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i麓 ∥ 习Journal of SilkY4- I U II 0 { 叠 《 ,J t 墓0 A0 2{ 5
|誊嘲舔 ≮| DOI:doi.org/lO.3969/j.issn.1001-7003.2015.04.012
基于留鼎铭文“匹马束丝"的纺织度量考辨
李强 ,李斌 ,李建强。
(武汉纺织大学a.《服饰导刊》编辑部;b.服装学院;c.现代纺织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对于留鼎铭文中“匹马束丝”之“束”的解读,考古学界很少关注,导致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观点,
皆因中国古代纺织度量系统研究缺席所致。基于对中国古代纺织度量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文章认
为:留鼎铭文中“匹马束丝”的“束”乃织物规格的度量,1束:5匹,非传统历史学界认为的捆扎容积
单位;南唐徐锴的蚕丝度量是有问题的,他把认识问题说成了工艺问题;1两=1匹=2端=4丈=5
寻=40尺、1柬=5匹、1纯=2两或5两;文学作品中“九张机”“百张机”“四张机”中的“张”并非织
物规格单位而是操作织机的意思。此外,对古代织物精密程度单位“升”进行现代性解读,以期更好
地弘扬中国古代纺织文化。
关键词:留鼎铭文;“匹马束丝”;纺织;度量
中图分类号:]'S10t;K87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5)04-0058-05 引用页码:041302
Study on Measurement of Textile Based on Inscriptions of Hu Ding
LI Qiang ,LI Bin ,LI Jianqiang。
(a.Editorial Department of Fashion Guide;b.School of Fashion;C.College of Advanced Textile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The archaeological circle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shu’’of“Pi Ma Shu Si’’in
inscriptions of Hu Ding,causing the emergence of some wrong opinions.All this is caused by the lack of studies on
textile measurement system in ancient China.Based o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textile measurement system in
ancient China.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shu”of“Pi Ma Shu Si’’in inscriptions of Hu Ding is a measuring unit of
fabric specification and 1 Shu=5 Pi,i.e.unit of banding volume considered by non—traditional history circle;silk
measurement of XU Kai in Southern Tang University is problematic and he identified ideological problems as technical
problems;1 Liang=2 Pi=2 Duan=4 Zhang=5 Xun=40 Chi。1 Shu=5 Pi and 1 Chun=2 Liang or 5
Liang;‘‘Zhang’’in“Jiu Zhang Ji”.‘‘Bai Zhang Ji’’and“Si Zhang ji’’in literary works is not a unit of textile
specification,but means“operating weaving machine”.In addition,this paper makes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n
‘‘Sheng”,a unit of measurement of precision of textiles in ancient China SO as to promote ancient Chinese textile
culture better.
Key words:inscriptions of Hu Ding;“Pi Ma Shu Si”;textile;measurement
鼎乃西周中期青铜重器,清代乾隆时期流传
于世,后下落不明,现仅存几张铭文拓片和《金石萃
编》《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金石专著中关于其形
收稿日期:2014-09-06;修回日期:2014—11—2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鄂
教财[2013]6号)
作者简介:李强(1980一),男,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
纺织工程。
制的片言只语。即便如此,留鼎铭文拓片的内容也
