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钟通风量2。血氧饱和度3。氧离解曲线4。通气血流量比5。残余空气量6。
肺牵张反射
7.原尿8.终尿9.肾小球滤过率10.有效滤过压11.排泄12.肾糖阈13.能量代
谢14.基础代谢15.氧热价16.等热范围17.蒸发18.辐射19.物理消化20.胃的排
空21.反刍
22.接受性放松23。化学消化24。微生物消化25肾单位28肾小球滤过率31肌节34
等长收缩37量子释放40化学突触43受体46消除大脑僵硬49拉伸反射52神经内分泌55
垂体门静脉系统58性成熟61精子获能64生殖67妊娠维持70心动周期73早搏76异位
节律79动作电位82易扩散85时间值88血压91肺活量94血清97红细胞脆性100血液
凝固103突触10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09潮气量112凝血因子115血浆胶体渗透压118氧
容量121细胞内消化124能量代谢127妊娠26密集点29肾葡萄糖阈值32跨桥35强直收
缩38三联41神经递质44特异性投射系统47锥体系统50脊髓休克53旁分泌56长反馈
调节59体细胞成熟62顶体反应65排卵68初乳71卒中输出74代偿性间隙77每分钟输
出量80静息电位83内吞86阈值89.89吸收92血型95血浆98血液粘度101去极化104
兴奋收缩耦合107突触前抑制1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13等渗溶液116血浆胶体渗透压
119氧含量122细胞外消化125靶细胞128简单扩散27二次转运30高渗尿33等渗收缩
36终板电位39水平管42突触延迟45脑干网状结构48条件反射51内分泌54激素57紧
急反应60发情周期63植入66分娩69规律母乳72智力储备75窦性心律78脉压81主动
转运84胞吐
87.内环境90.基本电节律93.稳态96.红细胞比容99.血沉中枢延搁兴奋性突触后电
位突触后抑制111.单收缩11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17.解剖无效腔120.消化123.呼吸商
126.第二信使129.阈电位
102.105.108.130.止血131生理无效腔132恒温动物133变温动物134球周小体135
逆流增殖136不完全强直收缩137超极化138受体
139.反射140.渗透性利尿141.激素的允许作用142.兴奋性143.自身调节144.减压反
射145补吸气量146补呼气量147脑肠肽148肠胃反射149胆盐的肠肝循环150食管沟反
射151后放152尿素再循环153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
或吸入的气量。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离解曲线:以氧分压为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
氧的函数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5.残余气体量:用力呼气后留在肺部的气体量。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收缩引起
的反射性吸入抑制或吸入。7.原始尿液:进入球小动脉的血液被肾小球过滤,形成过滤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
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排出代谢终产物和其他不必要物质的过程。12.肾葡
萄糖阈值:肾小管重新吸收葡萄糖的浓度极限。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14.基础
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息能量代谢:在一般谷仓或实验室条件下,动物在早晨进食前的静息能量代谢
水平。16.等温范围:动物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最低生理水平时的环境温度。17.蒸发:
身体的热量取决于身体表面呼吸道的水分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在咀嚼和胃肠运动后,饲料被研磨并与消化液混合形成食糜,食糜被
推到消化道的后部。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进食时,饲料在没有充分咀嚼的情况下被吞入瘤胃,然后在休息
时回到口中仔细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被称为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
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消化饲料。24.微生物消化:利用
畜禽消化道中的大量微生物消化饲料。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
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
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27.继发
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
成原尿的量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
于血浆渗透压
肌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节,它是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
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肌肉刺激的频率持续增加,肌肉持续收缩,直至处于持续缩短状态,
称为强直收缩
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
称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灌注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38.三联体: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
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39.水平管:又称T管,是细胞膜向内漏斗状凹陷形成的封闭管。其主要功能是将细
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迅速传递到细胞内。
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终末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突触空间扩散,
具体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称为神经
递质。42.突触延迟:当信息通过突触传递时,会有一定的时间延迟,称为突触延迟。
43.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
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44.特异性投射系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身体各种受体发出的神经冲动集中于通
过固定的感觉传导通路到达丘脑的某个神经核,然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感觉
区域,产生特定的感觉。这种传导系统称为特定传导系统。
45.脑干网状结构: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一些散在的神经
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
46.无脑僵硬:切断中脑前叶和后叶后,动物四肢僵硬,头向后倾斜,尾巴倾斜,身
体处于角张力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去脑僵硬。
47.锥体系统: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
48.条件反射:指出生后动物身体逐渐建立的适应个体环境的反射。
49.牵张反射:骨胳肌被牵拉时,肌肉内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脊髓,
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
50.脊髓休克:当脊髓横断时,横断下方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称为脊髓休克
51.内分泌: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把胞浆中生物活性物质排到周围血浆或
组织液的过程。
52.神经内分泌:除了产生和传递神经冲动外,一些神经元还具有合成和释放激素的
功能,这被称为神经内分泌。
53.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称旁分泌
54.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55.垂体-门静脉系统:下丘脑垂体刺激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静脉的初级毛
细血管网相连,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该毛细血管网释放到血液中,然后沿着门静脉到达腺
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56.长反馈调节:指外周靶腺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作
用。57.应激反应:由有害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8.性成熟: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基本发育完全并具备繁殖能力,叫
性成熟59.体成熟:动物的生长基本结束,并具有成年动物所固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称
体成熟60.发情周期:由一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所经历的时期称一个发情周期
61.精子获能: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并经历一系列变化以获得受精卵的能力,这被称
为精子获能
62.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
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63.着床:胚泡的滋养层和子宫内膜有组织和生理联系,因此胚泡固定在子宫内膜内,
这称为着床。64.繁殖:生物体生长成熟后,可以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种功能称为
繁殖。排卵:成熟卵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被排出腹腔的过程。分娩:通过女性生殖
道产生成熟胎儿的生理过程
67.妊娠维持:胚泡附植后,继续在子宫内生长发育直至分娩的过程68.初乳:在分
娩期或分娩后3~5天内乳腺分泌的乳叫初乳69.常乳:初乳期过后,乳腺所分泌的乳汁
70.心动周期:心脏每次收缩和放松所形成的活动周期。中风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从
一个心室注入动脉的血液量
72.心力储备: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73.经前收缩:心肌有效不应期后的额外刺激可导致心肌正常收缩前的收缩74。代偿
期:经前收缩后,心脏有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期75。窦性心律:由窦房结冲动引
起的心律
76.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的心搏节律77.每分输出
