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
《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
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
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
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
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
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
矗立()咀嚼()呜咽()澎湃()
骨碌()缀()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juã()
咽:yān()yàn()yâ()
落:là()luò()lào()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
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
点的词语)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时间变化地点转移记叙内容文章主旨
2-11节当天下午至天黑山沟—山脚同瑶民的攀谈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23节天黑后至黎明前山脚—山腰爬山的艰苦以及在雷公岩前露宿
24-31节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雷公岩—山顶攀越雷公岩
32-33节登上山顶以后山顶—山下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
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
山顶;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
是什么?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
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
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
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
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
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
神。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
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
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
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
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
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
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
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
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
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
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一)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
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们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
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
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二)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三)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
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并默写第23节。
《老山界》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
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
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
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
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
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
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教具学具的准备】
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画面。
2.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
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
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
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
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
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
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
的?
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
〔提示〕①应找到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示:在第二段里找。
②从吃饭、走路、睡觉、处境难上来思考。
③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小结〕①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
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
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
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
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陡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路只
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
半夜冻醒。);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
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
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
③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
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
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
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
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
历程。
3.放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形成应用巩固提高
〔应用〕1、文章当中写到睡觉难,在一尺宽的地方,路又不平,红军战士
横着心躺下。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红军战士睡觉的情景是怎样的艰难。
〔注意〕此题让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领悟红军不怕难的
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应用〕2、红军过瑶民,瑶民“照着惯例”,给红军“一点米”,红军给瑶
民“一袋米”等的修饰,在这里起何作用?举一些现时生活中,能充分体现军爱
民、民拥军的典型事例。
〔注意〕本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把自己所掌握
的材料在小组交流。提示:可以从98年的抗洪救灾说起,也可以从平日里拥军
爱民的事例说起。学生广泛发言,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讨论〕3、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红军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
快心情,说说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
〔注意〕此题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
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
山界的困难。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
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
〔拓展延伸〕:
1、〔应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方法
组织安排材料。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
和浓笔相结合,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处。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
记”。
2、〔实践〕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
“以长征为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3、〔积累〕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语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课文中
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归类摘抄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
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谁能用
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
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
精彩的语段。
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
出结论。
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投影出示)
①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
②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
〔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
4.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得出答案。
〔小结〕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①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
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
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
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
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
得透底。”
②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
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
他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
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
时候又睡着了。”背诵完同桌交流。
(三)形成应用巩固提高:
〔讨论〕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
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
澎湃。”这一段话中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
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提示〕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
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
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
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
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谈自己感受的时
候要谈的真实,运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语句要流畅。
〔讨论〕2、“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
涛在澎湃。”“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注意〕“像山泉在呜咽”一句有不少人认为“呜咽”的原意是低声哭泣,
文中是修饰形容凄切的流水声。这种解释与通篇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悖。
应解释成流水声若断若续,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这样使整个乐观主义的基调
不至于失去一致。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生动具体
地将自己的感受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
〔讨论〕3、“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
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
吃饭的动人场面。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在红军的眼
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
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充分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
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拓展延伸〕:
1、〔模仿天地〕
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
澎湃。”请你发挥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组排比句式。
〔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致。
像,像,
像,像。
2、〔比较阅读〕阅读短文,讨论问题。
①再往前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下,是蜿蜒
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
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③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岩石上漫流的水的
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很少飞来,只偶尔能听
到远处的几声鸟鸣。⑤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
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⑥从偶尔发现的一棵两棵
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
味。⑦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②山色逐
渐变得轻柔,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胭似的感觉。③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
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
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④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花儿赛过八寸
的玛瑙盘。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的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⑥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思考与解答〕比较阅读阅读后,思考: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和老山界里
的“四个像”的修辞手法,有何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点评〕要从文章的景物描写入手,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
3.〔写作训练〕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留心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记录你自己所见所
闻,模仿上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抒情短文。
〔注意〕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
受具体形象、细腻生动地描写出来。
【语文资料采撷】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
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
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部候补委员、第十
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2.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老山界》的叙事特色
作为一篇记叙文,《老山界》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
个记叙要素交代得非常明确,堪称典范。它不仅内容完整,眉目清晰,而且在叙
事方面有许多特色,概括起来就是:明白晓畅,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讲故事
的老手,采用我国传统的叙事方式,把红军长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讲述得
有头有尾,波澜迭起,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老山界》的叙事特色之所以如此
显著,是因为作者行文时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是善于安排结构。
在记叙文中,要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就必须善于安排结构。《老
山界》是侧重于写事的记叙文,它要写的翻山经过,头绪比较单纯,并且故事情
节的发展与时间地点的推移是一致的。因此作者把“事”作为记叙的线索,顺着
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安排结构。显然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顺叙法”,既适合这
篇文章的内容,也符合我国叙事的传统,作者易于掌握,读者也喜闻乐见。
二是善于激起波澜。
用顺序的方法叙事,最忌平淡呆板。《老山界》的叙事,做到了有抑有扬,
忽虚忽实,又张又弛,且开且合,因而全文波澜迭起,妙趣横生,令人越读越有
兴味。
三是善于进行表达。
《老山界》的叙事能够做到明白晓畅、引人入胜,除了上述两点外,还同作
者表达有密切关系。
这篇叙事文在运用语言方面十分出色。它通篇都是朴素的口语,读起来朗朗
上口,听起来清爽悦耳,真正做到了博采口语、明白如话。例如,“满天都是星
光„„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些语言不仅质朴自然,而且富有诗意,造成
一种美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老山界》在文字表达上非常讲究文采,既博采了
口语,使文字如行云流水,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来叙述故事和烘托气氛。请
看“山腰露宿”那一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有睡着了”。这一段文字并不
长,却兼用了明喻、警策、对偶、博喻、排比五种修辞格。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多
种修辞格,这段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在全篇中最为精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此
外,文中其他段落还用了拟人、抑扬等修辞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3:3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66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