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研究
莱辛“诗画异质”论缘何失效于中国士人画
◊梁建安张秋然
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在中西方各自的文艺
史上都r1,有极大比重,诗艺利Imil艺的历史几乎
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不过乍杈寸它们的评论性
文字却远迟「创作史,尤其是具有系统性的诗
画
论著出现得更晚。虽然在匸I'西方文艺史上涌
现了许多诗论画论专著,但对两者关系进行探
究的著作并不浩繁,《拉奥孔》是其中很有分
J:的…部,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
位,时非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很人彫响,但它所做
111的i寺画关系判断很难跨越西方艺术视域来
评怎屮国文人画
。诗歌以语言为媒介,绘画以线
条、色彩为媒允这在中西方并无本质的不同,
但对它们两者关系看法确有分别。在西方诗画
关系的争论屮,虽然存在诗画互通的观点,但
“诗画”异质占主流地位,《拉奥孔》从题材、
媒介以及接受艺术的感官和心理功能二方面论
证了两斤的不同。但是一种艺术批评理论的征
用还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语境,
中国下寺HUI
关
系讨论-直在一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
中,诗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
高妙意境的营造,
尤其到文人㈣删盛时期,诗画一律得到
「
普遍
认同。尽管莱辛的理论在西方有很大影响
,但
依然受生成文化语境的制约,也因此理论的征
丿I]必须要与虑到具体语境,以免强制阐释。
—、西方视域中的诗画关系
在18世纪后半期,莱辛的《拉奥孔》再次
掀起了德f国乃至整个欧洲文艺界的诗画关系大
讨论,但在莱辛之前,西方关于诗画关系的讨
论就从没有停止过,并且也是所仃艺术门类里
争论最持久、参与最广泛、论述最深刻的两种
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的论者大致分列两派,
一派坚持“诗画一律
”,
另一派反之,认为“诗
画异质”=在《
拉奥孔》开篇,莱辛便提到了西
方文艺史上持“诗画一律”观点的儿位关键人
物,首先是西摩尼得斯(Simonides,前556前
469),他是西方诗画关系讨it申的溯源式的人
物
,他那句著名高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
一种有声的画”
"开启了西方诗画关系讨论之
门,这旬话也影响了之后西方文艺界的艺术争
论
,以至丁两干多年厉的莱辛在论述具观点时
还必须抬出这个赫赫有名的论敌。罗马帝国初
期的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亦有
“诗如绘画”
的说法
。“诗画一律”在中世纪亦不乏鼓吹者,
很多造型艺术家以诗论为原则从事造型艺术创
作,文学作品也常常和造型艺术相配合来展现
宗教内容。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文艺理论
家对于
i
寺歌利I绘画关系的看法相当接近,意、大
利的学者道尔齐曾说:“如果一个画家想找到
—个美女的理想
,
他最好仔细读阿里奥斯托行
女巫阿尔契娜的那几节诗。他同时会认识到在
什么程度上高明的诗人也是高明的画家
。
”'町
见,阿里奥斯托依然继承了中世纪流彳亍的诗画
相合观,承认髙明的诗人自然是高明的画家。温
克尔曼就是基于此观念对维吉尔的史诗《伊尼
特》表达「
不满
,
他认为《伊尼特》中的拉奥孔
发出了让人不能容忍的哀号,打破了“高贵的单
纯和静穆的伟大”"这一审美理想,此审美原
则是温克尔曼由造型艺术推演而来的,然后泛
用于其他文艺形式。
然而,“
诗画异质”作为另一种声音,并没
有被湮没起来,它一直作为
“诗画相合”观的
抗衡力吊;存在,甚至执西方诗画关系争论之牛
鼻。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诗学》
对
诗、画和雕塑的不同从媒介角度做了很朴素的
判断,
他说:“仃■些人,用颜色和姿态來制迄
形象,模仿许多事情,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
模仿。克吕索斯托姆(50—117)表达了和莱
辛颇为相近的观点:“
我们塑每一座像的时候
都只能塑一个姿态,这个姿态必须是牢固的、
经久不变的……但是,
诗人却可以把许多姿态
包括到他们的诗歌中去,还可以描写人物的运
动和休息,行动和書诃。”'文艺复兴时期
,
达•芬奇从感官并界的角度明确论证了诗不如
