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祭奠用语

更新时间:2022-11-28 02:26:26 阅读: 评论:0

硬核作文素材-七月一日是什么节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韩寒的作品)

浅谈回族汉语中的特殊用语

回族汉语中有许多用语是回族特有的,这些特殊用语是回族生活用语的主要

部分,体现着回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它们是不能简单地和汉语通用语

对译的。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些生活用语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或者说它们的

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

标签:回族汉语生活用语对译渗透

语言是一个民族特征的真实写照,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也赋予民族语言某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回族使用的是汉语,但在使用汉语的过程

中,回族汉语独特的生活用语同样忠实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以及各

种娱乐和偏见。

对于接触到的回族生活用语,我们很少去领会它的民族文化内涵,而是往往把

它与汉语通用词作比较来领会其含义。回族汉语中当然有许多语义成分是与汉语

通用词相同的,比如“眼睛”“头发”“手”“门”“桌子”等等,对这类生活用语的使用不

会有什么问题。但回族汉语中还有大量的语义成分与汉语通用词是不相同的,其

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由于受民族宗教文化意识的影响,回族汉语中有许多特殊的生活用语,这

些生活用语虽然是地道的汉语词汇,而且往往可以与汉语通用词对译,但是却不宜

互换,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便会造成误解,容易“犯忌”。

如“壮”和“肥”可以相互对译,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里,“肥”专用于人以

外的动物,而在回族汉语中,形容人以外的动物忌讳说“肥”,而要说“壮”。在回族人

的意识中,“肥”字似乎是专门用来指称猪或猪肉的,所以回族只说“壮”而不说

“肥”。根据《古兰经》的教义,回族禁止吃猪肉,认为猪是污秽不洁的,由于这种宗

教意识,回族对猪有种厌恶的情绪,在回族生活用语中常把猪隐讳地称为“狠贼

尔”“黑子”“黑牲口”“哼哼”,也有用“亥”来指称的。回族说到有脂肪的动物或动物

的肉时,忌讳说“肥”,大概也源于此。

另如,“宰”和“杀”在汉语中也可以相互对译。“杀牲”和“宰牲”是一个意思,但在

回族的生活用语中只说“宰”而不说“杀”。这是因为回族在饮食方面,除了禁止吃猪

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禁食凶猛禽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还禁止吃

未按宗教仪式宰杀的畜禽或自死的畜禽。回族人宰牲大多请阿訇或满拉宰,而不

像汉族的杀牲,为了区别,回族一般不说“杀鸡”“杀羊”,而用“宰”“下刀”或“赶刀”。

又如,“举意”和“许愿”都指心愿的表达,回族人在表达心愿时,只用“举意”而不

用“许愿”,这与回族用“点香”而不用“烧香”是一样的。因为后者是与佛教有关的词

语。也许一般人认为这种差别很细微,但对回族人来说,这种细微的差别在使用中

的界限是很严格的。在汉族人的口语中常会听到“我的天哪!”这样的感叹语,但在

回族人口语中忌讳说“天哪”,而要说“真主啊!”因为在穆斯林的心目中“真主”无处

不在但又无任何具象,不能与“天”混为一谈。对于死,回族汉语中有完全不同于汉

族的说法,常用的有“口唤”“无常”“完了”“冒提”(阿语mawt)“归真”“归主”或“入土”

等。

(二)在回族使用的汉语词汇中,有些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汇本身的意义不

同,有些词是回族利用汉语语素材料独造的,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是找不到

的。

如“课”,汉语中指普通教育的功课、课程,回族汉语中回族的宗教功课包括念、

礼、斋、课、朝五方面内容。其中“课”专指“教律规定全家每年收支相抵,余额为

600元以上者须付出2.5%用于舍散”的宗教行为。

“看守”,汉语中指“看管”,而回族汉语中“看守”多指宗教功修好、遵经办事、

品德修养高尚的人。

“羞体”,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除了手和脸以外,女性身体的所有其它部分都

必须用衣物遮盖住,所以在宗教生活中,称“身体”为“羞体”,比如,母亲会责斥穿短

袖的女儿“不顾羞体”。相应的,“洗澡”或“冲澡”也不能直接说,而要说成“洗大

净”“换水”“洗大乌苏里”,女人洗澡还可以用“洗头”来指称。大净随身或已做过大

净,则称“有水”,如大净失效或没做过大净,则称“没水”。这里的“洗头”“换水”“有

水”“没水”与现代汉语词义是不同的。另外,如“口唤”“托靠”“知感”“钱粮”“得济”

