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设计一台SO
2
气体填料吸收塔
二、设计条件:
气体冷却到30℃,用20℃清水洗涤出去SO
2
气体流量:2575m3/h空气和SO
2
混合气
混合气中SO
2
摩尔分率:0.06
SO
2
吸收率:94%
操作方式:连续操作
操作温度:20℃
操作压力:101.33kPa
三、设计内容
1.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确定设计方案;
2.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合理选择填料;
3.确定塔径、填料层高度等工艺尺寸;
4.计算填料层压降;
5.填料塔附属高度及其附件。
四、设计基础数据:参考教材及参考资料。
五、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
2.填料吸收塔主体设备图;
3.填料吸收塔工艺流程图。
注:
吸收塔常规操作,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不变,近似为清水温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
目录
1、概述................................................................3
1.1吸收的定义......................................................3
1.2吸收的目的......................................................3
1.3填料吸收塔简介..................................................3
2、设计方案简介........................................................3
2.1吸收剂的选择....................................................3
2.2吸收流程的选择..................................................4
2.2.1气体吸收过程分类..........................................4
2.2.2吸收装置的流程............................................4
2.3填料的类型和选择................................................5
2.4设计步骤........................................................6
3、工艺计算............................................................6
3.1基础物性数据....................................................6
3.1.1液相物性数据..............................................6
3.1.2气相物性数据..............................................6
3.1.3气液相平衡数据............................................7
3.1.4物料衡算..................................................7
3.2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8
3.2.1塔径的计算................................................8
3.2.2填料层高度计算...........................................11
3.2.3填料层压降计算...........................................14
4、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15
4.1除雾沫器.......................................................15
4.2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15
4.3液体再分布器----升气管式液体再分布器...........................17
4.4填料支撑装置...................................................17
4.5填料压紧装置...................................................17
4.6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装置.........................................17
5、设计结果汇总.......................................................19
6、主要符号说明.......................................................20
7、设计评述...........................................................21
8、参考文献...........................................................2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3
1、概述
1.1吸收的定义
吸收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其分离原理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
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不同气体的分离。一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
部分。气体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差
异,在气液两相接触时发生传质,实现气液混合物的分离。
1.2吸收的目的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净化,气体产品的精制,治理有害气体,保护环境等
方面都广泛应用到气体吸收过程。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填
料吸收塔的方法处理含有二氧化硫的混合物,使其达到排放标准,采用填料吸收塔吸收
操作是因为填料可以提供巨大的气液传质面积而且填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湍流状况,从而
使吸收易于进行,填料塔有通量大,阻力小,压降低,操作弹性大,塔内持液量小,耐