成为研究西周中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可或缺的
宝贵资料。留鼎铭文记述三件事,其中“匹马束丝换
五夫”(很多观点认为“夫”是指奴隶)的铭文成为中
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证明奴隶社会主要劳动
力——奴隶不值钱的“铁证”,说明奴隶生活悲惨的
依据。甚至一些教育图本中以图片形式(图1)将这
一铁证展现出来,让受教育者(包括曾经的笔者)深
一58—
Vo{S盆 No 4 A船 2《》 Journal of Silk 习 譬52 黪 20《5鼍 }朋 蒴《瑚
信不已。此外,网络上这一观点也是大行其道,似乎
成为不刊之论。基于留鼎铭文中“匹马束丝”之“束”
的丝织品度量考核和相关铭文的合理解读,本文对
“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证据的使用提出疑问,并得
出中国奴隶社会丝织品之昂贵和劳动力价格更贵的
结论。同时,笔者认为中国纺织度量系统研究的缺
失是导致“匹马束丝”传统观点误判的一个重要原
因,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纺织的度量进行一个系统的
梳理
= +1II
图1 相关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匹马束丝换五夫”的图片形象
Fig.1 The picture image of“Pi Ma Shu Si Huan Wu Fu”
in some relative history textbooks
1留鼎铭文中“匹马束丝”之“束’’‘‘丝”
的新解
从留鼎铭文中“匹马束丝”的“匹马”与“束丝”
的并列结构来看,“束”指度量单位,与匹对应;“丝”
指物品,与马对应。据此,传统历史学界认为其铭文
中“束”“丝”分别为“一束”“蚕丝”的意思,否则不会
以图1表示。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有疑问的,其
理由有三:
1)传统历史学界的观点有物品与度量单位不匹
配的问题。传统历史学界认为召鼎铭文中“匹马束
丝”的“丝”指蚕丝,这也是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
中的解释,而此处的“束”则被传统观点认为是捆扎
容积单位,一束之内是弹性很大的容积单位,因为这
有一个压缩蚕丝的强度问题,有很大的人为因素,二
束以上则是一个捆扎和容积并存的问题。试问此处
蚕丝如何用容积单位来度量?自中国文献有相关记
载以来,关于蚕茧、生丝、熟丝的计量都采用重量单
位,因为容积单位由于压缩力大小不同而存在很大
的差异。西周时期用蚕丝与其他物品进行物物交换
时,如果采用蚕丝的容积单位计量,会受到很多人为
因素影响,为避免纠纷,应该不会采用。笔者查阅中
国度量史发现,先秦时期的容积单位有“溢”“掬”
“庾”“升”“豆”“区”“釜”“钟”“鼓”“盆”等,其重量
单位有“石…‘钧”“铢…‘镒”“两”“黍”“累”等,两种
度量单位都未发现有“束”这一度量单位…。
2)考察中国古籍,“束”是指纺织品度量单位,五
匹为一束,它与“丝”的本意“蚕丝”是不能搭配的,
“束”的后面只能搭配纺织品,如《穆天子传》中出现
“束帛”的文字表达 ,帛的单位是匹,而束则是将五
匹帛捆扎在一起。那么召鼎铭文中“匹马束丝”的
“丝”应该是指丝织品,这种用法可从成书于南朝的
《玉台新咏》中载东汉末年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一句可见。但又有一个问题,“束丝”其搭配在其他
西周铭文和相关文献中没有看到,这让笔者曾经怀
疑“束丝”这一搭配是否合理,继而怀疑召鼎铭文乃
至召鼎的真实性。但1976年在陕西扶风县云塘发
现了留尊、效卣等青铜器_3 J,“留”“效”都是留鼎铭
文中所载的人物,另外关于留鼎铭文的记载和拓片
早在清代乾隆时期已存在,由此可见,留鼎铭文拓片
不可能是造假的,继而证明召鼎的真实性。既然留
鼎铭文表达可信,但其“束丝”表达与成书于战国时
期的载西周事的《穆天子传》中的“束帛”有异,笔者
认为,“束丝”(五匹丝织品)的称呼较“束帛”(五匹
帛)的称呼要早。其原因有二:①《穆天子传》是战国
人撰写西周事,其不可避免带些“以今观古”的辉格
史观,“束帛”多半为战国时期人的称法,而将此称法
强加给西周人。②“束丝…‘束帛”称呼使用的先后顺
序表明战国时期较西周丝织品的品种增加不少,因
为帛只是丝织品中的一种,而丝则是泛指丝织物。
3)整体考证“匹马束丝”所在段文,可证明“五
夫”很贵,进而推断丝织品也很贵,更是反证“束”的
“五匹”解正确。考证段文先要选取比较可信和正确
的释文。铭文拓片释文较多,大体差不多,仅个别字
不同,但就是这几个字的不同与本文所考证的内容
密切相关。一方面,笔者选取依据四川I省博物馆收
藏铭文拓片李学勤先生所做释文,但对谢凌先生据
此所给的释文解释有疑问 。另一方面,笔者选取
王德培先生对释文解释的观点,但对其所采用郭沫
若先生的释文有些疑问 J。原因有二:①郭沫若先
生释文中在“匹马束丝”文字后,还有丝的质量度量
信息“丝三哥”,那么笔者要问既然是以质量单位度
量丝,那前文何必用“束丝”呢?显然这里存在前后
逻辑矛盾。而李学勤先生对郭沫若先生“丝三导”释
文为“兹三寻”,“兹”指酬金,这显然与“匹马束丝”
不冲突。②对于“匹马束丝”所在段文的后文是贵族
留给五夫酒、羊、酬金,还是留的下属氏氏给留酒、羊、酬
一59—
习Journal of Silk
金?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赞同王德培先生的观
点:“五夫”并不是奴隶,应该是田亡(笔者注:当时相当
于隶农)。从整体文字来看,由于一些不可知的原因
使五夫背离留而投靠效父,留为私了,愿出匹马束丝
