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中俗语词源流探析
河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方言中保留了大量上古以来人们口头俗语流传的
痕迹。本文通过对河南丰富的俗语词资料进行比照分析,对其中一些俗语词义项
的源流加以考证,从而表明方言中俗语词的研究对我们全面认识词汇及词汇发展
史的重要作用。
标签:河南方言俗语词义项
俗语词的概念由来已久,郭在贻先生说:“古代人的口头语词,也叫俗语词。”
①曲彦斌先生也认为:“在‘俗语’这个词里,俗则是‘约定俗成、通俗、流行’
的意思。”②张能甫则认为这种口头语既包括当时的方言土语,也包括一个时代
的流行用语,本质上就是近代汉语词汇中的方言、口语成分。③徐时仪先生认为:
“以现代语言学的通常看法而论,俗语词就是古白话系统中的白话词,也就是口
语词,大致和20世纪以前人们所用的‘俗语’‘俚语’等术语所包含的一部分词
语相当,但不包括一些谚语之类的句子。”④我们认为,一切具有口语特点并在
某个时段相沿习用的语词,都是俗语词。
当然,俗语词毕竟不像雅言,能够被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而往往以零碎的
方式散见于各种典籍、书本,甚至仅存于人们的口头交流之中,这无疑为俗语词
的研究增加很多困难。虽然如此,正如郭在贻先生所说:“俗语词的研究应该在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否则便不能认识汉语词汇的全貌。”⑤
河南地处中原,安阳、开封、洛阳都曾多次成为历代古都,历次方言对雅言
的代替以及方言之间的融合替换无不在此上演,如春秋之前诸夏语言的中心地区
是成周一带,即今河南北部。到两汉之交,以西汉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为中心
的秦晋方言则一跃而占显位。但随着东汉迁都洛阳以及随后的一些王朝如曹魏、
西晋、隋唐等定都洛阳(又称洛邑、东都,都指今河南洛阳),使得洛阳一带的
方言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北方汉语的基础。可见,河南以其特殊的地
理位置争取了河南方言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并因此而保留了丰富的俗语词。通过
对河南方言中一些俗语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些在普通话中已不常用甚至已消失
的词汇义项被很好地保留在了方言之中。下面我们就以《河南方言资料》为参考,
选择其中较为典型的几个俗语词,结合各种工具书及历代典籍,溯其源头,考其
流变,以补方言俗语研究之一二。
一、搉
搉字在河南话中使用率很高,但在河南方言里,人们更倾向于读为“quō”。
下面从河南一些主要文艺作品里摘抄出句例加以分析:
(1)进厨房又出来,从墙上蒜瓣上薅了两头蒜,剥了剥,放在蒜臼内,叮
叮当当搉起来。(李准《李双双》〈豫剧〉)
(2)这可慌坏了“女皇迷”,“扑通”跪倒地溜平。磕起响头如搉蒜,好比那
鸡子叨米噔噔噔。(党万树《粉碎江青女皇梦》〈南阳鼓词〉)
这两个例子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河南方言对“搉”字的常见用法,它几乎已代
替了普通话中“敲、捣”等词的功能,而实际上,正因为这个字作为俗语词在人们
口头上流传已久,故而在方言中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据《广雅疏证》:“搉者,
〈说文〉:‘搉,敲击也。’〈汉书五行志〉:‘搉其眼。’颜师古注云:搉,谓敲击
去其睛也。〈说文〉:‘毃,击头也。’〈玉篇〉音口交口卓二切。〈说文〉:‘敲,横
擿也。’〈定二年左传〉:‘夺之仗以敲之。’〈经典释文〉音苦孝苦学反。搉、毃、
敲声义并同,又与摮声相近也。”可知,汉初,“搉”已被广泛用于口头并见于书
面。
据《六度集经》卷四:“九十九人确其首,遂至丧身。”《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3册第24页校记:“确”,宋本作“搉”,元本、明本作“推”。“攉”即“搉”,“推”
则“搉”字之形近而讹。《慧琳音义》卷五一“搉破”:“搉从石作礭。”“礭”即“确”
字,“摧”当“搉”之形近而讹。(注解:“搉”字或作“榷”。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
人》:“榷、考、拷、□、敂与敲、毃皆通用为击义。榷、磕、□则谓以空物扣击
之也。”)⑥由此又可推断,早在秦汉之际,搉字已经出现在人们交际之中。
二、别
河南方言中的“别”字与普通话中“别”指“分别”“阻挠他人做某事”等常用义相
差很大,读音也不相同,河南人习惯于读为去声“biè”,常见于以下语境中:
(3)他想着东山有个别脾气,年轻人得慢慢顺说。(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4)大发也是个别脾气,他跳下车来说:“你觅我?你觅我我还不来的!”
