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反讽的经典例子

更新时间:2022-11-28 05:31:33 阅读: 评论:0

2018年语文中考真题-安慰的反义词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低音炮音乐)

戏剧场面反讽与张力

"反讽"一词在我国翻译界是个新铸的术语,其英文是"irony",源于希腊文

"eironeia";它最早见之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意思与"让人上当的圆滑而卑

下的手段"相近似。苏格拉底与人交谈时佯装无知,故意提出貌似寻常的问题,

使对方入其彀中,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反讽"。罗马修辞学家则把

它视为辞格或叙述方式,指的是含义与语意相反的语言现象。也许正因为如此,

间或有以"反语"译"irony"的例子。施莱格尔兄弟分别指出,戏剧中存在着观众

已知而剧中人未晓的情节,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情节,于是便产生了

所谓的"戏剧反讽"。卡尔·苏尔格(KarlSolger)以"宇宙反讽"(或称之为"哲理

反讽")一名,来代表反讽始于主人公对命运的思考、终于命运反而在嘲弄他的

特例。此外,还有多用于小说批评的"浪漫反讽"(romanticirony),它指的是

作家的矛盾处境:既创造又批判,既主观又客观,既热情又求实,既受下意识

驱使又清醒、理智而自觉。在此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当然是新批评派的"反讽

"观。理查兹对比了两种诗歌之后声称,"反讽在于相反事物即辅助冲动的引进",

并且认为优秀诗歌的特色有赖于反讽本身而得以长久保存。新批评派由此出发,

进而宣称反讽是诗歌的本质,或是诗歌的一种普遍的结构原则。按照布鲁克斯

的说法,它是"上下文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在另一处,他与合作者做了

更具体的说明:所期望的与所得到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所指之间的对照,是反

讽效果的基本要素。如果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脱了节,我们就得到了情境反

讽。…然而远为重要、远为普遍的诗歌特点是陈述反讽,在此字面意义与真实

含义形成了对照。从利用反讽判断诗歌的优劣到断言无诗不反讽,是理论上的

一个飞跃;与此同时,正由于这一术语界定宽泛,学术界也出现了滥用此语的

倾向。不过,西方汉学家运用这一术语还是比较审慎的,他们一般是挑选典型

的诗作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叶维廉说认为在王昌龄《闺怨》一诗中,有一个

反讽性的戏剧场面:…诗中如果没有第四句,我们也许会把这首诗当作一位天

真少妇的风景小照;换句话说,她就会真的是一位不知愁的女子。然而,她面

对翠绿杨柳的一瞥,正如"忽见"所强调的那样,使她猝不及防地触动了埋在心

底的愁情别绪,惊得她意识到了周围的空虚,以及天真地置身其间的不幸境况。

这有趣的一刹那,即是由于情境逆转而产生的反讽因素的交互影响,和双重和

弦的交互影响。如果把最后一句视为反映前三句所建华城丽都的一泓池水,那

么,这一倒置的画面就完全不成样子了。也就是说,无忧少妇实际上正愁苦满

怀,她乘兴攀登翠楼的轻快心情,现在被一种乖时("春日")伤情("凝装")的心

绪压抑下去了;而且杨柳这个春天、活力和复苏的征兆,反倒在此时使她想起

她与丈夫分别的时刻,那时(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她应该折一段杨柳细枝,送

给丈夫作为临别的纪念。这段文字分析了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妇,忽被眼前美景

触动而顿生忧伤的处境,显然属于布鲁克斯和沃伦所说的"情境反讽"。与"悖论

"、"反讽"相近的,还有艾伦·泰特(allenTate,1889-1979)创用的"张力"一

词。在《诗歌张力》一文中,他借用逻辑学术语"extension"(外延)指诗歌的字

面意义,"intension"(内涵)指隐喻意义;然后,他去掉这两个词的前缀,以

"tension"(即张力)一词指两种意义同时并存。按照他的看法,一首好诗的完整

性,在于这两种意义有机的结合。由于"张力"一词还源自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

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6)和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约

公元前540-公元前470)的学说,它在实际使用中有时指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

一般概念与个别意象的映衬,有时指互相冲突的因素所取得的和谐,还有时指

使作品成为统一体的思想与感情的平衡。林顺夫用"戏剧性张力"一语,来透视

南宋词中较大经验单元间的冲突,他就姜夔的《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分

析说:诗人携甥儿出游,本应十分惬意,但因酸楚的情场旧事袭上心头,便弄

得突然伤感起来。他觉得必发为歌咏而后快。在此,诗歌情境并非以直线式因

果关系引出诗歌行为,与见到都市萧索而顿生黍离之悲的《扬州慢》有所不同。

这首《浣溪沙》的诗歌行为,源自诗歌情境所固有的"戏剧性张力",即较大经

验单元之间的冲突。这是愉快野游与情场酸楚之间的张力,后者只是埋在诗人

的记忆之中。这一戏剧性张力在引发诗歌表现时,融入了诗歌行为,因为这首

词唯一的焦点,就在于抒发张力逼出的感情。他于下文又补充说,"在这首词中,

来自两个相反经验之冲突的戏剧性张力,是导致诗歌行为的触因。这首词所表

达的中心内容,不是两种经验间的张力,而是一种伤于情爱的统一的感情。在

此不是在新批评的意义上使用'张力'一词,以之指明诗中抽象因素和具体因素

之间的关系,或者不和谐因素或矛盾因素之间的关系;无宁说,它指的是较大

经验单元间戏剧性部分中的冲突。这种戏剧性张力一般是借助抒情诗中诗歌行

为的一致,而得以克服。"39不过,由于这首词包含着"愉快野游"与"情场酸楚

"两种心情的交集,也就构成了"不和谐"或"矛盾"关系,因此就实际效果而言,

这种用法与新批评派没有多大不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5:3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7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竿拼音
下一篇:猜一猜英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