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制取
实验演示
实验目的
学习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
实验用品
铁架台,铁夹,酒精灯,两个大试管,棉花;氯化铵固体,氢氧化钙固体。
实验原理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注意事项
①.a.一般用Ca(OH)2,而不用NaOH,因NaOH碱性太强,对大试管的腐蚀比Ca(OH)
2强。
b.选用Ca(OH)2时要检验硝石灰是否变质,因经过长期存放后消石灰部分变成碳酸钙,
最好用新制的硝石灰。
4Cl与Ca(OH)2质量比以5:8为宜,如用(NH4)2SO4代替NH4Cl,则质量比
为1:1,消石灰过量,以防止生成氨合物。
②a.试管口(盛固体药品的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b.固体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
c.导出氨气的导管要短,收集氨气的导管要长,伸入试管底部;
d.为使氨气收集更多,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汽进入收集氨气的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块棉花,
但不能堵死。
e.酒精灯加热用外焰,先均匀加热,后对准固体加热。
收集方法
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因氨气极易溶于水,比空气轻。实验室制取氨气也可采用常温下用浓
氨水与固体烧碱混合的方法来制氨,只要将浓氨水滴入盛有固体烧碱的烧瓶中,待冒气泡较多时,
即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
干燥氨气
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和氯化钙干燥氨气。检验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氨气能使湿
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结论
实验室可以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来制取氨气。
实验考点
1、氨气的制取原理、除杂、收集;2、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
经典考题
1、在实验室里,可用同一套仪器制取的气体是
A.NH3和Cl2B.NH3和O2C.CO2和H2D.C12和CO2
试题难度:易
2、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A.NH4Cl与H2SO4(浓)混合加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N2+3H22NH3,用烧碱干燥
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试题难度:中
3、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如图,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作干燥剂。
(3)用甲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4)如果只提供乙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试题难度:难
1答案:BC
2答案:C
解析:C利用氨水的挥发可以快速制备氨气。A氯化铵分解会生成氯化氢和氨气然后又化合
成NH4Cl所以无氨气生成,;B的反应不适合在实验室做;D氨气不能用P2O5干燥,另外含
有CO2杂质。
3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向下排空气法;碱石灰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4)①用手(或热毛巾)捂
②直接用冰块冷却圆底烧瓶
超纯气体的制备方法
又称高纯气体,指纯度高于99.99%的气体,是一种高纯化学试剂。为适应一些科学研究和
尖端技术的特殊需要而制备。一些对气体要求特别纯净的部门,需要超纯气体的纯度高达
99.9999%以上,每升气体中粒度大于0.5m的尘粒数应少于三个。
品种和用途超纯气体的品种发展十分迅速,1981年单一超纯气体120多种,混合超纯气
体12类约300多种。中国能生产单一超纯气体十多种,混合超纯气体几十种。除主要品种外,
单一超纯气体还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乙烯、正丁烷、砷烷、丙二烯、顺丁烯、丁
二烯等。混合超纯气体为上述单一超纯气体的混合气,分别有专门的用途,如纯氩-氮混合气用
于电光源中钨丝的还原,纯氩-氖混合气、氩-氦混合气用于霓虹灯充气等,还有不少超纯混合
气体作为色谱、质谱和光谱分析中的标准气。
制备方法:超纯气体的制备大多是从工业气体加以纯化,有吸附法、吸收法、薄膜扩散法、
电解法、生化法、辐射法、光解法、低温精馏法、催化法等。例如超纯氢、氮、氦、氩,先通过
空气分离提取较纯气体,再经低温吸附得到超纯气体;粗氩也可以从合成氨弛放气中提取;粗氪、
氙从核裂变气中提取,再经纯化而得超纯气体。
贮运对于超纯气体,任何微小的污染都会严重影响气体的质量,因此气体贮存和运输过程
中的洁净和高度密封性特别重要。超纯气体主要采用高压钢瓶或低温液化气体容器贮存和运输。
高压钢瓶坚实耐用,运输和使用灵活,气体无损耗,但气体纯度稳定性较差;低温液化气体容器
单位容积贮量很大,但有气体排放损耗。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8:5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5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