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更新时间:2022-11-28 06:52:12 阅读: 评论:0

关于实力的议论文素材-落雁鸿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昏天黑地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的]

1、提高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2、把握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课文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

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

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2、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

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思考

1、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生字正音记形。

怒号háo罥juàn

四、课文分析

第1段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2、文句梳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号]大声吼叫。

[三重]三层。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坳,低洼的地方。

3、内容把握

提问: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讲解:秋风破屋。第一段,作者紧扣秋风直写了狂风破屋的情景。天高气爽,忽然刮起

了大风,怒号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又一层地掀走了。经过长期颠沛流离之后,

诗人的这座暂时安居的茅屋就这样被呼号着的秋风揭破了!被秋风卷起的茅草在空中飞舞,

有的飞过江去落在对岸,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落在塘坳沉到水里。诗人多么希望能

够把这些被卷走的茅草都收回来,再修补自己的茅屋啊!然而,挂在高树上的、沉入水底的,

已经捡不回来了,只能把那些落在近处平地的茅草捡回来,以备风停后修补茅屋。

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讲解: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提问:在这一段里,诗歌是如何押韵的?朗读的时候有什么作用?

讲解: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

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

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

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

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

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

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

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

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

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

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

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4、文段意思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

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第2段

1、原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2、文句梳理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当面作“贼”。能,作“这样”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竹]竹林。

[唇焦口燥呼不得]呼喊得唇焦口燥仍然没有效果。

[呼不得]呼喊也没有回应,即没有结果。

3、内容把握。

提问:使用四个字概括出本段内容。

讲解:群童抱茅。

提问: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提问:“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讲解: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问:第二段写了什么?

讲解:第二段写群童当面抢抱茅草的情景。南村的那些孩子欺负诗人年老体衰,竟然忍

心“对面为盗贼”,公然把他的茅草抱跑了。诗人年老体弱不能追,只能喊,可是任凭你喊

得唇焦口燥也没有效果。在这里,诗人用“对面”、“公然”、“盗贼”等字样,把一群什么话

也不听的顽皮、讨厌的孩子形象活画了出来。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一方面

看出杜甫心地宽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诗人痛感自己的衰老。无可奈何,只好回到家来倚

杖自叹而已。

提问:这段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讲解:第二节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

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

无力”五字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

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

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

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

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穷困”的现实基础上

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

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

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

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晓薄,就意在言外

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

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4、文段意思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

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第3段

1、原文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文句梳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俄顷]一会儿。

[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向]渐进。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衾]被子。

[恶卧]不舒服地睡。

[娇儿]爱儿。

[恶卧]睡相不好,两脚乱蹬。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上鞋的麻线一样密集。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捱到天明。彻,通。

3、内容把握

提问:使用四字短语概括此段的内容。

讲解:长夜沾湿或者长夜难眠。

提问:“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讲解:“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提问:第三段写了什么?

讲解:第三段写屋破雨漏长夜难眠的情景。不久,诗人便回到被秋风吹破的茅屋中来,

风停了,但却下起雨来。破屋怕遇连雨天,多么盼望雨停啊,而偏偏“雨脚如麻未断绝”,

使得整个屋里没有一点儿干地方。诗人躺在“无干处”的床上,盖着用了多年已被孩子睡觉

时蹬破了里子的又破又硬的棉被,感觉特别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经

历战乱的年代,饱经忧患,历尽艰辛,睡眠已经减少了,如今床湿被冷身寒,感到夜是那么

长,什么时候才能耐到天亮呢?反映了杜甫百感交集的痛苦心情。

第三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

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

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

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

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

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

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

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

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

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提问:诗的前三节写出诗人什么心情?

讲解: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

4、文段意思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

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

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

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第4段

1、原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文句梳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哪里。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蔽,保护。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3、内容把握

提问: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用四字概括。

讲解:忧国忧民。

提问:第四段的内容是什么?对全诗来说,有什么作用?

讲解:第四段,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杜甫同情人民

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诗人在屋漏床湿身冷的痛苦处境中,想的却是天下穷苦的人,只要他们都能居住

得安定快乐,即使自己住的是破房子,甚至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

及人,想到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多么崇高

啊!“安得”是假设之词,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诗人的这种希望天下穷苦人都能过上安

定生活的理想,也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的理想。杜甫之所以有这样的思

想,是他在长期战乱中备尝生活艰辛,四处飘泊,有机会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疾苦的结果。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

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

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

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

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

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

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内容总结]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

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

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

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

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

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

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

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

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

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写作特点总结]

一、使用写实的写法,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诗歌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着这大自然

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飞的沉到了塘

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平静,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作者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的率真,焦灼之后,他却转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秋雨是不请自来的,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自然的变化,而把

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就是

那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

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深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安如山”的呼喊,表现诗人的崇高

理想和愿望,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最后表达舍己为人的善良愿望。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

广的胸怀。

这首诗先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

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二、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

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

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

在水塘里。这样,不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吹破的过程写了出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选出与其他加线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A.安得广厦千万间B.风雨不动安如山

C.多歧路,今安在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选出与其他加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长夜沾湿何由彻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日光下彻,影布石上D.不如彻兵,并兵入城

3、选出与其他加线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A.秋天漠漠向昏黑B.向吾不为斯役

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寻向所至,遂迷

4、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

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至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

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脚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

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

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5、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

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

些什么?

【试题答案】

1、B2、D3、A4、B5、略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6:52: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7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四时之风
下一篇:言默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