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一个元一个黾

更新时间:2022-11-28 00:02:39 阅读: 评论:0

中考数学分类讨论题精选-轻的组词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腿短穿什么鞋子)

第1页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

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

方程简介

一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inone)通过化简,只含有一

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

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一元指

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

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

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

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即一元一次方程

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1)它是等式;(2)分母中不含有

未知数;(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

不为0。

方程一词来源于我国古算术书《九章算术》。在这本著作中,

已经会列一元一次方程。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把未知数和常数

通过代数运算所组成的方程称为代数方程。在19世纪以前,

方程一直是代数的核心内容。

详细内容

合并同类项

第2页

1.依据:乘法分配律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

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

系数相加减。

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

项移到右边。2.依据:等式的性质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

一边时,一定要变号。性质

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

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

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

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解方程

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

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解法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般解

法: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

含分母的项也要乘);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

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ax=b(a0)的形式;5.系数为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

第3页

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同解方程如果两个方程的解

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方程的同解原理:⒈

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

原方程是同解方程。⒉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

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题的重要方法:⒈认真审题(审题)⒉分析已知和未知量⒊

找一个合适的等量关系⒋设一个恰当的未知数⒌列出合理

的方程(列式)⒍解出方程(解题)⒎检验⒏写出答案(作

答)ax=b解:当a0,b=0时,ax=0x=0当a0时,x=b/a。当

a=0,b=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注意:这种情况不属于一元

一次方程,而属于恒等方程)当a=0,b0时,方程无解例:

(3x+1)/2-2=(3x-2)/10-(2x+3)/5去分母(方程两边

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得,

5(3x+1)-102=(3x-2)-2(2x+3)去括号得,

15x+5-20=3x-2-4x-6移项得,

15x-3x+4x=-2-6-5+20合并同类项得,

16x=7系数化为1得,

x=7/16。字母公式

a=ba+c=b+ca-c=b-ca=bac=bca=bc(c0)=ac=bc

求根公式

由于一元一次方程是基本方程,故教科书上的解法只有上述

的方法。但对于标准形式下的一元一次方程aX+b=0可得出

第4页

求根公式X=-(b/a)

学习实践

在小学会学习较浅的一元一次方程,到了初中开始深入的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较难的应用

题。一元一次方程牵涉到许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工程问题、

种植面积问题、比赛比分问题、路程问题,相遇问题、逆流

顺流问题、相向问题分段收费问题、盈亏、利润问题。列方

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equation)。

1.4x=242.1700+150x=24503.0.52x-(1-0.52)x=80分析实际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

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

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第5页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

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

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

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

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

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

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

法1:(4+2)(3-1)=3.答:某数为3.(其次,用代数方法来

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

3x-2=x+4.解之,得x=3.答:某数为3.纵观例1的这两

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

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

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

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

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

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

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

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

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

第6页

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师生共同分析:1.本题中给出

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

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3.若

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

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

得x-15%x=42500,所以x=50000.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

粉.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

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还有,原

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

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

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2)例2的解方程过

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

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

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

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

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

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

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

第7页

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

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

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6)

最好能用计算器再进行一次验算。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0:02: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57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卖油翁道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