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者字加偏旁

更新时间:2022-11-28 01:17:35 阅读: 评论:0

白岩松点评流浪大师-等我的英文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小班育儿心得)

“辛”字考释

“辛”字的历史十分久远,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历来有一些针对“辛”字的研

究,但对该字的本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意见不一。本文将从字形

演变、构造、意义、文化内涵等诸方面对“辛”字进行多方位的考释,并从形旁为

“辛”的字、“辛”字甲骨文字形等方面对本义进行具体考察,认为辛字的本义应为

“梓”树。

标签:辛字形演变本义考察文字考释文化内涵

一、引言

“辛”字的历史十分久远,人们很早便已开始使用“辛”字。针对“辛”字,很早

便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如郭沫若曾对“辛”字的本义进行过探讨。近年来,又有一

些学者对该字进行了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本义、以“辛”为偏旁的字或其文化内涵

的考察上,如蔡英杰(2008)、刘伟乾(2010)、汪宁生(2010)等均对“辛”字从

以上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过考察。目前,对于该字的本义,学界仍然存在诸多

分歧。本文将从字形演变、构造、意义等方面对“辛”字进行具体的考释,以求对

历来关于“辛”字的研究进行梳理。

二、字形演变

“辛”字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其甲骨文字形为、、。在金文中,“辛”字为、、

或等。事实上,在不少青铜器上都有“辛”字,如商代晚期的司母辛鼎上为,西周

利簋上为,而春秋时期的蔡矦尊上则为,等等。在古陶文中,“辛”字的字形为。

到了《说文解字》中所记录的“辛”字小篆字形为。

随着汉字的发展,“辛”字的字形相对稳定下来。在隶书中,“辛”字字形已比

较接近现在所写的“辛”的字形,为。在行书中为,草书中为。在楷书中,则是我

们现在所见到的字形——。

三、字义考察

“辛”的读音较为单一,《说文》:“辛,息邻切”,现读作[?in55]。“辛”字的义

项众多,在《辞源》中所收录的义项有5个:①天干第八位;②辣味;③悲痛;

④劳苦;⑤姓。在《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义项有十个之多。除去与《辞源》中

相同的义项,还有:①罪;②葱蒜等带刺激味的蔬菜;③酸痛;④商帝号;⑤新。

对于“辛”字的本义,历来存在争议。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辛、?实本

一字……字乃象形,由其象形以判之,当系古之剞??。《说文》韵:‘剞??,曲刀

也。’”这里的“剞??”是一种刑具。即郭沫若认为“辛”本义为一种刑具。这种观点

影响较大,当今仍有不少人赞同,或以此认为“辛”字的本义是“刀”。“古代常用

这种刀在奴隶或罪犯脸上刺字,成了行刑之刀”(吴锡有,2012:200)。有人认

为“辛”应当为“莘”的本字,即“辛”的本义应该是指一种药草(袁海林,1999);

有人认为“辛”是剖劈木材的工具(刘乾,2007);还有人认为“辛”的本义是心宿

(蔡英杰,2008);有人则认为“辛”字当为“梓”的本字,其本义为梓树(刘伟乾,

2010);也有人认为“辛”是倒绘的人形,本义为死亡(汪宁生,2010),等等。

笔者认为,“辛”的本义与“梓”这种树有关。《说文·辛部》:“秋时万物成而孰。

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辠也。辛承庚,象人股”。我们可以据

《说文》所言来进行考察论证。

“秋时万物成而孰”一句,段玉裁注:“《律书》曰:‘辛者,言万物之新生,

故曰辛。’《律历志》曰:‘悉新于辛’《释名》曰:‘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

成也。’”这说明“辛”字很早便具有了“新”的意义。对此,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考察

“新”字为“‘辛’的本义是‘梓’”的观点提供佐证。

“新”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为、和,金文中为、。甲骨文“新”的偏旁和金文“新”

的偏旁,均与甲骨文、金文中的“辛”相似。如今楷化的“新”字其偏旁“亲”应是“辛”

