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更新时间:2022-11-17 00:21:54 阅读:12 评论:0

教师下载课件的网站-频率与周期


2022年11月17日发(作者:泡酒料)

关于国企改革——谈谈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体会

国有改革很久以来一直都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国上下、海内海外,

万众瞩目。国家提出“三年脱困”的雄心壮志,我们的执政党为此呕心沥血,党

的总书记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政策。据宣布,到20XX年底,“三

年脱困”目标已基本实现。伴随着入世的步伐,国有改革必将向纵深发展。在此,

我想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症结之所在——追本溯源

国有的问题处在哪里呢?政企不分、产权不明、历史包袱重、缺乏竞争力等

等,这些几乎是大家一致的共识。然而根本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有必要追本溯

源,发现症结之所在。

国有在当今世界是普遍的现象,不是我国所特有的。但是在我国,由于历史

的原因,情况尤其特殊性。国有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又不同的作用,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同。我国的国有(国营)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

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统天下的

局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考虑,公

有制是社会主义红旗的底色,国营经济必须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二是基于现代

化(工业化)战略的选择,作为一个后起的向现代化进步的国家,中国选择了国

家全面参与、政府直接推动的发展模式。当时在封闭的条件下,选择自力更生的

道路,国家通过工农剪刀差和职工低工资来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发展工业、尤其

是重工业,从而基本上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这种发展模式客观上要求一个全能

的政府和全面的国有经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开始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趋于复

杂化、多元化,从公有制一统天下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争艳,国有的比重不断下

降,而且越来越面临着改革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对国有进行

重新定位。建立现代制度、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多年来的改革成效

也可以说是显著的,但“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没有水分,国企改革之路

还远没有结束。

国有的问题关键在于竞争力,为什么会竞争乏力呢?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区探

讨,但一个根本的问题恐怕是先要看清楚国企的真面孔。实际上,只要对新中国

建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稍作考察,你就会发现,无论是“人民公社”

还是国有(国营),他们不仅仅是或者说很重要的性质不是生产组织,而是“单

位”——在前公民社会(也可以说是“单位社会”),单位实际和个人、实现国

家有效控制的重要工具。即使是在不断改革以后,市场的基础性地位得以确立,

国有作为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被推向市场,他同其他市场主体相

比仍有其特殊性,比如“婆婆”、“管家”多,而且个个厉害,比如执政党的基

层组织进入作为商事主体的,比如的工会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等等。当然,除

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以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无论在

西方还是在中国,国有都是一种特殊的,“它是社会或者国家实现某种社会目标

的途径,在一些特殊的产业中发挥着特殊的职能、完成特殊的任务,或者体现特

殊的利益要求”(有关这种观点可以参看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碚教授的相

关著述)。因此,与一般的商事主体不同,国有并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大

和唯一目标,而是或多或少承担着某些社会责任和国家任务,比如国家安全、社

会公益,弥补市场缺陷,发展高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民族产业,提供经济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条件等等。因此,国有有其自身难以完全克服的弱点,国家

必须给予它某些特权和优惠。在国家的“千宠万惯”之下,国有往往缺乏竞争力。

当然。不同国家的情况会有所差异,西方国家的国有数量不多,涉及的行业和领

域也相当有限,而且他们有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验,问题一般并不严重。但在

我国,鉴于各种特殊情况,国有的问题就必然会突出出来了。

总而言之,国有是一种特殊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却不是一

种可以普遍实用的组织形式,少而精是国有的理想状态。我国目前的国有的比重

过大,不符合市场经济关于国有的产业和功能定位的要求。

二、路在何方——“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国当前国有的困难已是积重难返,靠政府的输血喂奶自然是不行的。“三

年脱困”的目标实现即使是没有什么水分,如果没有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这样

的成绩也难保长期的效果。以我看,江泽民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

里面包含着不少玄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抓大放小”和笼统的“战略性调

整”。这里面,“为”和“不为”的主体有两个:一是政府,二是国有。

之一:政府——该松手处就松手

从根本上说,国有的问题还是处在政府。“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应该做,那些不能做,应当

分清楚。应当说,现代政府仅仅立足于一个“守夜人”的地位是不够的。但中国

情况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管的事情太多,目前我国基本上还是一套以管制和审

批为主的经济管理模式。实际上,除了“守夜”以外,政府在经济方面要做得只

应当是这些事情:进行宏观调控,保障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搞好社

会保障工作,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等。并且,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应当纳入法治的

