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史—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从平建邺,稍
.
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
立效。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
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大通元年,隶
.
领军曹仲宗伐
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曰贼之前锋必是轻锐
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
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
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西进,
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
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靡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
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
.
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
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
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玮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
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大同二年,
魏遣将侯景寇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
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
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
曰武。敕义兴郡发
.
五百丁会丧。
(选自《梁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稍
.
为主书稍:渐渐
B
.隶
.
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隶:跟从
C
.直
.
聚为抄暴耳直:只是
D
.敕义兴郡发
.
五百丁会丧发:拿出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
/
前军至驼涧
/
去涡阳四十里
/
庆之欲逆战韦放
/
曰
/
贼之前锋
/
必是轻
锐
/
与战若捷
/
不足为功
/
如其不利
/
沮我军
/
势不如勿击
B
.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
/
前军至驼涧
/
去涡阳四十里
/
庆之欲逆战
/
韦放曰
/
贼之前锋
/
必是轻
锐
/
与战若捷
/
不足为功
/
如其不利
/
沮我军势
/
不如勿击
C
.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
/
至驼涧
/
去涡阳四十里
/
庆之欲逆战韦放
/
曰
/
贼之前锋必是轻
锐
/
与战若捷
/
不足为功
/
如其不利
/
沮我军势
/
不如勿击
D
.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
/
至驼涧
/
去涡阳四十里
/
庆之欲逆战
/
韦放曰
/
贼之前锋
/
必是轻
锐
/
与战若捷
/
不足为功
/
如其不利
/
沮我军
/
势不如勿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庆之性格耿直慷慨。在战斗中,主将曹仲宗害怕腹背受敌,想班师回朝,庆之杖节军
门,慷慨陈词,最后说服了曹仲宗。
B
.陈庆之善于用兵打仗。北魏军构建城垒分兵牵制,陈庆之率军夜袭,攻破其中四座城垒,
迫使涡阳城城主王纬请求归降。
C
.陈庆之作战勇敢。侯景率七万大军进犯楚州,在刺史桓和陷没的情况下,陈庆之坚决抵
抗,朝廷派来的援军还未到达,他已经打败了侯景的军队。
D
.陈庆之体恤百姓。豫州闹饥荒,陈庆之赈济灾民,很多人得以保全活命。梁武帝为此封
他为散骑常待、左卫将军。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
2
)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
【答案】
1
.
D
2
.
B
3
.
D
4
.(
1
)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
李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
2
)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距离我们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怀疑我
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一定挫伤他们的锐气。
【解析】
1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
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
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D
,
“
发
”
派出,
征派。故答案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
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曰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
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
,这句话的含义是
“
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
等率骑兵十五万来援战,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距离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想前往迎战,
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骑兵部队,跟它作战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
劳,如果失利的话,则会挫伤整个军队的士气,不如不要出击
”
。根据对原句的理解,
“
前军
至驼涧
”
的意思是
“
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
”
所以可以排除
CD
。根据理解
“
韦放曰
”
根据理解不能
了断开,所以排除
A
。故答案选
B
。
3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
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
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
D
,
“
梁武帝为此封他为散骑常待、左卫将军
”
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根据对原文的理解是追赠。
故答案选
D
。
4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此题中的(
1
)
“
别
”
另、
“
拒
”
抵抗、
“
拔
”
攻破占据。(
2
)
“
去
”
距离、
“
见
”
我们、
“
挫
”
挫伤
”
。
【点睛】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
留
”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
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删
”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
补
”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
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
换
”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
调
”
。就是调整。把古
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
变
”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国山人。年少的时候就跟随高祖。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
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
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
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大通元年,隶属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今安徽蒙县)。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
骑兵十五万来援战,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距离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想前往迎战,参
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骑兵部队,跟它作战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
如果失利的话,则会挫伤整个军队的士气,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道:
“
北魏的军队远道
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距离我们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怀疑我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
齐集,我们一定挫伤他们的锐气。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必定
不敢在夜间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请求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
”
于是陈庆之与他手下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使得北魏援人
震恐。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众将一起连营进发,占据涡阳城,与北魏的援军相持不下。
从春到冬,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疲惫,士气衰微,魏国援兵又想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曹
仲宗等担心腹背受敌,就商量想撤军。陈庆之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即假节身份的象征,
这种节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类似于后来的尚方宝剑),在军门前大声说:
“
我们一起来到
这里,经历了一年,浪费粮食和武器,数量非常多。众军无战斗之心,都商量着要退缩,难
道这是想要成就功名?(这样做)只不过是聚集在一起做劫掠滋扰的事罢了。我曾听说只要
将自己置之于死地,才有获得生存,大家同心协力,这样之后跟敌人作战!如果你们确实想
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
”
曹仲宗
认为他的计策充满豪气,于是就听从了他。北魏的援军部队分兵牵制,一连筑起十三道营垒。
(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每个人嘴里含着枚(以便不发出声
音),于一天夜里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攻陷其中的四座营垒,涡阳城的守将王纬请求归
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
力进攻,于是魏军大崩溃,被杀死俘虏很多,尸横遍野,涡水阻塞。梁高祖赞赏他,亲自写
了诏书。梁大同二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被抓,侯景继续进军淮上。
梁武帝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陈庆之已
经击败了侯景。当时正值大寒雪,侯景丢弃许多军用物质而逃。这一年,豫州闹饥荒,陈庆
之打开仓库赈济灾民,(灾民)很多得以保全活命。豫州的百姓李升等八百多人上表朝廷,
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答应了他们。梁大同五年(公元
539
年)十月,陈庆之
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侯。还诏令义兴郡派
500
人参加丧礼。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0:3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5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