的讹变。①《说文》段玉裁注“新”字:“取木者新之本义。引申之为凡始基之称。……

当作斤、木,辛声。”《甲骨文字典》中也指出,“新”为“薪之本字”(徐中舒,

2007:1492-1493)。对于“新”的本义,历来意见比较统一,即“新”字的本义是取

木,析木取薪。这个意义后来作“薪”,而“新”则为“新旧”之“新”了。《说文》及段

注均训“新”为形声字,“亲(辛)”仅为声符,但有学者指出,“《说文》与段注,

不知“辛”为何物,便以“辛”为声符”(刘乾,2007:84~85)。在甲骨文中,我们

可以明显看出最初它应是会意字,或者说哪怕“新”确为形声字,其声符部分仍然

具有一定的表义作用。观察其字形,确似拿“斤”来砍“辛”。纵观已发现的甲骨文

中所有的“新”字,“斤”始终朝向“辛”,若“辛”仅只有表声的作用,“斤”不应总是

朝向“辛”。结合其本义来思考,便可知这样刻写正是因为该字是为了表达“取木”

的意义。既然“新”本义为“取木”,那么“辛”应为一种木本植物。另一方面,梓树

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常被作为薪炭用材(刘伟乾,2010:84-85)。众所周知,

古人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桑树、梓树,于是“桑梓”有了“故乡”义。简言之,

从“梓”作为薪炭用材被广泛种植,可知“新”作“取木”之义的由来。因而“新”字可

以佐证“辛”字曾有“梓树”义。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辛”确为象形字,但却不应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象剞??之

形,而应该是象梓木之形。仅就“辛”字甲骨文字形与真实的梓树相较,其相似度

也是很高的,上部的应是在描摹树冠之形。后来随着“辛”假借作了天干以及其引

申义被广泛使用,于是给“辛”字另加偏旁“木”造“梓”字以代表本义。

不过,若仅以此为据,不免有臆断之嫌。所以我们还需进一步列出更有说服

力的证据。事实上,“?”才应是象剞??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中所提到

的“辛、?实本一字”的观点,实有不妥。对于“?,辠也”一句,段玉裁注:“辛痛泣

出,辠人之象。凡辠、宰、辜、辥、辞皆从辛者,由此。”《说文》及段注将“辛”

和“?”相混。王国维曾指出,“辛”和“?”并非一字。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余

谓十干之辛自为一字,其字古文作作或作。训辠之?自为一字,其古字作作作作。

此二字之分,不在横画之多寡,而在纵画之曲直。何以证之?凡古文宰、辟、台

辛、辥、章诸字,其义与?字相关者,皆从或,其中直皆折而左,无一从或者。”

姚孝遂《诂林》按语:“王国维论‘?’、‘辛’之别,其说是对的。《说文》‘?’、

‘辛’二部所属诸字,实多相混,与古文字形体不符,不得据此讹变之形体以证

‘?’、‘辛’同字。契文辟字作,辥字作,皆从‘?’,不从‘辛’。金文辭字或作

(《兮甲盘》),台辛字作(《齐鏄》),亦从‘?’,不从‘辛’。徐灏《段注笺》谓

‘辭、辟等字从辛者,疑皆?之误也’,虽据小篆立说,而实与古文字合。……卜

辞‘辛’字数十百见,无一作曲笔者,金文亦然。”(胡培俊,2012:685~686)

《说文》中从“辛”的字往往都与“罪、讼”等义有关,是许慎误将“?”和“辛”相混而

造成的。换言之,“辛非‘▽’(刀)木组字,与郭沫若先生所言刑具‘曲刀’……

绝非一体。……‘宰’‘辟’‘辠’‘妾’‘童’等都有‘?(刑具刀)’字符号,表

示奴隶阶层……将辛字误为解押和屠杀奴隶的刑器,实属冤假错案。”(祝家君,

2006:5~16)作为封建时代帝王象征的“龙”以及用来象征祥瑞的“凤”,这两个

字的象形程度很高,字形皆从辛(袁海林,1999:69~71),说“辛”为刑具,实

在无法解释。这也从一侧面证明了“辛”不应是象剞??之形。段玉裁对“金刚味辛”