画,他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
要道
,心灵侬靠它才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
地号嚓大自然的无穷作品”",
认为视觉比其他
感官优越。由]:他末持”能使最高感官满意的
事物价值最高“
这一原则,而绘画替最高的感
官眼睛服务,诗人利用了较为低级的听觉,因此
达-芬奇断定画要胜J■-诗。达-芬奇立场不-怎
客观,可以看出他有意通过贬低诗歌艺术来抬
高绘画艺术。0坯寺画之间存有明显差异性的观
点被当时许多艺术理论家和创作者认可。
法国
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徳罗也持诗画异质论,但;/:
论和达•芬奇相反,他认为“阿家只能画-瞬间
的景象,他不能同时画两个时刻的景象,也不
能同时画两个动作”"。可以看出,狄德罗的观
点几乎和莱辛是一样的。
正是在前人纠缠不休的片段式争论基础
±,莱辛系统性地论证了诗与画的关系,明确
坚持“诗画异质”观。他认为,诗与画有各口的
艺术规律,分界显然,就题材来说,画描绘仁
空间中并列的物体
,诗叙述在时间上有先后承
继的动作。他在《拉奥孔
》第十五章中专门讨
论这一问题,这…章的题冃就直接命名“画所
处理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并列(静态)”。
在他看来
,画只适宣美的事物,即可以引起快
感的可见事物,
诗的题材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诗可以写丑,写具有可怖、可厌恶或者崇高的
事物或情节。诗可以是悲剧性的
,也可以是喜
剧性的。画只适合表现没有个性的抽象的一
般性典型,诗却可以做到典型和个性的结合。
这是因为画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
由于画只能
表现美,所以在个性的、
复杂的题材上便束手
无策了。由于造型艺术家只能表现一个确定的
场景或瞬间,他只能选取一种具有代表性的
特征来凸显创作理想,而诗人在这方面确显得
2_2_
从容和自由。
他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尽
情表现足够复杂的对象。就媒介来说,画用的
是线条
、颜色之类的“自然符号”
,它们是在空
间中并列的,只适合描述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
或者一个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整体。诗用的是语
是“人为的符号”,它们是存在F实践中的
符号序列,只适合叙述先后承继的动作情节。
从接受感官和艺术心理来说
,画所展现的事
物靠视觉来接受,通过眼睛就可以浏览整体,
血观性很强,对%物把握所需的时间短,对想
象力的依赖也比较弱。诗诉诸的是文字和语
言,它们自身本就是观念性的,情节在时间上
也是先后相继的,感官无法在第一时间就捕捉
到整体,需要靠卜:富的想象玄巫建自然符号,
所以诗具有广阔的包含性,这是只以美为最高
法律的造型艺术不能达到的。从论证过程来
看,很显然,莱旳认为诗在艺术表现力上是优
画的。
《拉奥孔》之所以在西方美学史或者文艺
界占有重要一席,并不是因为他夯实「'诗画异
质”观在西方的主流地位
,
而是系统的论述体
系,发人深省的论述角度。除此之外,求农所处
的历史位置也使得
《拉奥孔》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莱辛是徳国启蒙运动的推动者,他
的思想影响了稍后的歌德和席勒。席勒在
《论
激情》
中反复讨论拉奥孔》,基本接受了莱辛
的观点。文学与造型艺术几乎存在
]:世界绝大
部分民族,坦然各民族通过它们表现的内容有
巨大尢界,
但这并不妨碍人类跨文化欣赏彼此
的艺术创作,诗与画在因地域或民族的怎异性
上仍有共性之处,比如在艺术媒介、艺术功用、
艺术起源等方面的某种类似,
并且各自都逐渐
对两者关系有了自觉的讨论。
诗画关系的讨论
在中国文艺史上也是重要-章
,尤其足在文人
画成熟时期,这两者冲I:依存和渗透,出现了
大量关广它们之间关系的著述。
二、“诗画一律”:中国传统诗画关系理论
的主导地位产生过程
中国诗画关系的讨论也由来已久,早在东
汉时期,唯物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别通篇
中就已提出比较:“人好观图者,图上所仙,片
人之列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
?置之
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动者,不见言行也。r'i
贤人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徒墙壁之画