腐蚀,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等优点,从而使吸收操作过程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在设计中,以水吸收混合气中的二氧化硫,在给定的操作条件下对填料吸收塔进行
物料衡算。本次设计包括设计方案的选取、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物料衡算、设备
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等内容。
1.3填料吸收塔简介
在化学工业中,吸收操作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中分离气体混合物,原料
气的精制及从废气回收有用组分或去除有害组分等。吸收操作中以填料吸收塔生产能力
大,分离效率高,压力降小,操作弹性大和持液量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2、设计方案简介
2.1吸收剂的选择
吸收操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收剂的性质。选择吸收剂时在,主要考虑以
下几点:
(1)溶解度大吸收剂对溶质组分的溶解度越大,则传质推动力越大,吸收速率越
快,且吸收剂的耗用量越少,操作费用较低。
(2)选择性好吸收剂应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其它组分
溶解度甚微,否则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
(3)挥发性好在吸收过程中,吸收尾气往往为吸收剂蒸汽所饱和。故在操作温度
下,吸收剂的蒸汽压要低,以减少吸收剂的损失量。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4
(4)粘度低吸收剂在操作温度下的粘度越低,其在塔内的流动阻力越小,扩散系
数越大,这有助于传质速率的提高。
(5)易再生当富液不作为产品时,吸收剂要易再生,以降低操作费用。要求溶解度
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在低温下溶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
高,溶解度应迅速下降,平衡分压应迅速上升,则被吸收的气体解吸,吸收剂再生方便。
(6)其它所选用的吸收剂应尽可能无毒性、无腐蚀性、不易燃易爆、不发泡、冰点
低、价廉易得,且化学性质稳定、经济安全。
在实际生产中满足所有要求的吸收剂是不存在的。应从满足工艺要求出发,对可供
选择的吸收剂做全面的评价,作出科学、经济、合理的选择。
综上所述,考虑吸收剂的选用标准,在二氧化硫的吸收过程中,采用清水为吸收剂。
2.2吸收流程的选择
2.2.1气体吸收过程分类
气体吸收过程通常按以下方法分类。
(1)单组分吸收与多组分吸收:吸收过程按被吸收组分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组分
吸收和多组分吸收。若混合气体中只有一个组分进入液相,其余组分不溶(或微溶)于
吸收剂,这种吸收过程称为单组分吸收。反之,若在吸收过程中,混合气中进入液相的
气体溶质不止一个,这样的吸收称为多组分吸收。
(2)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在吸收过程中,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不发生显著的化学
反应,可以把吸收过程看成是气体溶质单纯地溶解于液相溶剂的物理过程,则称为物理
吸收。相反,如果在吸收过程中气体溶质与溶剂(或其中的活泼组分)发生显著的化学反
应,则称为化学吸收。
(3)低浓度吸收与高浓度吸收:在吸收过程中,若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摩尔分率均
较低(通常不超过0.1),这种吸收称为低浓度吸收;反之,则称为高浓度吸收。对于低
浓度吸收过程,由于气相中溶质浓度较低,传递到液相中的溶质量相对于气、液相流率
也较小,因此流经吸收塔的气、液相流率均可视为常数。
(4)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气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时,常由于溶解热或化学反应热,
而产生热效应,热效应使液相的温度逐渐升高,这种吸收称为非等温吸收。若吸收过程
的热效应很小,或虽然热效应较大,但吸收设备的散热效果很好,能及时移出吸收过程
所产生的热量,此时液相的温度变化并不显著,这种吸收称为等温吸收。
2.2.2吸收装置的流程
吸收装置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5
(1)逆流操作气相自塔底进入塔顶排出,液相自塔顶进入塔底排出,此即逆流操
作。逆流操作的特点是,传质平均推动力大,传质速率快,分离效率高,吸收剂利用率
高。工业生产中多采用逆流操作。
(2)并流操作气液两相均从塔顶流向塔底,此即并流操作。并流操作的特点是,
系统不受液流限制,可提高操作气速,以提高生产能力。并流操作通常用于以下情况:
当吸收过程的平衡曲线较平坦时,流向对推动力影响不大;易溶气体的吸收或处理的气
体不需要吸收很完全;吸收剂用量特别大,逆流操作易引起液泛。
(3)吸收剂部分再循环操作在逆流操作系统中,用泵将吸收塔排出液体的一部分
冷却后与补充的新鲜吸收剂一同送回塔内,即为部分再循环操作。通常用于以下情况:
当吸收剂用量较小,为提高塔的液体喷淋密度;对于非等温吸收过程,为控制塔内的温
升,需取出一部分热量。该流程特别适宜于相平衡常数m值很小的情况,通过吸收液的
部分再循环,提高吸收剂的使用效率。应予指出,吸收剂部分再循环操作较逆流操作的
平均推动力要低,且需要设置循环泵,操作费用增加。
(4)多塔串联操作若设计的填料层高度过大,或由于所处理物料等原因需要经常
清理调料,为便于维修,可把填料层分装在几个串联的塔内,每个吸收塔通过的吸收剂
和气体量都相等,即为多塔串联操作。此种操作因塔内需要留较大空间,输液、喷淋、
支承板等辅助装置增加,使设备投资加大。
(5)串联—并联混合操作若吸收过程处理的液量很大,如果用通常的流程,则液
体在塔内的喷淋密度过大,操作气速势必很小(否则易引起塔的液泛),塔的生产能力
很低。实际生产中可采用气相作串联、液相作并联的混合流程。
用水吸收二氧化硫属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吸收流程。
因用水作为吸收剂,且二氧化硫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
2.3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填料是填料塔中气液接触的基本构件,其性能的优劣是决定填料塔操作性能的主要
元素,因此,填料的选择是填料塔设计的重要环节。工业填料按形状和结构分为颗粒填
料和规整填料:
(1)颗粒填料一般为湿法乱堆或干法乱的散装填料。主要有以下类型:拉西环填
料,鲍尔环填料,阶梯环填料等环形填料;弧鞍形填料,环矩鞍填料等鞍形填料等。
(2)规整填料以一定的几何形状,整齐堆砌,工业用多为波纹填料,其优点是结
构紧凑、传质效率高、处理量大,但不易处理粘度大或有悬浮物的物料,且造价高。
对于水吸收SO
2
的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散装填料。
