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恶金

更新时间:2022-11-27 21:26:39 阅读: 评论:0

2018年广东中考数学试题答案-单薄的意思


2022年11月27日发(作者:爱情从告白开始)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背景

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

1.社会转型

(1)政治上:春秋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宗

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以井田制为标

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

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各诸侯国的对策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

国,壮大自身。

(2)各国的国君为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开始进行以富国强

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

[深化认知]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

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

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

清单二春秋时期的改革变法

管仲改革

1.背景

私田大增使得新兴地主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

日益减少。

2.内容

“相地而衰征”。所有土地按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

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评价

(1)进步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

瓦解。

(2)局限性:未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

作用。

[深化认知]

管仲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促使齐国土地所有制逐步由

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

清单三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魏文侯变法

1.李悝变法

(1)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整顿吏治,削弱

旧贵族特权;强调法治,制定《法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

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

(2)经济上:提出“尽地力”“废沟洫”,事实上破坏了井田

制。

2.吴起改革

军事改革,创建了“武卒”。

3.作用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

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的序幕,推动各国通过

变法来实现富国强兵。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

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

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深化认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主要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

行的,它从各方面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确立了新

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通过变法,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各国基本确立

起来。

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史料探究]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

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

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

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

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

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的政治原

因是什么?

[答案]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材料二《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

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

国历史的主线。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改革与“战胜”有什么

关系?

[答案]各诸侯国只有通过变法改革,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

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

胜对方的目的。

[结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风潮出现的根本原

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

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

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

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

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

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探究点二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

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

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

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

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

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

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

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答案]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

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材料二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

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

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

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

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要评述。

[答案]重心: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

简评: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

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

(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

征?

[答案]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

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

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

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向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

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

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

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

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

期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选A“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分别反映

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崩溃,体现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特

征。

2.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

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解析:选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

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

会的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农业阶段。

3.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

解析:选A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

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

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

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故本

题a处应选“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

课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

·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推行“平籴法”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A.吴起变法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D.商鞅变法

解析:选B由图片中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

经》”可以判断出,这反映的是李悝变法,故答案为B项。

5.吴起变法对楚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韩非子·喻老》云:

“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韩非子·和氏》云:“吴起教

楚悼王……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两则材料表明吴起变

法()

A.严重打击了贵族政治

B.改变了楚国的社会风俗

C.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之风

D.改变了楚国的经济结构

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禄臣再世而收地”和“封君之子孙

三世而收爵禄”可以看出,贵族的土地和爵禄不再像过去那样世代

继承,这表明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严重打击了贵族政治。B、D两项

与题意不符,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6.《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

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③

秦国国君雄才大略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B根据材料“其政严,其赏罚信”可以判断出②正

确;由“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可判断④正确;①③不能由材料得

出。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

制)”。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李悝推

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

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

百八十万石”。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故庶人之富或累巨

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

祀灭世。”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

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为此,李悝又实行

了平籴法。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6分)

解析:第(1)问,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和社会大

变革的背景角度分析。第(2)问,从改革对农业发展、国家实力提

升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

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

重用,参与改革。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

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

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为战国其它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

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

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

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

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

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

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

之本也’”。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

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张文鸣《申不

害变法图强》

材料二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提出“食有

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

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他还认为土地的收

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

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

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

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

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概括两

段材料的大体含义,然后进行对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可由

法律建设的目的,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重要性;第二小问,

“由商鞅带往秦国……又承袭《秦律》”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1)削弱和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重视农耕生产,发展

经济;奖励有功之士。

(2)重要性: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确保政令统一;有效控

制人民。影响:为秦汉王朝法律所沿用;对后世统治者加强统治、

维护国家安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21:2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5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海阔天空造句
下一篇:除臣洗马
标签:恶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