战?很显然,王充竹帛之文的地位置
「
•墙壁
之画上,虽然他的言论有明显贬低画的倾向,
但也合理,毕竟中国诗文传统早熟与绘画艺
术,在东汉,绘画还远没有取得自身的独
V:o
E充此论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国诗画关系的讨
论。至西晋,陆机从文艺的实用价值角度
,
把绘
画的地位比肩诗歌,他说:
“丹青之兴,比雅
颂之述作,美人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
莫善于画。”他也谈到了诗画之别,诗善"宣
黄宾虹红蓼花图页27cmx36.9cm纸本设色浙江博物馆藏
23
齐白石江山千帆图轴140cmx52.5cm纸本设色中国美术馆藏
物"而画善“存形”,虽然见解浅显
,但也直观,从两种艺术载体的至异
上指出诗与画的不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表达了和陆机相近
的观点,他说:“纪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所以咏其美,不备真
象
;画图之所以兼之也
。
”"'略有不同的是,
张彦远突出了绘画的地位
,这
和达•芬奇一样,是基JTI己“画师”的身份有意提高绘画的地位。
唐代是中国绘画艺术转向的•个时代,是画师画转向文人画的时
代,
是摹形画转向写意画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祭形写实画就退出了
历史舞台,花鸟工笔的生命力至今依然延续,只是在士人画逐渐走向冲
国绘画艺术前台的过程屮,
它被部分遮蔽了。
这个转向的关键人物便是
王维,在他之前,也有各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诗意画传统的形成,例如
顾恺之对”予挥五弦易,丨I送归鸿难”姜学难题的富冇创新价值的探讨,
其“悟对通神”以及“迁想妙得”等命题的提出,都是对诗意画创作的启
示
。然而,在诗画方面,做到两者兼擅,两臻化境的人物,只能首推王维,
黄庭坚直川“丹青王右辖,
诗句妙九州。”"诗画兼善的元人赵孟頫亦
赞曰:“工摩诘能诗更能画
,诗入圣而画入神。自魏晋及唐几•:百年,惟君
独振。苏轼的名评:“味道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仃
诗。”“更是广为传颂。“画中诗,诗中㈣”岂独东坡-人之见
,纵观中国
文艺史,唐以降,尤其是苏轼之后,“有声画,无声诗”九指的用法不胜枚
举。南宋周紫芝题画诗《题李伯时画归去来图》亦称颂:“渊明诗成无色
图。”"米芾对其所绘淡墨松梢图,自称“独赋无声之诗”。可见诗画从
根本上是竹:质相同的艺术形式的观念已经被当时文人普遍认可,以至「
出现了大名称互借的论诗、
论画著作,南宋孙绍远录唐宋人的题画诗,
名为《声阿集》,元杨公远所撰诗集题名《
野趣有声画》,明人毛良著的
《无声诗》是要阐述画法画理,清人姜绍著节《无声诗史、'专录明-代的
画家。这些书籍的命名,直观地体现着自宋以下历代文人对诗画关系的
看法*是他们“诗画一律”思想简洁、生动、鲜明的表达。宋以后,上人両
大行其道,依诗作画,凭画赋诗,题诗于画成为文艺界流行的二种创作方
式,诗、画、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成为世界文艺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诗画•律”作为一种艺术皋因嵌入了国人的血脉。
三、思维模式对诗画关系认识的规约
1.“主客二分
”和“主客相合”的物我关系差异
中国思维传统是合而不是分,人与门然是相融相通的、彼此契合的,
“
天人合--”观念是公认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思想家慕本都主张顺应犬
命,这个天自然不是基督教里的人格神上帝
。儒家将宇宙本体的天品徳化,
即诚,给•道德本体义,这也是人件的來源和本质。也就是说,
儒家讲
求情感心理和1先验本体的合一,也即天人合-。《中庸》肯章曰:“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5在儒家看来天之性也即人之性,人件
要顺天承道,天道人性融合无间为最高追求。作为中国思想史上
1)儒家
互补的道家将“道”
置于本源地位。当然道家的“道”与儒家的“天”并不
相同,它是“-”,所谓“仃物混成,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其中仃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象”也体现在庄子的“犬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中。道家追求一种“呼我牛也为之牛,
呼我%也为之9”的保持真我状态,
