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地质构造类型

更新时间:2022-11-28 03:36:19 阅读: 评论:0

杭州历年中考数学真题-横肉读音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微笑天使)

一、板劈理:

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

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

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

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

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

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

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

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

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

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

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

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

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

灰岩

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

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

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

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

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

-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

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

棱。

八、平缓褶皱:

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

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W型对称褶皱:

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

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

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

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十三、不对称褶皱:

指两翼不等长褶皱的中面与轴面互相不垂直,以轴面为标志面褶皱两翼不呈镜

像对称的褶皱。对于一系列连续发育的不对称褶皱,如果顺褶皱枢纽的倾伏方向观

察,可将其褶皱面形态从长翼到短翼的变化描述为S型或Z型,它们反映了褶皱的

倒向:S型为左行或逆时针倒向;Z型为右行或顺时针倒向。

十四、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横断面为相似褶皱,三维形态为斜

歪水平褶皱。

十五、平行褶皱:

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

厚度保持不变,所以也称为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所以又称同

心褶皱。由中心向外褶皱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平行褶皱增大、曲率变小,岩层越来越

平缓;向着核部方向,曲率逐渐变大;由于要保持褶皱层的平行性及厚度不变,因而

褶皱形态必须随深度而调整。如背斜顺其轴面向下,褶皱面弯曲越来越紧闭,甚至

成尖顶背斜;或为了调整褶皱层的向心挤压,在核部出现复杂的小褶皱和冲断层;

再向下褶皱消失,与下伏岩层间出现一滑脱面。平行褶皱一般发育在不变质的沉积

地层中,出现于构造变形不太强烈的地区。

十六、相似褶皱:

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各面的曲率相

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褶皱的形态随深度没有变化。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

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

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

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

(看到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不由回想起当时考构造地质学的情景,当时我们班

因为“魔幻四重奏”的困扰,几乎一半的人折戟沙场……)

十七、顶厚褶皱:

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

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这类褶皱一般

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兰姆塞分类里曾出现过)

十八、钩状褶皱:

褶皱两翼变形强度有差异,一翼被拉断呈勾状,转折端加厚,具Ic型褶皱(兰

姆塞分类,还记得么?不记得快翻书去吧~哈哈)特点。

十九、不协调褶皱:

当褶皱岩层中几种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别较大,特别是相邻强硬层相距较远时,

在统一褶皱作用中各岩层将独立变形,各有其自身的特征波长,从而表现出褶皱的

各岩层的几何特征不相一致,这种褶皱就是不协调褶皱。该图中薄层灰岩不同褶皱

层间不协调,层厚者褶皱波长大,层薄者褶皱波长小。

二十、复式褶皱:

各褶皱层复式协调弯曲。

二十一、叠加褶皱:

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叠加褶皱在造山带十分发育,在变质

岩中亦常见。就其形成时间而言,叠加褶皱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

皱变形的叠加,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的叠加,甚至可是同

一期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应变对早期褶皱的叠加。图1早期褶皱为不协调紧闭

褶皱,褶皱两翼总体夹角小于30o;晚期褶皱为开阔褶皱,使早期褶皱轴面发生圆弧

状弯曲。图2早期为等斜褶皱,两翼平行,转折端强烈加厚。晚期为开阔褶皱,晚

期褶皱枢纽与早期褶皱枢纽近平行,发生共轴叠加。

二十二、尖圆褶皱:

是横剖面上相邻背形、向形的形态为圆顶(舌状)和尖顶相间排列的褶皱。此

类褶皱的形成是当韧性差μ1/μ2较小的软硬岩层界面在平行缩短方向受压时,尖

圆褶皱沿此界面纵弯作用的不稳定性使强硬物质向软弱物质偏移,造成具较大波长

的圆滑褶皱;而由软弱物质向强硬物质偏移形成较小波长的尖顶褶皱,楔入强硬岩

石中。典型实例是在砂岩和板岩界面上发育的由尖、圆褶皱构成的窗棂构造。它是

地壳上最主要的褶皱类型之一。

二十三、非圆柱状褶皱:

非圆柱状褶皱是指极点的90%位于平均π圆左右20°环带以外的褶皱。如圆锥

状褶皱、穹窿、构造盆地等。

二十四、共轭X型剪节理:

在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两组剪节理相互交切,交线指示中间应力轴σ2;在

垂直交线的平面上,两组节理的锐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σ1,钝夹角平

分线指示最小应力方向σ3。(前两个星期上岩溶工程地质课时讲到这里,就这个问

题讨论了二十多分钟……)

二十五、剪节理:

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

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单组剪节理(又称剪切

裂隙)延伸可以较长,地质构造力学把它叫做扭性裂隙。普遍产在刚性(坚硬)的

岩石中,而塑性岩石则以褶皱、柔皱和弯曲为主。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产状稳定,岩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

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剪节理未被矿物填充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填充,脉宽

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

和胶结物。(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e)主剪裂面由羽状

微裂面组成。

(当年乌当实习时阿毛问我剪节理和张节理在野外如何识别……当时我记混概

念了……所以无从说起……加上王约诡异的眼神,于是上帝给了我一堆杯具……)

二十六、剪节理及派生分支张节理:

剪节

理平直稳定,派生分支张节理与剪节理面呈30度角相交,锐夹角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交汇处张节理裂口较宽,运离则尖灭消失。沿剪节理及张节理均充填石英脉,石英

矿物生长纤维显示剪节理具张剪性特点。(考卷上似曾相识~根据这玩意儿判断断

层的性质~可还记得?)

