
以公义为重,忍痛去私,不利用手中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私利。对所有来办事的人都以同样的
态度热情接待和服务,一律照章办事,不拉关系,不走后门。在对人处事上都不能搞双重或
者多重标准,决不能对亲者和疏者不一样,对富人和对穷人不一样,对老乡、熟人与对陌生
人不一样,对上级和对下级不一样,对领导和对群众不一样等等。
3.去除私心,不计个人得失,不畏各种权势。为了公众利益,为了公道和正义,敢于向
权势作斗争,敢于硬碰硬,坚持按规定、按程序秉公办事。很显然,要做到办事公道,就可
能会失去自己的一些利益,就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办事公道,就必然会有压力,
会碰上各种干扰,特别是会碰上那些不讲原则,不奉公守法的有权有势者的干扰。
4.公私分明,不谋私利,不占公家便宜是抵制干扰、不惧压力,办事公道的基础。自己
清白做人,不谋私利,廉洁奉公,没有把柄攥在别人手里,就理直气壮,就不会被他人所利
用,就不会被别人的威胁所吓倒,就能够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经得住顶得起来自上下左右各
方面的压力和曲解甚至指责。“无欲则刚”,“身正不怕影子歪,脚正不怕鞋歪”,“为人不做
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
四、服务群众
服务的基本含义是提供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措施。而所谓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办事情。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集中的表现。
在我国,人人都是为他人服务的主体,人人又都是被他人服务的对象。社会全体从业者
通过互相服务,来达到社会发展、共同幸福。可以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人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服务群众是职业行为的本质,是每个职业劳动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都
树立起为众人服务的职业思想和观念,本职业才能在社会中立住脚跟并发展起来,个人也才
能在职业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个性和爱好。
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相
对合理、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它在道德上提出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通过公平交
易、平等交换,实现相互服务,使参与的双方或多方互通有无,带来社会的普遍效益。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群众的精神只能强化,不能淡化。
服务群众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热爱人民群众,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急群众
所急,想群众所想,扶危济困,帮贫救难,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最高准则。要认识到服务群众
是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和服务,满足相互需
要的光荣而神圣的事业,体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平等互助关系。我为群众服务,表明我是社
会的公仆,应尽到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的义务;群众为我服务,又表明我是社会的主人,享
有“主人”应有的各种权利。这种相互服务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主人与公仆、权利与义务的
有机统一。
2.要尊重群众。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同群众的关系,职业同群众的关系。离开了人
民群众每个人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一定要尊重群众,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只有这
样才能无往而不胜。其次,尊重群众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要尊重为社会辛勤劳动
而做出重大贡献的劳动者。对从事不同职业、担任不同工作的人们,对普通劳动者和领导者
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评价他们。第三,尊重群众要实心实意替群众办事,为
群众着想,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第四,服务是一种平等互利的交换,服务群众不是施舍性
的,要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
3.方便群众,让群众满意。时时想着便利群众,通过一件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来为群众着
想,为群众提供方便,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对群众一视同仁,都热情服务。
4.要文明服务。在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职业义务时,一要举止文明,即衣着仪容要美,举
止要端庄。二要语言文明,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礼,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三要正确执行
文明规范制度,服务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5.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精益求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批评,有错即改,不
护短,不包庇。服务群众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
水平。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奉献就是不论从事任何职业,从业人员的目的
不是为个人、家庭,也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有益于他人,为了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奉
献更多地意味着对自身利益一种自觉的舍弃。换句话说,奉献就意味着自我牺牲。判断奉献
与否,首先要看是否包含着自我牺牲的因素,没有自我牺牲,就不能算作奉献。
今天我们讲奉献,并不是讲付出劳动不要报酬,而是讲一种精神,一种忘我的全身心投
入精神。当一个人专注于某种事业时,他关注的是这一事业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意义。他
为此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奉献行为的突出特征包括:一是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完全为了增进公
共福利而积极劳动。二是有热心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竭尽全力。
三是不计报酬,完全出于自觉精神和奉献意识。
奉献有先进性与广泛性之别,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这是一种完全彻底的、无私的,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自觉自愿的选择。第二个层
次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有的奉献主体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未达到无私
奉献的境界,但是他们爱岗敬业、奋斗进取,不惜精力和时间,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也
是一种奉献。第二个层次在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和积极
分子都能够尽职尽责,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在积极维护国家、
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和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
奉献的两个层次的划分是粗略的、相对的,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任何人经过艰苦锤炼,情愫升华,都是可以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
迈进的。同样,如果一个人放纵私欲,精神沉沦,也会很快从较高层次堕落下去。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石和最高境界,是集体主义思想在人生观、价值观、
伦理观上的升华;是一个超越市场经济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最高道德层面。一个能够奉献
社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中,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基础要求,是首先应当做到的。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比
前两项要求高了一些,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做基础。奉献社会,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这
五项要求中最高的境界。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心为社会做奉献的境界,他的工作就必然能做得
很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奉献社会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凡点。
1.要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奉献社会不仅有明确信念,而且有崇高的行动。奉献是一
种精神,但是只有把这种精神落实到行动上,躬行实践,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奉献
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觉主动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有一份热,发一份
光。当然,从“尽职”到“奉献”还有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但是,尽职尽责毕竟是引导人
们走向无私奉献的“起点”。从“讲责任”到“讲奉献”的质的飞跃,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行
之有效的通途。伟大出于平凡,尽职尽责看似简单,要做好却很难。尤其是十几年如一日的
尽职尽责,就难上加难。
2.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即道义,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或
原则;“利”,即功利,是指人们的各种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我们要坚持义利统一观。首