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78.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79.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
的电位迅速可逆地反转和恢复,电位波动可以扩散
80.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81.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一定的能量消耗过程,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侧运输到高浓
度侧的过程。82.易于扩散:不溶于脂或几乎不溶于脂的物质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从高
浓度侧扩散到低浓度侧
83.内吞:指细胞外物质团块进入胞内的过程
84.胞吐:指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的果实部位从细胞向外排泄的过程。85.时间值:
刺激强度为基础强度两倍的时间
86.阈值:控制刺激时间和使时间――强度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
激强度87.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88.血压:血管内血流
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89.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90.基本电节律:胃肠道的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记录出一种缓慢的、大小不
等的节律性去极化波
91.肺活量:用力吸入和用力呼气后可呼出的气体量。92.血型:指细胞膜上特定抗原
的类型
9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94.血清: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并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95.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以后的
部分
96.红细胞压积:全血中致密红细胞的体积百分比97。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
液的抵抗力
98.血液的粘滞性:由于分子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
特性99.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100.血液凝固:将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101.去极化:细胞膜受刺激或损伤后,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
的过程102.中枢延搁:在中枢神经中,由于存在多个突触的传递,兴奋通过中枢所需的
时间较长,称中枢延搁。
103.突触:神经元接触的地方
104.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
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
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10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动作电位传递到轴突末端时,它刺激突触前膜并释放兴奋
性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者主要打开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钠离子流入后膜,引
起后膜局部去极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0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递
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升高,导致k+外流和cl-
内流,使后膜超极化,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7.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受到另一个神经元轴突终末的
影响,导致前者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难以或无法兴奋
108.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发生的抑制效
应109.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当特定投射系统的次级神经元的纤维穿过脑干时,它们发出
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突触,然后多次交换网状结构中的元素,投射到大脑皮层
的广大区域。该投影没有点对点关系,非特定投影系统111。单次收缩:由刺激引起的肌
肉收缩。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等渗溶液:等于细胞和血浆渗透
压的溶液
11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115.血浆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116.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和小分子物质等晶体物质在血浆中形成的渗透压。
117.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的气体不能参与肺泡气体交
换,称为解剖无效腔。
118.氧容量:血红蛋白在100ml血液中能结合的最大氧气量119。氧含量:血红蛋白
能结合的实际含氧量
120.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的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细胞内外物质的过程,例如
123.呼吸商:单位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氧气消耗量的比值
124.能量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s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靶细胞:激素作用下的特定效应细胞,称为靶细胞
126.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
内的物质,包括camp、cgmp、ca2+、ip3、dg等
127.妊娠:指雌性动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胎儿生长和准备分娩的生理过程。简单扩
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净运动。阈电位:细胞膜去极化达到动作电位产生时
的电位
130.止血:血管损伤时血液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131.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统称为生理无效腔132。恒温动物:能维
持体温平衡点,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动物。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134.近球小体:又称肾小球旁器,由肾小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系膜细胞构成135.逆
流倍增:小管液在髓绊降支与升支逆流过程中出现的渗透浓度倍增现象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肌肉的刺激频率增加时,肌肉在舒张期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述的
曲线呈锯齿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加的状态
138.感受器:体表及组织内部专门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由特化的传入
神经末梢及其附属装置构成。
13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身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有规律的反应。
140.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渗透压的升高,阻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而引起的尿量增加
141.激素的容许作用:一种激素对细胞对其他激素的敏感性的影响,以增强其作用。
兴奋性: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4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
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144.减压反射:血压过高时,延髓的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
枢功能降低,心迷走中枢兴奋,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收缩强度下降,使血压恢复正常,称减
压反射。
145.补充吸气量:在和平吸气结束时,尽量多吸气。吸入更多的气体称为补充吸气量。
146.补充呼气量:呼气结束时,尽可能多地呼气。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充呼气量。147.脑
肠肽:一些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大脑中。这些双重分布的激素被称为脑肠肽。
胃肠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排空的反射。
149.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
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150.食道沟反射:幼小动物的吮吸反射使食道沟的两个唇卷曲成匙形,牛奶直接流入
皱胃而不经过前胃。这种反射称为食管沟反射。
151.后放: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放冲动使反射延续一段
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放.
152.尿素循环:瘤胃中产生的NH3进入血液并输送到肝脏。在被鸟类氨基酸回收后,
它完全是尿素,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唾液腺,并与唾液一起重新进入瘤胃。
153.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与甲状腺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调
控关系,形成一个系统,称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4:1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6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