轨道,要透明、公正,廉洁、高效,要干得了事、负得了责。因此,我们的政府

要下决心“有所不为”,在经济方面,政府的触角要从微观领域全面缩回,该松

手处就松手。就政企关系而言,政府应该辞去“婆婆”或“管家”的职务,不能

对干预太多,而要安心做好本分工作,充分保障的市场主体地位。

国有,从广义上说,在我国目前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和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以及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

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应当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国家

立足于投资者的定位,承认法人所有权。如果说法人成立后国家投资的财产所有

权还归国家的话,那么和已成为法人主体呢?实际上国家投资以后就失去了财产

所有权,但同时获得股权,它对享有股东享有的一切权利。这就好比我们把钱存

进银行,失去对货币的所有权但同时获得对银行的债权,。文并没有失去什么,

只不过是权利形式变化了而已。所谓的法人财产权到底是法人所有权还是经营权

的论争是没有意义的。经营权是个不伦不类的概念,说它不是所有权,它却包含

占有、使用、收益何处分四种权能;说它是一种新型的物权,再现有的物权体系

中又找不到其合适的位置。实际上这一论争后面有一个意识形态的因素在作祟,

用单一僵死的“所有制思维模式”去衡量一切经济现象,硬要讲“所有制”同

“主义”挂钩。其实二元化的非公即私的“所有制”概念已经过时了,用“产

权”这个概念最为合适。拿一个股权足够分散的公司来说,说它姓公姓私都是武

断的。如果不严格按照法人制度去运作,国有所有者虚位的问题就没法解决。

所谓国家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政府才是实在的;而对一个具体的国有而言,其

相应的主管机关才是实在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对政府机关没有有效的

监督制衡机制的话,恐怕具体的握有权力的官员才是实在的。可见,国有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必须通过法制途径理顺各种关系,真正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分明,

使之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之二:国企——那里需要才到哪里去

对于中国的国有,即使政府站好了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了,问题也不见得

就解决了。原因在于我国的国有“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过长”,遍地开花不

见得到处都能结果。尽管经过改革,“抓大放小”了,也进行了某些“战略性调

整”,但国有的数量仍嫌过大。前面已经说过,国有不是可以普遍适用的组

织形式,只有将其定位于特殊的地位,才能发挥其优势,承担其其应付的责任,

否则将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正如目前的情况一样,累坏了政府也拖垮了银行。

这就要求国有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谓“有所为”,不是要教条地去体现某种所有制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在其

特殊的位置上担负起其特殊的任务,保障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实现

全社会的经济总量的最大增长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具体而言,就是要在

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起到支撑、引导和带动的作用。支撑就是要创造

基础条件、满足社会的需要,做那些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不愿做或者不能做得的

事情。引导和带动作用就是针对那些起点高、开始时风险大或者缺乏吸引力的行

业,国有投资应当先行进入,逐渐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这些关键行业和领域主

要是涉及国家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另以及自然垄断行业和一些具有战略

意义或者高风险性的行业。比如军工、制币、特殊药品产销等非常特殊的行业,

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性资源行业,航空、航天、核工业、基础电子等战略性高

技术行业,城市供水、供电、供暖、公交等公益事业和医疗、教育等非营利行业,

金融业,新闻出版业等等。当然,除了第一类非常特殊的行业以外,对其他领域

非国有并不是绝对地不能“有所为”。根据其同国家安全、社会公众的利益关联

性的不同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调整,非国有也可以有条件地进入,只需保证国有绝

对或相对的优势即可。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行业效率,也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社会利

益目标。

所谓“有所不为”,从规模上讲,就是要从那些点多、面广、分散、市场需

求变化快的中小中退出,让位于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从竞争性看,对于专以营

利为目标、产业进入门槛不高、市场竞争造成的震荡对社会经济冲击不是特别大

的行业,即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要尽可能退出。对于具有一定战略性意义的竞

争性行业,如汽车、电子、化工、钢铁等行业,国有也要适当退出,只需保持一

个适当的比例,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然,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国有的退出也要有步骤地、稳妥的逐渐

退出,以避免负面效应。这就有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做好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发育和

完善等。对于继续保留的国有,政府除了完善股份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

外,还要针对国有的特殊性,借鉴世界各国关于国有管理和改造的先进经验,建

立有效的制度,以弥补国有制难以完全避免的弊端。

本文发布于:2022-11-17 00:2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4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peple
下一篇:一个骨一个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