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其为人也孝弟

更新时间:2022-11-27 21:25:27 阅读: 评论:0

以流浪为主题的作文600字-畿怎么读


2022年11月27日发(作者:店铺推广方法)

.

1/10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

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

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

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

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

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

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这

些思想主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

2/10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

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

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

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

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

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

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都

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

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

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

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

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

了。”

.

3/10

【自我赏析】

上一章从正面阐述了什么是仁的问题。而这一章,孔子说的是仁的反

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孔子主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说话

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

停留在口头上。这体现出了孔子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

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而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也长期留存

了下来,成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这也提醒了我们要踏实肯干,

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原文】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呢?”

【自我赏析】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认为自省是自

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点:“忠”、“信”、“习”也

是我们如今该注意的。不吝啬去帮助他人,讲诚信,多多温习所学过的知

识,对我们个人乃至社会的安定都是有帮助的。

【原文】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

4/10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

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

百姓要不误农时”。

【自我赏析】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但并未站在人民

群众的角度去想。而且其中“人”也指的是有地位的人,与“民”有所区

别,体现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与如今社会人民为本的思想还是有出入

的。

【原文】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

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自我赏析】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

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一个

人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成绩没有素质的人难成大业。注重素质教育

可以避免马加爵,高分低能之类的人再次出现。

【原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5/10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

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

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自我赏析】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

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

的人了。从本章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此章可以看作是

上一章的延伸。

【原文】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

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自我赏析】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

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

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

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这也是我们学习与成长的方向。

.

6/10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

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自我赏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认为祭

祀之礼是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

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而且他认为忠孝一体,孝为忠之本。我们也可

以这么认为,对给予自己生命自己的长辈尚没有什么浓厚感情的人怎么能

完全忠于一个本来莫不相识的人呢?

【原文】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

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

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

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自我赏析】

.

7/10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

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

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

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

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

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

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我国作

为礼仪之邦,也是受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人相让,便能和睦相处,

增进彼此了解。国家相让,便能共同发展,减少战争。让对于个人与社会,

国家与民族都是有好处的。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

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

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自我赏析】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

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

依从。其实这样的判定原则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

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

8/10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

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

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自我赏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子认为,礼的推行

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

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

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

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体现出

了孔子思想的片面性。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

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

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

了。”

【自我赏析】

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也是我们要注重学习的。有礼貌,讲

道理,讲信用是为人重要的组成部分。

.

9/10

【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自我赏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

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

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

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这在当今社会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应避免浮夸之风,避免攀比,多做有意

义的事情。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风气都是有好处的。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

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

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

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10/10

【自我赏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这样的理想境界。而且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

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这和如今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十

分贴近的。

【原文】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自我赏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暗含了在了解别

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在商场上,这一句话也是适用的。

知己知彼,而且别人对自己的了解越少,赢面越大。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

多去了解他人,当你了解的差不多的时候,别人或多或少也会对你有所了

解。而且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21: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5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曲线的法线
下一篇:吨的单位符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