(李准《白杨树》)
可以看出,在这些语境中,“别”应用为形容词,作“倔强、执拗”等义讲。据
《汉语大词典》:“别”为“彆”的简化字。彆,《说文·弓部》:“彆,弓戾也。”段玉
裁注:“弓戾者,謂弓很戾不調。”《诗·小雅·采薇》“象弭魚服”汉郑玄笺:“弭,
弓反末彆者。”陆德明释文:“彆,《埤蒼》云:弓末反戾也。”
由此可见,“别”有“倔强、执拗”义,原始自其“弓戾”之原义,后经引申,方
扩大其使用范围。明叶宪祖《素梅玉蟾》第一折:“多勞費心,只是我姐姐太彆
强些。”《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我的兒,你爹死了,我只看得你一個,你何
苦凡事與我彆强!”所以,至明清时,“别”已经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之中。
河南话中“别”的用法与贵州方言中“标(镖)音biào”竟十分相似。据徐之明《近
代白话文献俗语词贵州方言诂证举例》:“‘标劲(子)’之‘标’当即‘镖’,音
biào。音义并与贵州方言较劲斗气之‘biào’相通。”由此可知,在明清之际,同
具“倔强、执拗”义的“别”“标(镖)音biào”两字是在不同地区并行发展的。
三、停
“停”这个词在河南话中它的表达重点并不像普通话中那样在于其“停止、不
动”等常见义,而是多出现在下列环境中:
(5)“唉,这两个孩子,不就一个馍嘛,再分不停啦。”
(6)等你们两家商量停了再说吧。
显然,在这里很难将其解释为“停止”等义,而更应做“均等”“平分”解释。这
种用法的较早用例见于汉代,其字作“亭”,如《史记·秦始皇纪》:“决河亭水,
放之海。”《汉书·张汤传》:“平亭疑法。”“亭”有“均平”“调和”之义。唐宋以后则
写作停,如孟元老《东京梦华録》卷四《食店》:“麵与肉相停,谓之合羹。又有
单羹,乃半个也。”相停犹言相均、相等也。⑦
又如《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纔亡三日早安排,送向荒郊看古道。
送迴來,男女鬧,爲分財不停懷懊腦。”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凡移五十
餘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明陶宗仪《辍耕录·写山水诀》:“礬法:春秋膠礬
停,夏日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其中,停字都有均等之义。
可见,“停”作为“均等”义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这个义项在发展的过程中
更多的沉淀在某些方言而非普通话里而已。
四、美、美气
“美”在河南方言中很少作“美丽、漂亮”讲,在表达这两个意思时,河南人爱
说“好看”。“美”却往往表现在其他义项上,如“心里美着哩”“看他美的”下面我们
就句例分析:
(7)前天我就听说他们要出社,出社才美哩!(李准《冰化雪消》)
(8)开地的时候他们不回来,等打好了天下,一到家就有地种,怪美。(冯
金堂《黄水传》)
这里,“美”充当了形容词“好”“得意”“舒服”等义项。考其源流,最早的用例
应见于《易·坤》:“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后经人们口口相传,才发
展为汉魏以来俗语词。《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
也,其若此乎!’”《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滿座之人見王勃年少,却
又面生,心各不美。”高玉宝《高玉宝》第六章:“让你美吧,总有一天,我会狠
狠地收拾你的。”这些语句中对“美”的使用与在河南话中无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美气”的意思接近于“美”,有“好、舒服、高兴”等义项,如:
(9)就是兴你这样,我参加大跃进你不愿意,你嫌不舒坦,不美气,故意
找我岔子,你这是啥思想!(李准《李双双小传》)
“美气”大概由“美”义延伸而来,为避免在某些语境中拗口,人们在使用中便
自觉地加上语助构成双音词以补语气,这些用例在河南方言里随处可见。也许,
在语言古今的继承中,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保证了她能保留更多的古代汉语的原
貌。
总之,河南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语言资料,这无论是对探索词汇历时变化的
轨迹,还是对深入学习汉语无疑都极其重要。
注释:
①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2页。
②曲彦斌(1950年7月18日生于沈阳市)《民俗语言学》,辽宁救育出版社
1989年1月版第168页。
③张能甫(1965年1月出生,四川资阳人),《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2
年,第356页。
④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上海教育出版,2000年,第26页。
⑤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第100页。
⑥见江蓝《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
⑦见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第103页。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卢甲文.河南方言资料[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4]张能甫.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5]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8]徐之明.近代白话文献俗语词贵州方言诂证举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4).
(郝如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3:4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67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