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白色污染有哪些潜在的危害

更新时间:2022-11-28 05:20:30 阅读: 评论:0

勇哥超级数学视频-争气的意思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平凡的世界主题曲)

1

“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摘要:

本文阐述了“白色污染”的定义以及危害,并综合阐述了造成“白色污染”

的原因,分析了塑料制品的成分,提出了治理“白色污染”的措施,即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开发替代产品。

英文翻译:

Thispaperexpoundsthedefinitionof"whitepollution"andharm,and

comprehensiveexpoundsthecau"whitepollution",analyzedthereasonof

thecompositionoftheplasticproducts,andputforwardthecontrol"white

pollution",namelypropagandaeducation,measurestoimprovepeople's

aware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perfectingthelegislation,strengthen

management,developalternativeproducts.

关键词:白色污染塑料的特性白色污染的危害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社会生活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

等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包装材料的出现,

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即造成“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在我们生活处处可见。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

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

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

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

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

2

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

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是人们

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白色废旧塑料包装制品(如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

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

农田及住宅周围等随处可见的污染现象。

二.塑料的特性

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就是塑料垃圾。塑料中的必要和主要成分是

树脂。树脂分为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树脂是由高分子物质所组成,是由一种或

几种简单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而生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所以又叫聚合物或

称高聚物。

根据塑料受热后的性质不同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分子

结构都是线型结构,在受热时发生软化或熔化,可塑制成一定的形状,冷却后又

变硬。在受热到一定程度又重新软化,冷却后又变硬,这种过程能够反复进行多

次。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热塑性塑料成型过程比较简单,能够连

续化生产,并且具有相当高的机械强度,因此发展很快。

热固性塑料的分子结构是体型结构,在受热时也发生软化,可以塑制成一定

的形状,但受热到一定的程度或加入少量固化剂后,就硬化定型,再加热也不会

变软和改变形状了。热固性塑料加工成型后,受热不再软化,因此不能回收再用,

如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环氧树脂等都属于此类塑料。热固性塑料成型工艺过程

比较复杂,所以连续化生产有一定的困难,但其耐热性好、不容易变形,而且价

格比较低廉。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多为热固性塑料,所以

具有不可回收性,难降解的特点。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

3

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的

不回收利用,垃圾最终的处置方式基本上停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

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交通、旅游业,除铁路外,还没建立起与生产

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勇统,对经营过程中生产的垃圾放任自流。

管理薄弱,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的法规,以及人们对环境意识比较淡

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倒现象相当普遍,这并非塑料制品本身的责任。

不易回收,因为回收在利用的成本高,但利用率低,商家可以说是无利可

图,而且由于它的回收价格很低很难吸引广大市民进行“白色回收”工作。所

以,导致不易回收的现象发生。难以降解。回收回来的白色废弃物不易处理。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两种: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一)视觉污染

塑料是一种很难处理的生活垃圾,大量的废塑料制品在城市、旅游区、水体

和道路、铁道旁等随处可见,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市容、景点

的整体美感。尤其是铁路行业,旅客将用过的餐盒随意抛出窗外,甚至有些列车

服务员亦将垃圾弃之车外,造成交通干线两旁的绿色植物白色化,沿途的树木枝

条飘挂成串。网络上,有人戏称我国有两座万里长城,一为古长城,二为白色长

城,指的是我国铁路沿线到处是白色的饭盒、塑料袋,这就是视觉污染。在我们

海大校园外的小食街上,随处可见一次性饭盒、各色塑料袋,起风时候,塑料袋

到处飘扬,严重影响街道两边商贩以及过往师生,以及对市容市貌造成了不良影

响。

(二)潜在危害

(1)污染农作物。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一般是不可降解的,其分子量在2

万以上,只有分子量降为2000以下时,才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所利用,而这一过

程至少需200年。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

4

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

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2)污染空气。塑料、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

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3)污染水体。塑料易成团成捆,能堵塞水流,造成水利设施、城市设施故障。

如果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会因其绞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造成死亡。

(4)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当温

度达到65℃时,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

神经系统等都造成损害。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

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

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

伤等症。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

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

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各种

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同学们用塑料袋装饭菜,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

己的身体。

(5)火灾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

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事故,时常造成重大损失。

(6)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白色垃圾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