这个真我才是宇宙那样自自然然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不论儒
道,主客相合是基本主张
,
更遑论对山水诗、山水画产久直接影响的魏晋
玄学与佛禅To作为南宗画的创始人王维便是南宗禅最早的信奉者之
《神会和尚遗集•语录第-残卷》记载了“
侍御史王维在临湍驿中问和I:
若为修道”「之事,
王维常以禅入画,以炉j禅,诗
、禅、画相互:渗透
。
与东方思维不同,西方的
“物我两分”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已经产
1+
生。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
在
着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着不存在的尺
度。”"主体的人必须凭借智性来认识自然,
借助逻辑推理探寻事物的本质。毕达哥拉斯
学派以儿何学和数学來解释客体世界,巴门尼
德
以一种纯粹抽象的理性逻辑论证世界本质,
他宣称:“人的理性作为对实在的评判员具有
口主权1J优势。因为实际〃在的东西是可以理
解的是智力理解的对象而非感性知觉的对
象。”19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借
助的是妙悟,-种非逻辑的直接把握。柏拉图
深受毕达苛拉斯的影响。他咯•信,虽然具体现
象是短暂的
、不完美的,“
I是那些现象有序的数
学上的相却是完美的、永恒的。这种理性的思维
模式渗透到齐个领域。
西方的艺术儿乎从
始就打自然科学紧密携手,在建筑、雕刻、绘画
中非常注直比例关系,古希腊形成的“和谐、秩
序、比例、平衡”
古典审美标准在
18世纪仍然有
效.莱*对温克尔曼的批评立足点就是他滥用
古典主义,不能认识到诗画之间的区别。
屮国“天人合•”“心物感应”的物我关照
方式与西方“心物对立”的宇宙观自然会对各
自的文艺思想产生影响。中国强调“诗画一律”
和西方强调“诗画异质”是吻合各自思维模式
的。分类打概念精确意识使得西方人更注重不
同艺术门类的差异性,莱辛在《拉奥孔》
中论
述逻辑严密,举例恰当,
截然不同于屮国各类
诗品或画录所讲求的气韵生动,凝神遐想,妙
悟自然。
2.两种主导性的艺术观念“模仿论”与
"意境说”
“天人合一”和“心物对立”的思维模式
不仅造成广认识论以及审美判断方式的不同,
还直接影响了各自的艺术创作形态
。史诗和戏
剧是西方文学的早期形态,大部分脱胎J■-神
话,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在实质上属于再现艺
术
。莱辛讨论的诗无一例外都是史诗,他大就
引用了《伊利亚特》《伊尼特》等史诗作为例
证。中国诗歌偏重抒情,虽然也有像体兰辞》
«孔雀东南3这样的叙事倍品
,
但叙事诗却
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诗歌多以五、七吉
为主,
讲究韵律
,
短小凝练,不适合叙事却极
宜抒情。朱光潜曾说:
“它(中国诗)的范围固
然比较狭窄,
它的精炼深永却往往非西方诗所
及。”精简整饬的体制虽然无法铺开渲染,们
也有绝妙的好处,巧妙简单的意象组合便可以
生出极致的韵味,但韵味效果的产生不只是文
本自身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接受者
。读考凭借
一怎的文化修养和丰富想象才能体味到诗外
之旨,所以意境是中国诗歌品评的-个重要标
准,就诗论诗是死诗成为公认的看法。
在中国
文学史上,亶、象、意之辨从來不绝。西方史诗
则注重情节起伏跌宕,语言精准描绘,结构庞
大复杂,两者区别很大。
以中国柳宗元的《江雷》为例,
“千山鸟飞
绝,万径人踪火。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
诗用词极简,五个独立的意象,山、鸟、舟、翁、
雪,它们彼此没仃必然的联系,只是共存于一个
空间而已,对每一个意象的描述性语言也简到
r极致
,基本是-个字
,然而就是这样乍-沼主
无瓜葛的意象组合,竟妙生了-种空漠清寂的境
界,余味无穷,耐得住反复琢屛玩味。实际上,
这就是一系列%物在空间上的并列组合,
基本
是自然的符号。
如果依莱辛所说,诗只适合在时
间上先后承继的动作,对于空间并列的静态展
现必然是捉襟见肘的,但在这甲“他的这番论调
已经全然失效。他在《拉奥孔》引用了诗人和画
家对“
众神宴饮”不同的表现效果为例证明HL
的观点,
他说:“-座敞开的金殿,许多美丽可敬
仰的神随心所欲的排成行列,手里举着酒杯,青
春永在的女神赫柏替他们斟酒
。多么壮丽的建
筑,多么优美的光和影,多美鲜明的反衬,多么
丰富多彩的表情啊!我要从哪里看起,到哪里为
止呢?我打开诗.人的作品
,
去卩发现我错冗”〔20〕
莱辛为什么说他错了呢,因为荷马只用了很普通
的四句诗就打发了。在这里,他不想证明荷马的
无能
,
而是意在指出诗画各自的局限
。在西方诗
画传统中我是赞同他的观点的