先,肯定物质利益的作用。其次,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再次,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
首位。总之,新的科学的义利观,把“义”放在首位,即反对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思想和
行为,又反对离利谈义、重义轻利的道德说教,它要求把道义的价值和功利的价值统一起来,
也就是“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观。
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人
民利益的统一,坚持国家和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用高尚的精神追求去引导物质追求。三是坚持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统一,必须“以义导利”,
“取财有道”,而不能“见利忘义”,要把求利手段升华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去实现个
人利益的自觉行为,升华为自立自强的敬业精神。
3.正确处理奉献与获得(索取)的关系。奉献是指个人劳动对社会利益的增益;索取
是指个人向社会提出的补偿性或回报性要求。多数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包含了奉献与索取两个
方面,差别仅在于两者的比值有大有小。那些奉献社会愈多的职业劳动者,使社会利益出现
正向增长,他的人生也超出了个人生命的局限,具有了广泛的恒久的社会意义,获得了升华。
相反,一味索取,“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最终会成为社会的弃儿,他的生活也就黯
然失色,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社会价值和尊严。
奉献与获得的关系就整个社会看,整个社会人们的奉献大于获得,社会向人们提供的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后,还有节余,人类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可
见,奉献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客观必然要求。所以,职业劳动者在处理奉
献与获得的关系时,要坚持获得来自奉献,奉献是获得的前提。正如徐虎所说:“你不奉献,
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4.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奉献社会不只是一句口头禅,它
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伸出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帮困难者渡过难关;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挺身而出,甘愿为祖国、为人民
献身。奉献社会并非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有益于国家、
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人民,就是一种奉献。
综上所述,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的表现。诚实守信
是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
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一切行业、岗位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
心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和各个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奉献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民
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奉献社会的实质是奉献。奉献精
神体现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的各项要求之中,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
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家庭美德规范
现时代的家庭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适应家庭生活方式发生
的变化,根据现代家庭内部结构、追求等变化以及外部关系特点,在全社会倡导家庭美德,
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家庭美德规范是家庭关系的调节手段和社会评价标准。《宪
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与家庭伦理互相适应,使家庭关系具有了情与法的现
代特征。家庭美德的内容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一、尊老爱幼
尊老指尊敬、尊重长辈;爱幼指爱护、教育幼年子女。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形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家庭道德传统。尊老爱幼,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
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尊老应该做到:第一,要从物质生活上对老人给予赡养和照顾,包括衣食、住宿、疾病
等方面的供给和照料,特别是当父母、长辈有病时,子女、晚辈要悉心照料。不许嫌弃老人、
虐待老人,要依照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第二,要在精神生活上给老
人以关心、体贴,使他们充分享受天伦之乐。第三,在社会上积极倡导敬老、尊老、助老的
道德风尚,热心为老人办好事、办实事。
爱幼应该做到:第一,要优生、优养、优育,父母对子女要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既
要从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子女,又要用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子
女。要把对下一代的爱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把对子女的爱的感情同培养他们的人生
观、道德观及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社会上要热心儿童福利事业,关心、
爱护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反对摧残、迫害、遗弃儿童的行为。第三,爱幼要讲究艺术。“严
是爱,宠是害。”如果一味娇惯宠爱子女,无原则地迎合、满足孩子的要求,就会使子女形
成任性、放纵、骄横、自私、冷淡、孤僻、怕失败、怕挫折等不健康心理素质,影响孩子的
成长。因此,对子女应当做到爱和严相结合。当然,严格要求并不等于体罚。有的家长仍信
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必须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启发诱导
孩子纠正错误,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身
教重于言教,家庭环境和家长素质给孩子以几乎无法抵御的影响。如果家庭没有爱的氛围,
家长素质低,就不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因此,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自己应先受到教
育,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学习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提供一个良好
的家庭氛围,这些都是培育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
主义家庭美德的一项基本要求。男女平等,是指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女子和男子人格独
立、地位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力,负有同等的义务。
男女平等包括男女在社会地位、人格尊严、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以及政治法律等方面的
平等。侵害妇女合法权益,歧视、虐待、残害妇女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实行男
女平等的法律原则,大力倡导尊重妇女的社会公德。
尊重妇女包括:尊重妇女的人格、劳动、感情及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应该享有的权
利和利益;在社会中主动帮助妇女,在公共场合为女士让座、让女士先行等;社会不能因种
族、年龄、语言、文化、宗教、残疾或居住位置,对妇女进行任何歧视,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在家庭中,男女应共同承担家务劳动,这是男女平等在家庭劳动方面的体现。
要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家庭中的男女都享有教育、就业及财产等方面的同等
权利。特别是在生育观上,要真正做到“生男生女都一样”。要实现男女平等,一方面需要
男性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另一方面,妇女自己也应当努力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
自强”。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补充。恋爱自主,婚姻自由,也是男
女平等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
三、夫妻和睦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家庭
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夫妻关系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也影
响着社会的稳定。夫妻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互敬互爱。
怎样做到夫妻和睦?首先,要学会尊重对方。夫妻双方又是各自完全独立的,在经济上,
在分担家务劳动上,应当平等对待;尤其是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独立、互相依赖、互相平等、互相
尊重和爱慕的关系。第二,忠于爱情,矢志不渝,是调节夫妻关系的道德准则。夫妻在事业
上应是志同道合的净友,在生活中应是同舟共济的伴侣,在思想情感上应是忠贞不渝的知音。
要真正做到“长相知、不相疑”,心心相印,相濡以沫。夫妻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互信、
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第三,要
经常进行感情交流。第四,相互履行义务。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患难与共,同舟共济。
第五,反对轻率离婚,是维护夫妻和谐的重要美德。第六,实行计划生育,是夫妻生活中的
重要问题。
四、勤俭持家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历来把勤俭节约作为治国之道、修身之德、持家之
