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老舍的作品小学课文

更新时间:2022-11-12 08:29:11 阅读: 评论:0

初中英语高频词汇表-更多音字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

老舍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

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

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

《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

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

《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

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

《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

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

《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

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

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

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

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

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

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

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

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

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

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

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

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

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

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

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

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

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

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

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

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

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

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

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

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

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

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

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

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

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

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

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

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

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

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

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

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

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

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

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

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

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

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

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

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

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

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

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

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

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

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

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

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

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

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

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

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

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

作品译成英文。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

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

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

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

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

《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

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

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

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

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

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

得国际声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

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

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

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

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

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

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

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

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

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

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

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

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

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

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

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

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

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

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

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

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

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

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词语解释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

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其他地区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

“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

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

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

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

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

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

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

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

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

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

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

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

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

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

与‘白’”。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

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

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

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

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

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

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

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

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

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

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

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

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

“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

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

表达方法”。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

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

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

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

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

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

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8:2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34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