在塑料散装填料中,塑料阶梯环填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故此选用DN38聚丙烯阶梯环填
料。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6
阶梯环是对鲍尔环的改进。与鲍尔环相比,阶梯环高度减少了一半,并在一端增加
了一个锥形翻边。由于高径比减少,使得气体绕填料外壁的平均路径大为缩短,减少了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阻力。
填料尺寸直接影响塔底操作和设备投资。实践证明,塔径(D)与填料外径(d)之
比值有一个下限值,若径比低于此下限值时,塔壁附近的填料空隙率大而不均匀,气流
易短路及液体壁流等现象剧增。
一般推荐:D≤300时,选25mm的填料;
300900mmDmm
时,选25—38mm的
填料。
900Dmm
时,选用
5070mm
的填料。但一般大塔中常用
50mm
的填料,但通
量的提高不能补偿成本的降低。
2.4设计步骤
本课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设计
(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二)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及压降;
(三)辅助设备的选型;
(四)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
3、工艺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液相物性数据
对低浓度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由手册查得,20℃
时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为ρ
L
=998.2kg/m3
粘度为μ
L
=0.001Pa·s=3.6kg/(m·h)
表面张力为σ
L
=72.6dyn/cm=940896kg/h2
SO
2
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D
L
=1.47×10-5m2/s=5.29×10-6m2/h
(依Wilke-Chang
0.5
18
r
0.6
()
1.85910
MT
D
V
计算,查《化学工程基础》)
3.1.2气相物性数据
设进塔混合气体温度为30℃,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
Vm
=Σy
i
M
i
=0.06×64.06+0.94×29=31.104g/mol
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7
ρ
Vm
=PM/RT=101.33×31.104/(8.314×303.15)=1.2505kg/m3
混合气体的粘度可近似取为空气的粘度,查手册得20℃空气的粘度为
μ
V
=1.81×10-5Pa•s=0.065kg/(m•h)
查手册得SO
2
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
D
V
=0.018cm2/s=0.039m2/h
(依1.75
0
0
0
()
P
T
DD
PT
计算,其中273K时,1.013×10
-5Pa时SO2
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
1.22×10
-5
m2/s,查《化学工程基础》)
3.1.3气液相平衡数据
由手册查得,常压下20℃时SO
2
在水中的亨利系数为
E=3.55×10
3
kPa
溶解度系数为
H=ρ/EM=998.2/(3.55×103×18.02)=0.0156kmol/(k·Pam3)
相平衡常数为
m=E/P=3.55×103/101.33=35.03
3.1.4物料衡算
(1)进塔混合气中各组分的量
近似取塔平均操作压强为101.33kPa,故:
混合气量=
=103.58
4.22
1
3015.273
15.273
2575
kmol/h
混合气SO
2
中量=103.58×0.06=6.215kmol/h=6.215×64.06=398.12kg/h
混合气中空气量=103.58-6.215=97.37kmol/h=97.37×29=2823.73kg/h
(2)混合气进出塔的摩尔组成
00382.0
94.01217.637.97
94.01217.6
2
y
(3)混合气进出塔摩尔比组成
进塔气相摩尔比为
064.0
06.01
06.0
11
1
1
y
y
Y
出塔气相摩尔比为
00384.094.01064.0112AYY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8
(4)出塔混合气量
出塔混合气量=97.37+6.215×0.06=97.7429kmol/h
=2823.73+398.12×0.06=2847.62kg/h
(5)吸收剂(水)的用量L
该吸收过程属低浓度吸收,平衡关系为直线,最小液气比可按下式计算
12
min
1
2
()
YY
L
Y
V
X
m
对于纯溶剂吸收过程,进塔液相组成为X
2
=0
93.32
003.35/064.0
00384.0064.0
min
V
L
取操作液气比为
min3.1
V
L
V
L
42.8132.93×3.1
V
L
4168.4197.372.814Lkmol/h
(6)塔底吸收液组成X
1
1212
()()VYYLXX
00141.0
4168.41
0.00384-0.064×37.97
1X
3.2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3.2.1塔径的计算
采用Eckert通用关联图计算泛点气速。
气相质量流量为W
V
=2575×1.2505=3220kg/h
液相质量流量可近似按纯水的流量计算,即
W
L
=4168.41×18.02=75114.75kg/h
其中:
ρ
L
=998.2kg/m3
ρ
V
=1.2505kg/m3
g=9.81m/s2=1.27×108m/h2
W
V
=3220kg/h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9
W
L
=75114.75kg/h
μ
L
=0.00100Pa·s
(1)采用Ecekert通用关联图法计算泛点气速uF。
通用填料塔泛点和压降的通用关联图如下:
图3-1填料塔泛点和压降的通用关联图
图3-1中u
0
——空塔气速,m/s;
φ——湿填料因子,简称填料因子,1/m;
ψ——水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之比;
g——重力加速度,m/s2;
ρ
V
、ρ
L
——分别为气体和液体的密度,kg/m3;
w
V
、w
L
——分别为气体和液体的质量流量,kg/s。
此图适用于乱堆的颗粒形填料,如拉西环、弧鞍形填料、矩鞍形填料、鲍尔环等,
其上还绘制了整砌拉西环和弦栅填料两种规整填料的泛点曲线。对于其他填料,尚无可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0
靠的填料因子数据。
Eckert通用关联图的横坐标为
8257.0
2.998
2505.1
3220
75.75114
5.050
.