理。勤俭要求人们合理安排家庭开支,朴素节俭,珍惜财富,合理使用财富,反对挥霍浪费
行为。勤俭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法则,而且是一个维护家庭发展和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道德
准则,它对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不断繁荣,也有着重大作用。温饱型家庭要讲勤俭,小
康型家庭要讲勤俭,即使是少数富裕家庭也应讲勤俭。勤以建家,俭以持家,它既是文明家
庭的重要标志,也是家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勤俭持家,是勤和俭的有机统一。勤,就是勤奋、苦干、拼搏。通过勤,家庭物质基础
就能夯实。俭,就是节俭,就是要求人们珍惜劳动果实,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勤俭节约,
适度消费。管好经济,对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勤俭持家就是要精打
细算,科学合理地安排家庭经济生活,避免浪费。勤俭持家就是要树立具有现代文明的消费
观。第一,家庭经济管理上要有计划性。第二,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消费。第三,适当增
加精神消费的比重。
五、邻里团结
邻里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新型道德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就是指这种邻里相互团结,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邻里和睦相处,有助于人们排
忧解难;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能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更深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
文明,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固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邻里关系面临许多新情况。特别是城市里的楼房单元住宅,客观上也给改善邻里关系带来诸
多不便。但是,我们仍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建立良好、新型的邻里关系。
加强邻里团结,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着重要做到“四互”:
一要互尊。就是要尊重邻居的人格,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邻居要像对待自己的家
人一样尊重、一样帮助、一样爱护。要尊重邻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要尊重邻居的合法
权益;要尊重生活清贫或者文化程度低、或者社会地位一般甚至在常人眼里认为低下的邻居;
要多看邻居的长处。
二要互助。要建立新型的互助的邻里关系,急邻居所急,想邻居所想,帮邻居所困。
三要互让。邻里之间一旦因生活琐事发生了矛盾,双方都不必斤斤计较,要讲风格,严
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礼让,谦让,使邻里和睦相处。
四要互谅。要了解邻居的生活习惯,理解邻居的职业,谅解邻居的苦衷,在了解的基础
上,增进理解。不要“得理不让人”。对邻居要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多
一点赞扬;少一点品头论足,多一点相互学习;少一点斤斤计较,多一点热忱关怀。一句话,
少一点顶真苛求,多一点风格情操。要考虑邻里的方便,邻里的利益,不能只顾自己,不顾
他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
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八荣八
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将
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
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知荣明耻,人之根本。荣誉和耻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
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知荣辱,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之为人,区别于动
物的重要标准。
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外在世界的总的看
法和基本观点,它影响和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与活动。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等
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走向。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实物价值标
准的基本看法。在上述“三观,,中,世界观带有根本性,对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大和关
键性影响。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
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
不同的政党,由于世界观不同,导致荣辱观各异。在阶级社会中,荣辱观受一定阶级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特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每个社会集团有自己的荣辱
观,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道德取向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这一特征表现在荣辱观上,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观念,又有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影响
和渗透,还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他们互相交织,共同影响着社会成员
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因此,胡锦涛通知提出,要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特别
是广大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
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始终怀着对祖国母亲最崇高的敬意、最浓厚的眷恋之情,竭尽全力
地履行自己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与祖国荣辱与共的真挚而深厚的爱国之情。“国之
不兴,何以为荣”的荣辱观体现了中华优秀儿女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道德准则。
1.爱国是深厚的民族情感。在一定疆域共同生活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了
共同的经济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也形成了热爱故土、依恋亲
人的朴素感情。这种感情在在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事件过程中,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并渗
透到政治、法律、道德、文化之中。这样作为社会心理的爱国情感,就上升为一种深刻、稳
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即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并大力推崇褒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如列宁指出的: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
感情,主导着人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
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爱国主义作为不朽的民族灵魂被
世代相承,发扬光大,成为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之一。历史上有与自己的祖国生死与共
的屈原、文天祥,有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三元
里抗英的庶民百姓;近代有“振兴中华”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有毛泽东、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创建的伟大历史功勋,有一大批留下名字和没留下名字的
先烈的无私奉献;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有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华罗庚、钱学森、邓
稼先以及一大批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爱国者。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在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振兴和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祖国的团结和统一,为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
是统一的,但并非简单的等同。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层次。共产党员要坚持与共产主义理想相
一致的爱国主义,广大人民群众应确立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港、澳同胞则应是拥护祖
国统一的爱国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根本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
大的工程,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景。每个建设者都会在这个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课题。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是新时期爱国主
义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努力振兴民族经济,真正使中华民族战胜挑战,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责任,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和
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争取台湾回归,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是我们
