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皆朝于齐

更新时间:2022-11-28 01:52:31 阅读: 评论:0

谁有学生资源群-蝾螈怎么读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鲜榨果汁)

邹忌(zōu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

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

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

/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

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

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

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

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

胜于朝廷。

注释

1、重要实词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23.1cm,相当于

184.8cm,今1米等于3尺,一尺等于0.33m。

(3)形貌:形,形象;貌,外貌。

(4)昳丽:光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活用作

动词,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6)窥镜:私下(看)照镜子。

(7)孰:谁,什么。

(8)与:和……比。

(9)君美甚:您美极了。甚:很,非常,及其。

(10)及:比得上,赶得上。

(11)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2)复:又。

(13)旦日:这里指第二天。

(14)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

“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5)若:如。

(16)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可解释为“又

后一天”。

(17)孰视之:仔细地察看(端详)他。孰:通“熟”,

仔细、详细。之:代词,代城北徐公。

(18)又:更。

(19)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20)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

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客“美

我”一事。

(21)私:偏爱。

(22)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

(23)诚:确实。知:知道。

(24)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

词,以为,认为。于,比。

(25)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地,土

地,国土,疆域。方,方圆,纵横。

(2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左右:

近臣,莫:没有人,没有谁。

(27)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8)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

甚:厉害,严重。

(29)善:好。(表示应允、答应)

(30)乃:于是,就。

(3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

代词,相当于“……的人”。

(32)受:通“授”,给予,付予。

(33)上书:上呈奏章。

(3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君王

的)过失。谤讥,这里指指责、议论。(并没有贬义)谤,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于,在。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5)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使……听

到。

(36)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

容来往的人很多)。

(37)时时而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jiàn),间

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言劝谏。时时,偶尔,有时候。

(38)期(jī)年:满一年。

(3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

进谏的事情了。

(40)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于,介词,到。

(4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就是。

2、通假字

(1)孰视之:仔细地察看(端详)他。

孰通“熟”,仔细、详细。

(2)受上赏:

受通“授”,给予,付予。

(3)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

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

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

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

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

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

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

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

公不如您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

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私下里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

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美。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情,

说:“我的妻子赞美我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赞美我的原因,

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的原因,是对我有所求。”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

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

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

齐国,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

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

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

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可得上等

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聚集的

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够传到我耳朵里的,

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

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

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3、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美”“认为……美”。

(2)〔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3)〔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

到。

(5)朝〔服〕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6)(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7)(暮)寝而思之: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一词多义

a.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b.问之客曰代词,代指与徐公谁更美这

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词,代指妻、妾、客“美

我”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结构助词,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结构助词,的。

j.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结构助词,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不译。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1.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关系,意为“并且”。

2.而复问其妾曰:连词,表顺承关系,意为“于是”。

3.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关系。

a.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向......。

b.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

C.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介词,到,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介词,向。

a.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d.能谤讥于市朝偏指“市”,指市集,市场。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详细。

1、不如徐公美(形容词,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1、乃下令颁布,下达。

2、受下赏下等的。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同,像,动词。)

5、古今异义

1.明日,徐公来

古:又一天后;

今:明天。

2.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3.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

今:自私。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左边和右边。

5.虽欲言,无可进者

古:即使;

今:虽然。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a.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用“……者”或者“……者,……也”,判断句式标志。)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斯是陋室《陋室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臣本布衣《出师表》)

2、省略句

a.(忌)与(之)坐谈

b.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

“之”(代客人)。]

c.皆以(我)美于徐公

d.(忌)问之客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

前置)

b.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介词结构短语“与

城北徐公”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5、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

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

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中心思想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

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

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

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

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

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

功。(或者说:说明统治者要懂得兼听则明,旁听则暗的道

理,告诫君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有可能成功。)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

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

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

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

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

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

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

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

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

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

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

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

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

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

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

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

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

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

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

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

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

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

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

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

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

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

“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

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

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

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

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

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

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

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

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

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

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

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

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

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

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

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

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

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

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

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

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

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

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

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

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

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

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

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

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

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

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

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

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

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

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

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

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

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

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

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

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

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

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

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

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

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

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

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

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

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

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千古名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

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

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

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书

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

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邹忌,《史记》作邹忌子,齐国人。战国时政治家。邹

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

被任相国.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

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

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1:5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6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轻觑
标签:皆朝于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