的注释是:“谓成孰之味也。”此义在历史文献《尚书》中便已使用。《尚书·洪范》: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中“从革作辛”一句,

孔传:“金之气。”孔颖达疏:“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

辛为金之气味。”,而梓树“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名梓白皮)药用,味苦,能

清热、解毒、杀虫”(刘伟乾,2010:84-85),因而以”辛”来形容“金之气”,用的

“辛”字的引申义。

总之,“辛”的本义应是梓树,由于梓树味苦等原因,“辣味”“悲痛”“劳苦”等

义均应是从“辛”的本义引申得来。

四、文化内涵

“辛”字的文化涵义在于姓氏及历法方面。

对于“辛”字在姓氏方面的使用,《中华姓氏大典》(巫声惠,2000:750~751)

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首先,在书中提到《广韵·真》中记载着:“辛,姓。夏启

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元和姓纂·十七真》:“辛:姒姓。夏

后启别封支子于莘。莘、辛相近,遂为辛氏。”《秘笈新书》引作“子孙去艸为辛”。

《姓解》《姓考》等书中也持相同观点。《史记》中有“禹之后有辛氏”“禹为姒姓。

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有辛氏”等句。由此可知“辛”这一姓氏的起源较早。以“辛”

作姓的人,如“周太史辛甲,文王封之于长子”“汉初有辛蒲,为赵、魏名将”“宋

朝有辛仲甫,为太子少傅”等。此外,还有“辛有、辛伯、辛廖、辛腾”等历史名

人。

“辛”被假借为天干第八位,与地支相配使用,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由于干支与古代天文学、古代医学、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因而“辛”字的文化意蕴也十分深厚。其实,十天干的用字本就各有其内涵,如“甲”

即“铠甲、外壳”,其意为种子破甲而出;“乙”就是“轧”,“生物舒展伸长”之义;“丙”

为“炳”,“生物茁盛”之义(陈运钦,2006:130)。“辛”的内涵是“新”。《释名·释

天》:“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辛”的涵义便是万物的新生。“辛”在干

支中还有一种特殊用法,“辛”可以指“三天假期”。这是由于上古时代国家休假制

度规定在每旬的前七日(甲、乙、丙、丁、戊、己、庚)为工作日,接下来的三

天(辛、壬、癸)为休假日。而这三天的连休是以“辛”日起头,所以“辛”又可以

代指“三天假期”。

五、结语

本文梳理了“辛”字字形的历史演变,对其本义进行了分析,指出“辛”的本义

应是梓树,并进一步谈及“辛”字的文化内涵。希望人们对“辛”字能有一个更为全

面的了解。

注释:

①另,“亲(親)”的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均从见,辛声,即字的左部也为

“辛”。

参考文献:

[1]蔡英杰.释“辛”——兼论商族的起源神话[J].殷都学刊,2008,

(1).

[2]陈运钦.“干支文化”探奇[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5).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M].成都:四川

辞书出版社,2010.

[6]胡培俊.常用字字源字典[Z].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

局,2012.

[7]李圃.古文字诂林(第十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刘皓.浅析“辛”和以“辛”为部首汉字的形义演变[J].思茅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9]刘乾.释“辛”[J].平原大学学报,2007,(2).

[10]刘伟乾.“辛”字再探源[J].语文知识,2010,(3).

[1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2]汪宁生.释“辛”[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13]巫声惠.中华姓氏大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4]吴锡有.常用汉字字理(象形·指事·会意卷)[M].长春:长

春出版社,2012.

[1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17]袁海林.“辛”字本义及从辛诸字从辛的理据[J].大同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1999,(4).

[18]祝家君.甲乙丙丁是谁,说个子丑寅卯[J].阴山学刊,2006,

(3).

(肖辛格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0079)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1:1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60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兄的偏旁
下一篇:什么的小花
标签:者字加偏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