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更新时间:2022-11-28 00:01:07 阅读: 评论:0

小学校服裙子图片-刘德华英文名


2022年11月28日发(作者:郅都)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

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

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

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

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

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

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

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

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

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

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

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

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

考试制度。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

举的必由之路.

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又称大

比,因考试期间定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

鸣宴.会试在乡试后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生,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同

年举行,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

三鼎甲。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均

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根本上说,科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满足了封建社会“大一统”专制

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与此同时,科举

考试使得选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须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又有助于思想的一统。

如,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第二,科举考试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

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第三,科举制度从形式上表现出公开和平等,似乎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

不仅有效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使得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首儒家经典,养成极其驯服的

性格,而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这些就是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

根本原因。

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学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

说,科举无疑是一柄“双刃剑”。

从积极方面来看:

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

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

这样政府即便无需花多大力气,也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

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科

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同时由

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

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

普及和发展。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

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科举制度的不断

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

从消极方面来看:

一,科举制度使学校成为其附庸。隋唐行科举之后,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明代“科

举自学校出”的推行,更使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

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

第二,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机械、呆板,

偏重于死记硬背,这就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缺乏时代精神,教学工作重文辞少实学,

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00:0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5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藤萝摇曳
下一篇:摩多音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