换五夫,而限与效父两次爽约,盖有勒索刁难之意,
西周法律规定田亡不得背旧主投新主,以致成讼。如
果五夫是奴隶,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何必写大鼎这种
重器上呢?Ⅲ亡在西周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并
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不然不会以酒、羊、酚『金给予
破格慰问,以致他们不再受效父离去。此外,
“束丝”乃五匹丝织物,丝织物在西周时期是何等宝
贵,因为丝织品生产经历异常繁复的过程,丝非祭祀
神灵、王族和贵族祖先及自身的大日子是不能享用
的 ,非五个奴隶能相比。这样看来,五夫的价值很
贵,反过来从留的给价“匹马束丝”等于“五夫”来看,
如果“束丝”是传统观点的“一捆丝”,那如何准确体
现五夫的价值呢?只有“束丝”作“五匹丝织品”讲,
方可体现五夫的价值。
由以上三点可见,图1表达的信息有误,应该是
一匹马加五匹丝织品等于五个田亡。
2 中国古代纺织度量献疑和补充
2.1 对南唐徐锴关于蚕丝度量的献疑
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公元920—974年)关
于“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的度量观
点,笔者认为是有问题的:①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数
术专著《孙子算经》中有最早关于度量“忽”相关的记
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
厘,十厘为一分”,并没有“十忽为丝,糸,五忽”的表
达。但徐锴之后南宋成书的《五灯会元》卷十四有
“木人密运化机,丝毫不爽。石女全提空印,文彩未
彰”,明显将一根蚕丝的直径作为长度的度量单位。
笔者认为《五灯会元》有可能受徐锴论述的影响,乃
至成语“丝毫不差”“丝毫不爽”都是受徐锴训诂的影
响。②比徐锴所处时代要早成书的《说文解字》对
“丝”“糸”的解释为“丝,蚕所吐丝也”“糸,细丝也”,
这似乎并没有徐锴所言的论述。笔者在此认为,徐
锴只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补充和解释。南唐在五
代十国时期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安定和经济繁荣,
丝织业空前发达,可想而知徐锴一定看到过南缫车
缫丝,缫过的丝正是多根茧丝并股加捻,徐锴可能错
误地把认识问题说成了工艺问题。但徐锴这句话有
其意义,它可以成为证明五代十国时期已有南缫车
的一个间接证据。③考证甲骨文“丝…‘糸”的图像信
息发现,“丝”“糸”可能分别是茧丝、蚕丝单纤维的象
形表达,因为一根茧丝由两根蚕丝单纤维构成,这是
很容易发现的,只要将茧丝放在水中充分浸泡后就
可以发现,不然甲骨文为何不以三根或四根蚕丝单
纤维图像构成一根茧丝的文字图像呢 71。
2.2对织物度量的补充和再考
织物的度量即规格,统一的规格便于征税和商
品贸易,从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抱布贸丝”
即可见以布交换丝的物物交换,但这一交换物各自
肯定是有一定的规格,不然这一交换是不可能顺利
进行的。同时期成书的《左传》亦有“夫布帛之有幅
焉,为之制度”,故才有“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
度,出其妻”一说。织物的规格常用“匹”,但匹在不
同历史时期略有变化,如表1l8 所示。之所以特别在
明清时期发生较大的门幅变化,主要在于织机的进
步,甚至出现二人共织的织机。同时明清时期织物
度量单位“匹”的长度也发生变化,笔者认为可能有
两方面原因:①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已出
现很多强大的纺织区域经济,如江浙和四川等地,但
在不同纺织经济区内其匹的长宽各有不同,这可能
与各地的生产习惯、市场消费习惯有关。②匹的长
度也有可能与明清时期运输的商业化有关,纺织品
运输的体积与其费用密切相关,假设按五代后周规
定匹的规制,则一匹丝织品的体积明显小于一匹麻
织物、棉织物的体积,但这三者都有相同的匹心(使
纺织品围绕在其周围的木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显然丝织品运输成本要高些。为了运输中节省费
用,古代商号可使一匹丝织品的长度略长于一 棉
纺织品或麻织物的长度,使丝、棉、麻三者一匹的体
积相同,这样丝织品在大宗运输中会节省很多费用,
同时明清时期匹长不等可能与不同商号的经营
有关。
确定“匹”的织物度量后,大家基于匹来看其他
织物度量单位就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但是非常
遗憾,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纺织度量的注释说法不
一
,导致其十分混乱。但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已被考
古发现证明的相关匹的度量(表1)和各学者注释相
同的度量人手,进行正证和反证即可。另外需要明
确一点,下文中两、尺、寻、丈、端都是面积单位,以幅
宽一致,长度表示面积。
本文发布于:2022-11-17 01:1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4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