L
V
V
L
W
W
查图3-1查得纵坐标值为
027.02.0
2
L
L
v
F
g
u
表3-1散装填料泛点填料因子平均值
填料类型
填料因子,1/m
DN16DN25DN38DN50DN76
金属鲍尔环410—117160—
金属环矩鞍—17
金属阶梯环——160140—
塑料鲍尔环55
塑料阶梯环—260170127—
瓷矩鞍11—
瓷拉西环13—
查表3-1得:
1170
F
m
1152.1
0.12505.11170
2.99881.9027.0
026.0
2.02.0
u
u
L
VF
L
F
g
m/s
(2)操作气速
由以下公式计算塔径:
4
S
V
D
u
对于散装填料,其泛点率的经验值为u/u
F
=0.5~0.85
取u=0.7u
F
=0.7×1.1152=0.7807m/s
(3)塔径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1
由08.1
7807.014.3
3600/25754
4
u
V
DS
m
圆整塔径,取D=l.1m。
(4)泛点率校核:
753.0
1.13600
25754
2
um/s
%52.67%100
1152.1
753.0
F
u
u
(在允许范围内)
(5)填料规格校核:
95.28
38
1100
d
D
>8
(6)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取最小润湿速率为
(Lw)min=0.08m3/m·h
查填料手册得
塑料阶梯环比表面积at=132.5m2/m3
Umin=(Lw)minat=0.08×132.5=10.6m3/m2·h
22.79
1.1785.0
2.998/75.75114
2
Um3/m2h>U
min
经以上校核可知,填料塔直径选用D=1100mm合理。
3.2.2填料层高度计算
(1)传质单元数N
OG
04939.000141.003.35
1
*
1
mXY
0
2
*
2
mXY
解吸因数为:
819.0
81.42
104.35
L
mV
S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为:
S
YY
YY
S
S
N
OG
*
22
*
211ln
1
1
427.7819.0
000384.0
0064.0
819.01ln
819.01
1
(2)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采用修正的恩田关联式计算
0.10.2
0.750.05
2
2
2
1exp1.45wCLt
LL
tLtLLLLt
aUa
UU
aaga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2
表3-2常见材质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材质碳瓷玻璃聚丙烯聚氯乙烯钢石蜡
表面张
力,mN/m
566
查表3-2得
C
=33dyn/cm=427680kg/h2
液体质量通量为:
)/(64.79080
1.1785.0
75.75114
2
2
hmkgU
L
气膜吸收系数由下式计算:
6117.0
}
5.1329408962.998
64.79080
1027.12.998
5.13264.79080
6.35.132
64.79080
940896
427680
45.1exp{1
2.0
2
05.0
82
2
1.075.0
t
w
气体质量通量为:
1
0.7
3
0.237VVtV
G
tVVV
UaD
k
aDRT
气体质量通量:
)/(05.3390
1.1785.0
2505.12575
2
2
hmkgU
V
)/(0359.0
15.293314.8
039.05.132
039.02505.1
065.0
065.05.132
05.3390
237.0
2
3
1
7.0
hkPamkmol
k
G
液膜吸收系数由下式计算:
hm
g
D
U
k
L
L
LL
L
Lw
L
L
/1746.1
2.998
1027.16.3
1029.52.998
6.3
6.35.1326117.0
64.79080
0095.0
0095.0
3
1
8
2
1
6
3
2
3
1
2
1
3
2
表3-3常见填料塔的形状系数
填料类型球形棒形拉西环弧鞍开孔环
Ψ值0.720.7511.191.45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3