,但这在中国诗
画艺术中是明显不成立的。
就绘画来说,模仿说一直是西方创作的原
则,他们善用明暗、光影、焦点透视、解剖等科
学角度进行创作,
逼真的幻觉是曲方古典艺术
家的追求口标。即便是宗教题材的绘画,也仃
模仿现实空间的构图意识、光影原则,这在直
观表现的精确性是很有保障的。莱辛认为维吉
尔在描述伊尼阿斯之盾时显得枯燥而又冗长,
一连串的
“这里是,那里是,接着就是”,这样
的辞藻难以让人容忍,要是交给厕家,不管多
复杂的盾都毕现于我们眼前
。
'I'国七人画不刻
意追求物象的实在刻画
,
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并
不就所见景物山接慕行,而是凭借先前的观察
和记忆进行再创作,主观性很强
。
中国画注重
的是画面之外的神韵打总趣,这和中国诗的审
美追求是一样的,这也是诗画能够一律的原因
所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
以神会,难可以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
》
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桃、杏、
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不问时空的画法,超
越了客观时空,而获得了精神时空,表面上违背
了客观规律,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左观的真实,这
和西方客观的真实是截然不同的。
结论
诗以语言为媒介,造型艺术以直观性很强
的线条、色块为媒介,
这在'I'西方艺术屮都是
I
〔通的。它(
I]都是物质生产之外的精神产SVI£
产,是人本质力応的外化,都是具有精神超越
性的表达方式。
然而不同门类艺术的关系讨论
还得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
艺术形式的共性因
素并不必然导致艺术批评可以无障碍跨越文化
界限征。《拉奥孔》在西方诗画关系争论的传
统中生成,有特怎的文化语境,
从根本上来说,
艺术批评受左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规约,艺术被
'勺作模仿的手段,诗画高卜之较往往是模仿能
力之较。但他面对中国tA画时却是失语的,
中国“物我泯合”的思考模式并不在意艺术的
模仿功能
,
而是注重对神韵的体现和独特意境
的营造,这也必然导向诗画_律的审淡态度,
所以跨语境征用艺术理论资源时我们需要认
真辨析
。“强制征用”必然会扭曲艺术批评的对
象,也会损害理论的阐释效力。
注释:
|莱*:拉奥孔.
第235!/[o
121笫③页。
(31|<±,第2371.
山丨亚也匕多徳:诗学,人民文学出版补19心年版
,
第4页。
S鲍桑葵:矣学史,
商务印甘馆1邢年版,第川页
。
6达•芬奇:芬命论绘町,人民美术岀版社19-9年版,
第21几
「狄徳罗:«狄徳罗艾7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胡4
年版,第405贞.
SI:-充:论衡•別迪篇
,贵州出版社1991年版,第824页
9〔10〕张彦远:力代名临记》
,浙江人民羌术出版社
2011年版,
第3九
」黄庭坚:斥诘1川i,、
黄庭坚诗集汪卷-'1'华
IW2003年版,®1249贞。
12
I赵孟頫:《题门繫诘F•摩诘松岩右家图》,赵孟頫
集•续集》,
浙江山籍出版I9M年版
,
第2栄见
15】
苏轼:廿摩诘蓝人烟雨图
》,苏轼文集》卷七,
中华竹局19X6年版,2209Mo
14I周紫芝沁太仓梆米集
》卷•「六,“四库全1$第1141册,
第251页。
151钱穆:《
四卩释义,九州出版社如()年汕版,第匕1页
16〕壬弼:《E弼集校释',中华2015年9丿]版,笫52妬
r钱钝卩
:
匕缀集》(修订本
),上海山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6rOh
IX〕北京大学哲7系编<
山希腊罗吗裤孑
,I用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笫198lib
191;X-|理杳徳•塔纳斯:酉方思想史,上海社会科
?
院岀版tt2011年版,第21页。
〔20〕同
〔1】第83页。
21‘沈括:“妙溪笔谈I••海汕版祉2
()1「年版,第1()一页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2-5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0:0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57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