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之一。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古今中外,对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两种根本对立的看法:一是忽视,认为历
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二是重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着,他们不但是社
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重视人民群众的观点是我们服务人民的哲学依据。
纵观中国历史,虽然“王权观念”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民为贵”的思想,或称民本
思想,也源远流长。孟子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王权观念”与“民本思
想”的激烈较量中,人们可以看出一个铁律,那就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
逆民心”。
西方的“人本主义,,是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
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简言之,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
哲学。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我党倡导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民本思
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和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我们党倡导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方“人本思想”也与我
党倡导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西方“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
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经验体验式的反叛。
我党倡导的“以人为本”则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
1.服务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毛泽东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
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一论断不仅是区分各种政治立场和观念的试金石,也解决了道德
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因而也是区别各种不同道德类型的分水岭。自古以来,一切剥削
阶级道德的核心,都是为少数人服务,只有无产阶级道德的核心,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决议形式,肯定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2.服务人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
史条件下,服务人民应该成为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相联系的一种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市场主体的利益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所以,
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必须把追求自己的利益与交换方的利益结合起来。谁要想通过
市场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谁就应当更好地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即为他人、为社会更
好地服务,否则,自己的利益就难以或无法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全
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这样就必然要把商品生产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
的属性体现出来,并把服务的对象指向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服务人民,也符合商品经济运
行的客观规律。
服务人民作为一种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会自发地从市场经济的土壤上产生出来。
发展商品生产,建立市场经济,必须弘扬服务人民的精神,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内在要求。提倡“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精神,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积极
向上,就能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从而早日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
3.服务人民要大处立意,小事着手。(1)人民利益既有长远的幸福追求,也有当前生产、
生活中的具体小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民群众的大事,无疑是党委、政府工
作的重中之重,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件大事是由无数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小事汇聚而成的。
服务人民,就要从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入手。(2)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服务人民的最好体现。
在我们的社会中,所有职业的共同服务对象就是人民群众。每一个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岗位
上是服务者,在其他场合就成为被服务者,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服务人民要求任何职业都
必须极力满足他的服务对象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3)不断学习是服务人民的必然要求。
服务人民,应该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的高度统一。只有服务意识,没有服务能力,就是空
谈;只强调能力,没有服务意识,就会陷入自目。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才能
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真正服务好人民。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晶,科学把人类从
愚昧无知的束缚中中解放出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摆脱愚昧
无知,走向科学和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已知世界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新鲜知识,
同时也在揭示着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深邃的未知世界,科学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1.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一是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
迷信、愚昧,提高认识能力,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类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
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认知功能的体现。二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展,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带来人
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革命,电磁学理论的技术应用带来了电气化时
代,信息技术带来了知识经济时代。三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
变革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的变革。四是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本亚明曾说:“科学是一把双
刃剑,这点人们迟早会明白。”当代科技革命空前放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同时也空前放大了破坏生态和毁灭自然的力量。因此,科学技术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应该
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科教兴国,国之大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是中国
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一项国之大计。(1)科教兴国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当今国家综合实
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优势就必须科教优先。(2)
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翻开世界近代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在当时革命性技术
的自主开发上领先,谁就成为世界强国。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3)人才资源
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归根到底则是人才一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综合国力。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
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科学思想并不是人们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产生的,必
须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引导逐步形成。(1)崇尚科学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追求真理,
实事求是的精神,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的漫漫征程始终贯穿了求真求实