本设计填料类型为开孔环,查表3-3得Ψ=1.45,则
)/(3788.445.16117.05.1320359.031.1
1.1
hkPamkmol
kak
wGG
hl
kak
wLL
/46.11045.16117.05.1321746.14.0
4.0
又因
u/u
F
=67.52﹪>50﹪
需要按下式进行校正,即
1.4
'
2.2
'
19.50.5
12.60.5
GG
F
LL
F
u
kaka
u
u
kaka
u
可得:
hlak
hkPamkmolak
L
G
/68.11646.1105.06752.06.21
)/(0098.83788.45.06752.05.91
2.2
3
4.1
则
)/(483.1
68.1160156.0
1
01.8
1
1
11
1
3hkPamkmol
aHkak
aK
LG
G
由
m
aPK
V
aK
V
H
GY
OG
682.0
1.1785.033.101483.1
37.97
2
(3)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由mNHZ
OGOG
07.5427.7682.0
根据设计经验,填料层的设计高度一般为
Z′=(1.2~1.5)Z,取25%富余量
式中Z′——设计时的填料高度,m;
Z——工艺计算得到的填料层高度,m。
得:
'Z=1.25×5.07=6.4m
设计取填料层高度为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4
mZ4.6
表3-4散装填料分段高度推荐值
填料类型h/DHmax/m
拉西环2.5≤4
矩鞍5~8≤6
鲍尔环5~10≤6
阶梯环8~15≤6
环矩鞍5~15≤6
对于阶梯环填料,8~15m
h
D
,查表3-4得
max
6hm
取8
h
D
,则h=8×1100=8800mm
6400mm<8800mm
故需分为两段,第一段高为3.2m,第二段高为3.2m。
3.2.3填料层压降计算
采用Eckert通用关联图计算填料层压降。
横坐标为:
8257.0
5.0
L
V
V
L
w
w
表3-5散装填料压降填料因子平均值
填料类型
填料因子,1/m
DN16DN25DN38DN50DN76
金属鲍尔环306-11498-
金属环矩鞍-13893.47136
金属阶梯环--11882-
塑料鲍尔环34323211412562
塑料阶梯环-17611689-
瓷矩鞍环7-
瓷拉西环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5
查3-5表得,Φp=116m-1
纵坐标为:
0084.00.1
2.998
2505.1
81.9
1116753.0
2.0
2
2.0
2
L
L
V
P
g
u
查图3-1Eckert通用关联图得:△P/Z=186Pa/m
填料层压降为:△P=186×6.4=1190.4Pa
4、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4.1除雾沫器
穿过填料层的气体有时会夹带液体和雾滴,因此需在塔顶气体排出口前设置除沫
器,以尽量除去气体中被夹带的液体雾沫,常用的型式有填料除雾器、折流板式除雾器、
丝网除雾器这几类,SO
2
溶于水中易于产生泡沫为了防止泡沫随出气管排出,影响吸收
效率,采用除沫装置,根据除沫装置类型的使用范围,该填料塔选取丝网除沫器。
丝网除雾沫器:一般取丝网厚度H=100~150mm,气体通过除沫器的压降约为
120~250pa。
4.2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1)液体分布器的选型
该吸收塔液相负荷较大,而气相负荷相对较低,故选用槽式液体分布器。
(2)分布点密度计算
表4-1Eckert的散装填料塔分布点密度推荐值
塔径,mm分布点密度,点/m2塔截面
D=400330
D=750170
D≥120042
按Eckert建议值,因该塔液相负荷较大,设计取喷淋点密度为140点/m2。
布液点数为n=0.785×1.1
2
×140=132.98≈133点
按分布点几何均匀与流量均匀的原则,进行布点设计。
设计结果为:二级槽共设七道,在槽侧面开孔,槽宽度为80mm,槽高度为210mm。两
槽中心矩为160mm。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6
分布点采用三角形排列,实际设计布点数为n=132点.