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所没有的,而在回族汉语中却极为常用。

“口唤”的本意是允许某人做某事。在回族日常用语中有“讨口唤”“给口唤”“不

给口唤”的固定用法,“讨口唤”指晚辈向长辈请示或请别人原谅;“给口唤”指答应

别人的请求;“不给口唤”指不答应,真主不会饶恕。“口唤”也指人归真。

“托靠”相当于“依仗、仰赖”。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切托

靠真主”的说法。

“知感”指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感到知足并感激真主的恩典。如回民在谈及自己

的生活状况时总会说“知感主地很!”。

“钱粮”是回族穆斯林对清真寺固定资产的统称。回民为了修缮、建造清真寺

而集资、募捐称为“化钱粮”。

“得济”指得到好处,一般指父辈得到子孙辈的好处。如“养儿为了得济”。也可

以分开说,如“得了儿子的济”。

由此看出,由于宗教习俗的差异,回族人往往对于同一事物、行为或动作不用

汉语通用词语,而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自造的词语来达到區别于汉族或避讳

的目的。除以上方面外,回民话与汉民话的不同在词汇方面还集中体现在回族汉

语词汇中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借词,这些借词大多已随着人们对宗教生活的熟悉

而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用语。我们可以从这部分生活用语中看到一点儿回族

的历史,也可以从中了解回族的一些生活习俗。这些借词大多是阿拉伯语或波斯

语的音译词,但在回民的使用中这些音译词与汉语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不同

于词义和词义简单相加的一般词组。

如“乜贴”(阿语nyyat)本意是“心愿”,回族在使用中有“举乜贴”指表明自己的

心愿;“散乜贴”指给他人施散财物;“要乜贴的”指乞丐;“过乜贴”指从举意到实现的

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如回族一般会在宰牲节或给“亡人”“过乜贴”时宰

牲,宰什么牲要看举的什么乜贴。“死去的人”回族汉语中称“亡人”,“祭奠”,在回族

生活中称“倒油”“抹锅”“过尔麦力”(阿语amal)或“过乜贴”。在给亡人倒油时,不但

要宰牲,还要请阿訇来念经、“口到油香”,还要给所有请来的人“散乜贴”。相应地,

在丧葬活动中,回族汉语也与汉语通用语不同,比如遗体称为“埋体”(阿语mayyit)。

“色俩目”(阿语salām)是穆斯林见面时的问候语,“道色俩目”指见面主动向对

方致意;“接色俩目”指对他人问候的回应;“出色俩目”表示乃玛孜(波斯语namaz)

结束了。

对于灾难或不幸,回族汉语中称“白俩”(阿语Baliay)或“恕迷”(波斯语shum),

孤儿在回族汉语中称“耶提目”(阿语retim),乞丐称为“萨依”(阿语sayil),瞎子称为

“玛艾尔”(阿语Ailama),毛病、缺陷称为“尔卜”(阿语‘aib),污物称为“奈扎孜”(阿

语najāsah),仇人称为“堵什蛮”(波斯语doshman),魔鬼或拨弄是非者称为“伊不利

斯”(阿语Iblis),朋友称为“多斯提”(波斯语dūst),机会、机遇称为“赛拜布”(阿语

sabab),眼搀、食欲、欲望、称为“耐斯夫”(阿语nafs),裹尸布称“卡凡”(阿语Kafan),

坟墓称“盖布尔”(阿语Gabur),心眼儿、智慧称为“阿格力”(阿语‘aql),学问称为“尔

林”(阿语‘ilm),感谢、真主的回赐称为“赛瓦卜”(阿语thawāb),回民礼拜用的长衫

称为“准白”(阿语jubbah),现世、尘世称为“顿亚”(阿语dunyā),“邦卜达”(波斯语

bāmdād)指晨礼,“撇什尼”(波斯语pishni)指晌礼,“底格(尔)”(波斯语digār)指晡

礼,“沙目”(波斯语shām)指昏礼,胡夫坦(波斯语khufutān)指宵礼。以上所提到的这

些借词只是回族生活用语中的一小部分,其中一些宗教礼俗用语也可以认为是生

活用语。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许多这样的生活用语在城市里已很难听得到了,

比如“白黑里(吝啬、小气鬼,阿语bakhil)、闪克(怀疑,阿语shakk)、尔格拜(后果、

下场,阿语‘āqibat)、热巴(利息,阿语ribā)、扫达(钱,阿语sūd)、“黑尔麻日(驴,阿

语himār)、盖兰(笔,阿语qulam)”等。

在当今这样一个大融合、大开放的时代,各种文化不免要相互冲突、相互渗

透。这种冲突与渗透最先反映在语言中。从古到今,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就

体现了这一点,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表现在回族汉语中的一种明显趋势

就是回族特有的一些生活用语逐渐被汉语通用词所代替。这可能就像现在许多年

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一样。更多地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回族青年

对传统的开斋节、宰牲节的过节意识正在渐渐淡化,甚至回族汉语中这一地道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用语在年轻人中已很少能听到。比如,直接说人“死”了而不

说“口唤”了、“冒提”了;直呼天为“天”,而不说“阿斯玛”,也说肉“肥”。现在即便是

在回族聚居区的街道上也能看到诸如“清真小肥羊涮园”这样的招牌。既然是清真

就应该说“小壮羊”而不说“小肥羊”,说“小肥羊”为“小壮羊”,回族文化气息就淡薄

了。

(本文系宁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SK200821])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1999.

(马晓玲银川宁夏大学人文学院750021)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2:2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63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华罗庚拼音
下一篇:hn本子
标签:祭奠用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