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怀疑批判、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不能迷信传统,
迷信权威,墨守成规:科学精神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的细密,是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不仅依赖于人们对科学的服膺和尊重,更依赖于人们
勤于探索和团结协作。C2)崇尚科学离不开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不仅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
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化建设活动。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应该在更大的范围
内对科学进行最广泛的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
解及态度,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促进科学的普及。(3)崇尚科学必须反对愚昧无知。
江泽民指出:“科学的贫乏会导致无知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一
切愚昧和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就要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就
要不断地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就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就要敢于同形形色色的
伪科学和封建迷信作斗争。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1.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基本活动。劳动不仅创造财富,也是最为光荣的一项社会活
动,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是身心健康之源。热爱劳动和尊敬劳动是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不仅创造
了人类自身,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
类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观点。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从事其
他社会活动,结成政治、经济、思想等其他社会关系,并由此构建组成了人类社会。从劳动
的自身意义看,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
福的基础。
(2)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社会财富来源于劳动,劳动既有具体劳动,又有抽象劳动。
从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来说,财富来源于不同生产领域各种特殊形态的具体劳动;从社会财
富的价值方面来说,则来源于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着,劳动创造了七
彩的世界,创造了社会的财富。(3)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长期的劳动创造中,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推动了社会和自
身的进步,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l)一
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劳动是一个基本的经济范畴,在现实生活中表
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劳动,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具体内容
和推动力量。现代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劳动分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论是脑力劳动,
还是体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的劳动,都是平等的、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尊重和保护。(2)尊重劳动和创造是社会
和谐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和创造,是社会和谐的题
中应有之义。这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关系到国家方针政策的稳定,涉及社会各
方面的利益。尊重劳动和创造,集中体现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因此,我们应在坚持生产要
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政策,使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
的实现。(3)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过程中,劳动、
资本、土地、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以及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这些生
产要素中,劳动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必须依靠劳动才能得到开发和种植,资本必须依
靠劳动才能得到有效经营和管理,科学知识、先进技术、经营管理、信息都要通过劳动才能
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广一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劳
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3.劳动是立身之本、立国之基。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劳动孕育创造历史。要牢固树立劳
动光荣的观念。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劳动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钱,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
径和重要条件;从最低要求看,劳动是每一个人的谋生手段,一种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对劳
动报什么态度,是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即劳动具有鲜明的道德意义。在我们社会
主义国家里,劳动不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谋生手段,更是每个公民为祖国、为人民贡献
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中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亿万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去辛勤创造。每个有劳动能力
的公民都应把劳动看做自己的光荣职责,在劳动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决摈弃好逸恶劳
的思想,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实践,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
动者。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互助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是
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
1.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
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判断一种人际关系是否健康和谐,必须以能
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本标准。如果交往双方的物质与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人际关系
才能得到长期维持和继续发展,否则这种关系就不会持久和健康。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人际
关系强调交往双方必须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谅互让、互补互助,团结合作。作为社会主义
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团结互助表现为平等团结、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大到民
族关系、地区关系、部门关系,小到邻里关系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均有体现,涉及日常
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团结互助是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重要条件。晚清思想家魏源曾说:“人聚则强,人散
则弱。”人民群众团结国家就强大,人心离散国力就弱。团结互助不但可以促进国家的强大,
而且还能促进民族的发展。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日趋激烈,最后的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
的强弱。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固然在综合国力中具有重要的分量,但人的因素始终占据
着更核心的地位。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会增强我国的综
合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团结互助则兴,损人利己则衰;团结
互助则存,损人利己则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也是如此。面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团结互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团结互助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教
育、科学、文化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十分复杂、一十分棘手的社会系统工程,必
然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种种障碍和矛盾,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努力
才能完成。因此,团结互助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大家的智
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儿乎是万能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对暂时的、