图4-1槽式液体分布器二级槽的布液点示意图
(3)布液计算
由重力型液体分布器布液能力计算
由2
0
2
4S
LdngH
式中Ls——液体流量,m3/s;
n——开孔数目(分布点数目);
φ——孔流系数,通常取φ=0.55~0.60;
d
0
——孔径,m;
△H——开孔上方的液位高度,m。
取=0.60,H=160mm,
则
m
Hgn
L
dS
01378.0
16.081.926.013214.3
36002.998/75.751144
2
4
5.0
5.0
0
设计取
0
14dmm
液体分布器的安装一般高于填料层表面150~300mm(取决于操作弹性),槽式分布
器主槽分槽高度均取210mm,主槽宽度为塔径的0.7~0.8,这里取塔径的0.7,分槽宽度
由液体量及停留时间确定,最低液位为50mm为宜,最高液位由操作弹性塔内允许高度
及造价确定,一般为200mm左右。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7
4.3液体再分布器――升气管式液体再分布器
在离填料顶面一定距离处,喷淋的液体便开始向塔壁偏流,然后沿塔壁下流,塔中
心处填料的不到好的润湿,形成所谓的“干锥体”的不正常现象,减少了气液两相的有
效接触面积。因此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克服此现象。
由于塔径为1100mm,因此可选用升气管式再分布器,分布外径1180mm,升气管数8。
4.4填料支撑装置
填料支撑结构是用于支承塔内填料及其所特有的气体和液体的重量之装置。对填料
支承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承填料的重量;提供足够的自由截面以使气、
液两相流体顺利通过,防止产生液泛;有利于液体的再分布;耐腐蚀,易制造,易装卸
等。常用的填料支承板主要有栅板式和气体喷射式等结构。
气体喷射式支承板的结构特点是:为气体和液体提供了不同的通道,气体易于进入
填料层,液体也可自由排出,避免了因液体积聚而发生液泛的可能性,并有利于液体的
均匀再分配。
气体喷射式支承板有圆柱升气管式和梁式,而以梁式较为优越,梁式支承板用于小
塔可制成整体式,用于大塔则分块制作或塔内组装。它可提供超过90%的自由截面(有
时甚至达到100%),保证气体通量大,阻力小。因此,在新型填料塔中广泛采用了这种
结构。
这里选用分块梁式支承板。
4.5填料压紧装置
为防止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填料床层发生松动或者跳动,需在填料层上方设置填料
压紧装置。
对于塑料散装填料,本设计选用床层限制板。
4.6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装置
管道的公
称直径
658
(1)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直径的计算
由公式
4
S
V
d
u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8
Vs为流体的体积流量,m3/s
u为适宜的流体流速,m/s.
常压气体进出口管气速可取10~20m/s;液体进出口速度可取0.8~1.5m/s(必要时
可加大)。
选气体流速为15m/s由V
S
=2575/3600=0.715m3/s代入上公式得d=247mm圆整之
后,气体进出口管径为d=250mm
选液体流速为2.0m/s,由V
S
=4168.41×18.02/(3600×998.2)=0.021m3/s代入上
公式得d=116mm,圆整之后液体进出口管径为d=125mm
(2)底液出口管径:选择d=150mm
(3)泵的选型由计算结果可以选用:IS100-80-125型的泵
(4)塔附属高的确定
塔的附属空间高度主要包括塔的上部空间高度,安装液体分布器和液体再分度器所
需的空间高度,塔的底部空间高度以及塔的群坐高度。塔的上部空间高度是指塔填料层
以上,应有一足够的空间高度,以使随气流携带的液滴能够从气相中分离出来,该高度
一般取1.2-1.5。安装液体再分布器所需的塔空间高度依据所用分布器的形式而定一般
需要1-1.5m的高度。
塔的底部空间高度是指塔底最下一块塔板到塔底封头之间的垂直距离。该空间高度
含釜液所占的高度及釜液面上方的气液分离高度的两部分。釜液所占空间高度的确定是
依据塔的釜液流量以及釜液在塔内的停留时间确定出空间容积,然后根据该容积和塔径
计算出塔釜所占的空间高度。
塔底液相液相停留时间按1min考虑,则塔釜液所占空间为
mh3.1
1.12.9983600785.0
02.1841.4168601
2
1
考虑到气相接管所占的空间高度,底部空间高度可取1.6米,所以塔的附属空间高
度可以取4.1米。
(5)人孔
公称压力公称直径密封面型标准号
常压450mm平面(FS)HG21515-95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9
5、设计结果汇总
课程设计名称水吸收SO2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操作条件操作温度:20摄氏度操作压力:101.33kPa
物性数据
液相气相
液体密度998.2kg/m3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31.104kg/kmol
液体粘度3.6kg/(mh)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1.2505kg/m3
液体表面张力940896kg/h2混合气体的粘度0.065kg/(mh)
SO2在水中的扩
散系数
5.29×10-6m2/hSO2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0.039m2/h
重力加速度1.27×108m/h
气液相平衡数据
SO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相平衡常数m溶解度系数H
3.55×103kpa35.030.0156kmol/kPam3
物料衡算数据
Y1Y2X1X2气相流量G液相流量L最小液气比操作液气比
0.0640.003840.001410103.58kmol/h4168.41kmol/h32.9342.81