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7)使臭氧变薄。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

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

五.“白色污染”的防治

(一)世界各国面对“白色污染”的态度

5

世界各国已经被难缠的“白色污染”困扰多年,对于抵制“白色污染”更是各出

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

量,事实证明,运用经济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应对“白色污染”的官方举措。美国的旧金山市是美

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

案,限令旧金山的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分别在6个月和1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

袋。该法案规定,超市和药店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

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如果不想被罚款,商家

就只能乖乖地放弃使用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

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

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

袋。为推行和宣传这项措施,韩国政府当时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

了20万份宣传册和6.5万个环保购物袋。新加坡也从去年开始举办“自备购物

袋日”活动,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

费者少用塑料袋。

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酝酿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遏制“白色污染”。法国将从

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环境、遗产

和艺术部长彼得·加勒特宣布,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

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二)在我国,如何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呢?

1.加强环保宣传,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把“白色

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把社会建

设成为绿色社会、文明社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

其它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因此,要利用各行政单位和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

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力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提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与社会公德,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人们能

6

够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在自身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的同时,积极制止身边的不

良行为。

2.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制定

颁布国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法规,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

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遏制“白色污染”的污染

源。对塑料包装物的生产、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分别指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和

引导政策,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产生量,鼓励提高废旧塑料包

装物的回收利用率,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部门可以出

台一些有关政策和措施限制生产和销售,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用手中的布袋子代

替日用量很大的塑料袋,达到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目前,通过相关

法律,我国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到超市购物将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要消

费者自己单独付费。这项法规的出台,相应地减少和控制了人们使用不可降解塑

料用品。

3.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超薄塑料袋和纸制餐具一次性发泡塑料

餐具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难以清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

用。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

可见,回收困难。因此,应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

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难降解,现在许多城市都推

广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因为纤维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许多环保专家认为,

用纸制餐具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纸制餐具同样也会带来视觉上的

污染,因为它们的降解速度并不快,往往在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也不会降解彻底。

其次,制纸制餐具时,除用到草浆、稻浆外,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若全面

推广,势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导致森林砍伐的加剧。第三,制纸浆历来是耗

水、耗能及排污大户。造浆工艺需大量水,若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

会引起水污染;纸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这就需要耗大量能。因此,无论是

从环保角度,还是从节约资源角度,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及纸制餐具都是一件

好事。

7

4.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废塑料使之资源化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

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

材等。如果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

低,因此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场之前将其分类回收。废塑料回收后,在

进行分类、清洗后再通过加热熔融,即可重新成为制品。从组成看,聚乙烯、聚

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氢元素组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氢元素组成,

把这几类塑料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使之裂解,把裂解产物进行分馏,可制得汽

油与柴油。近年来,一些国家大力开展3R运动,即要求做到废塑料的减量化

(Reduce)、再利用(Reu)、再循环(Recycle)。目前,在德、日、美等国家,

由于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

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

5.依靠科技进步,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

使用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可降解塑料。可降

解塑料具有与普通塑料同样的使用功能,但在完成其使用功能而被废弃后,其化

学结构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变化,使高分子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分子,最后被

自然环境所同化。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

改性淀粉或其它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

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降解塑料有三类: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及双降

解塑料。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和正在开发出以淀粉、秸

杆纤维、天然草浆等材料制成的“绿色”替代品。由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

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

度。

总之,对于“白色污染”的防治,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制

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运作机制,

在根治污染、减轻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加强替代包

装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鼓励和促进废旧塑料包装物的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再资源化,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8

参考文献:

[1]万丽慧.“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长春市环境监察大队,吉林长春

[2]“白色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保护,1997,10.

[3]唐赛珍.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M].2004,7.

[4]张玉龙.农业环境保护(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杨文玲,李海霞,马沛生.白色污染的治理技术[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0,3.

[6]唐炯.我国白色污染防治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3).

[7]秦燕,姜磊,谭静.治理白色污染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8]余萌.关于白色污染的现状与展望[J].硅谷,2008,(05).

[9]侯喜东,谷立军.“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1)

[10]韩伟,刘雪梅.浅谈环境中“白色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甘肃环境研究

与监测,2002,(01).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5:2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71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任凭近义词
下一篇:带貌的成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