局部利益的矛盾,要能够心平气静,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共同协商,大家心往一起想,劲
往一处使,促进小康目标的早日实现。
4.团结互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
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利益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我国现实生活
中比较明显地存在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地区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群体的贡
献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更错综复杂等不和谐的因素,这些对构建和
谐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避免出现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就必须积极维护社会稳
定,大力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价值取向,努力塑造团结互助的社会
氛围。作为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团结互助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社会秩
序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和社会矛盾日益趋复杂的情况下,就必须发挥团结
互助的作用,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提倡团结互助,反对损人利己,这已成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诚”指“诚实”、“真诚”和“忠诚”,“信”
就是“真实”和“信守诺言”。二者相互联系,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
义与利,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义”一般指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的标
准,表示一定的道德伦理规范。“利”指物质利益、功利。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
值导向。见大义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即见利忘义,历来为人们所不齿。
1.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成事之基。诚实守信既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的
根基。在现代社会,是否诚实守信,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更重要的是
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发展。树立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质,是关系到自己的人格、品质和习惯
的事,坚持诚信做人,最终获得成功的是自己。丧失诚信守信的人难以安身立命,如幽王烽
火戏诸侯,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2.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素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和变化,诚实守信不断被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孔子专门论述了“诚信”作为治理国家基
本准则的重要意义:“民无信不立。”荀子认为“诚信”既是个人道德修养,也是治理国家的
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了诚实守信的内涵,把诚实守信提高到党的建设的高度来
认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江泽民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
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3.诚实守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人类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相
互沟通和交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除了法律和制度的强力规范,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唯
有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信任,才一能产生真正平等、公正的交流与合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
济、竞争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把诚实守信作为契约道
德的核心范畴和交易规范性要求就越高,诚实守信成为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必须履行的一项基
本道德规范,也应该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应具备的一项基本道德素质。
4.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坚持义利并举。义与利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关系等。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义利
观,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一首位,又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坚持义利并举。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法律与纪律,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法制社会里,唯有遵纪守法的
公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社会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
和谐。
1.人类历史伴随法制文明。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法制史,法纪缺失,国将不国。历史
上法纪严明治军、治国的典故不胜枚举,说明法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国家共存亡。法纪
不仅是治军、治国的保证,而且与社会中每一位公民紧密相连。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
同法纪打交道,履行职责、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凡此种种都须依法进行,受法约束同时也
获得法律的保护。
2.现代社会更需法纪严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生活中
的竞争和各种矛盾必将日益复杂和激烈,客观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规范,特别是法
律规范、纪律规范予以保障。现代国家追求法制文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所有参加
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从时代要求的意义上说,守法已经成为现
代公民的一种必备人格。
3.遵纪守法,和谐共生。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既定的战略目标,这
个目标的实现,除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建设和司法部门秉公执法外,还必须依赖公民法律意识
的确立。这要求人人学法知法,自觉按照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行动,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艰苦奋斗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人们在创造财富时
必须吃苦耐劳,在生活消费上必须自奉节俭,珍惜劳动财富。从精神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必须保持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
更注重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境界。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根。一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警世名言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艰苦奋
斗优良传统的民族。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正是
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能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使中华民族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
2.勤俭兴邦,奢侈亡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不图进取,那只能走向衰落,我国历史上
各朝各代的更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古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骄奢淫逸对任何一种
政权都是一种腐蚀剂。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在竞争中发
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必须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将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俭以养德,尚俭戒奢。俭以养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也是世界各民族的共识。
物质生活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的最高目的和
全部意义不仅仅是追求和满足个人的生活享受。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要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
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尚俭戒奢。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7:3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77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