二十七、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a)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出现。(b)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c)在

胶结不甚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果穿切砾石,破

裂面也凹凸不平。(d)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或岩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

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脉内矿物(如石英)常常呈梳状结构。(e)张节理有时呈不规

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

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

(多多注意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区别啊~同学们~看到没?这张图里张节理又粗糙,

又延伸不远,脉宽较大)

二十八、雁列张节理:

雁列张节理以右阶型式排列,节理中充填方解石脉。

二十九、节理的交切:

发育两组时代不同而相互垂直的节理,沿节理均充填方解石脉,早期节理细长,

具剪裂特点,晚期节理较宽,延伸不稳定,为张裂。晚期节理切过早期节理。(从

这张图可以看张裂和剪裂的区别了~)

三十、羽饰:

是发生在比较均匀细粒脆性的岩层中节理面上的纹饰,主节理面上发育的羽状

或人字形花纹,指示节理面的破裂扩展方向,人字纹尖端指向裂纹源。有时主节理

面上还出现贝壳状肋痕,称为蚌纹构造,显示裂纹扩展时的前缘。边缘带的边缘节

理在层面上显示雁列式排列,与主节理面一般呈5°~20°相交。边缘节理面上发育

次级羽饰构造。边缘节理与连接其间的坎面(横断口)代表主节理面的扩展裂纹接

近层面(自由面)时发生的迅速破断(剪切唇)。两侧岩块节理面上的花纹互相嵌

合,标志着节理生成后未发生相对位移。

三十一、正断层:

正断层的基本特征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其最大主应力近于垂直,

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走向垂直于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呈锐角的断层面与水

平面夹角大于45°,断层面倾角较陡。因此,正断层主要是受引张力及重力作用使

上盘向下滑动形成。错动时垂直于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断层破碎带胶结

较差,透水较好。

三十二、小型阶梯状断层:

沿断层面充填有方解石细脉,注意左侧的断层靠下部具逆牵引,右侧断层靠上

部具正牵引,总体反映为生长断层。

三十三、小断层:

大理岩褶皱转折端发育的小断层,根据相邻层的错动方向可判别断层性质为正

断层。(其实这种判断方法还真是笨呐,看那么陡的面就知道不可能是逆断层)

三十四、小型逆断层:

靠下部岩石破碎失去连续性,靠上部体现了褶断和裂隙的发育,体现先褶皱后

断层的发育过程。

三十五、断层擦痕与阶步:

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微小陡坎。坎高不足一毫米或几毫米。

阶步延长方向与断层两盘相对锗动方向垂直,顺下坎面方向抚摸,手感光滑,这时

手动的方向代表另一岩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判断断层的性质~当年阿杜在金沙湾

讲解的时候,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说素质说素质,真他X的没素质~)

三十六、糜棱岩:

具有糜棱结构的岩石称为糜棱岩。糜棱岩是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往

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使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

强烈的塑性变形,使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糜棱岩的粒度

细小,但一般比较均匀,外貌致密,坚硬。有时在断面上可见凸镜状定向排列的碎

斑。

糜棱岩常由花岗质岩石和砂岩类岩石形成,所以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和长石,并

常被压扁、拉长,石英碎粒还可出现平行光轴的波状消光带。在磨碎的基质中有时

残留有稍大的石英、长石单个晶粒(或碎屑),或由两者集合构成的“眼球状体”。

眼球体中同样可见波状消光和解理双晶纹的弯曲。

糜棱岩常具条带状和纹层状构造,条带和纹层的形成系由矿物成分、颜色、颗粒

大小等差别造成的。糜棱岩也常见一部分新生矿物出现,如绢云母、多硅白云母、

绿帘石、滑石、蛇纹石等。这些矿物常作定向排列,致使条带构造更趋明显。

糜棱岩是一种变质岩,原岩经过强烈挤压,破碎后形成细粒,是一种动力变质岩

石,粒度一般小于0.5毫米,但有时也含有少量比较粗的原岩碎屑,呈现为眼球状

的碎斑。糜棱岩致密坚硬,主要由花岗岩、石英砂岩组成,伴生部分新生矿物,如

绿泥石、绢云母、蛇纹石等,一般分布在断裂带的两侧。

三十七、地垒:

地壳中被两侧倾向相反的正(偶为逆)断层所界限而中间断盘上升的槽形断块构造。

喜欢更多地质资料的各位同行,可以进我的地质专业博客去看看,里面也许有

你们需要的资料哦: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3:3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66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玻璃读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