工艺数据
气相质量流量液相质量流量塔径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
3220kg/h75114.75kg/h1.1m7.4270.682m6.4m1190.4pa
填料塔附件
除沫器液体分布器填料压紧装置填料支撑装置液体再分布器
丝网式二级槽式床层限制版分块梁式升气管式
结构尺寸一览表
气体进出口管径液体进出口管径底液出口管径附属塔高总塔高
250mm125mm150mm4.1m10.5m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0
6、主要符号说明
a
t
——填料的总比表面积,m2/m3
a
W
——填料的润湿比表面积,m2/m3
d——填料直径,m;
D——塔径,m;
D
L
——液体扩散系数,m2/s;
D
v
——气体扩散系数,m2/s;
e
v
——液沫夹带量,kg(液)/kg(气);
g——重力加速度,9.81m/s2;
h——填料层分段高度,m;
HETP关联式常数;
h
max
——允许的最大填料层高度,m;
H
B
——塔底空间高度,m;
H
D
——塔顶空间高度,m;
H
OG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k
G
——气膜吸收系数,kmol/(m2·s·kPa);
k
L
——液膜吸收系数,m/s;
K
G
——气相总吸收系数,kmol/(m2·s·kPa);
L
b
——液体体积流量,m3/h;
L
S
——液体体积流量,m3/s;
L
W
——润湿速率,m3/(m·s);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n——筛孔数目;
N
OG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P——操作压力,Pa;
△P——压力降,Pa;
u——空塔气速,m/s;
u
F
——泛点气速,m/s
u
0
.
min
——漏液点气速,m/s;
u′
0
——液体通过降液管底隙的速度,m/s;
U——液体喷淋密度,m3/(m2·h)
U
L
——液体质量通量,kg/(m2·h)
U
min
——最小液体喷淋密度,m3/(m2·h)
U
v
——气体质量通量,kg/(m2·h)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1
V
h
——气体体积流量,m3/h;
V
S
——气体体积流量,kg/s;
w
L
——液体质量流量,kg/s;
w
V
——气体质量流量,kg/s;
x——液相摩尔分数;
X——液相摩尔比Z
y——气相摩尔分数;
Y——气相摩尔比;
Z——板式塔的有效高度,m;
填料层高度,m。
希腊字母
ε——空隙率,无因次;
μ——粘度,Pa·s;
ρ——密度,kg/m3;
σ——表面张力,N/m;
φ——开孔率或孔流系数,无因次;
Φ——填料因子,l/m;
ψ——液体密度校正系数,无因次。
7、设计评述
在这次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有计算机的,还有其他的.因此,课程设计
让我认识到很多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地去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查找数据,确定设计方案,这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次课程
设计提高了我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还学会了一种认
真做事的态度。这无疑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这次设计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1)未知条件的选取;(2)文献检索的能力;(3)
对吸收过程的理解和计算理论的运用;(4)对实际操作过程中设备的选择和条件的最优
化;(5)对工艺流程图的理解以及用AutoCAD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和设备结构;(6)还有
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计算的准确度等等。
当然,在本次设计中也为自己再次重新的复习化工这门学科提供了一个动力,对化
工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也是本次设计的
重点,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深感要完成一个设计是相当艰巨的一个任务,如何细节的出错都有可能造成
实际操作中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安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2
8、参考文献
1.夏清,陈常贵,《化学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马江权,冷一欣《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3.眶国柱,史启才,《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涂伟萍,陈佩珍,程达芳,《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杨祖荣,刘丽英,刘伟,《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管国峰,《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6:3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7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